龚家红
(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妇女保健科,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微量元素是人体生长发育及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必不可少的元素。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均可影响胚胎的正常分化和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为了解张家港地区孕妇体内微量元素的变化,指导妊娠期微量元素的摄入与补充,本研究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在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行微量元素检测的孕妇882例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孕期、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孕妇全血微量元素的差异与变化。
882例均为在本所建卡孕期保健的孕妇。孕妇年龄:≤30岁405例,﹥30岁477例;孕期:早期(≤13 周)701 例,中期(﹥13~27 周)181 例;居住地:城市648例,农村234例。
取孕妇末梢血40 μL,应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北京博晖光电公司)检测孕妇全血铜、锌、钙、镁、铁5种元素的含量。
正常参考值采用行业推荐标准:铜11.8~39.3 mmol·L-1、锌 76.5~170 mmol·L-1、钙 1.55~2.1 mmol·L-1、镁 1.12~2.06 mmol·L-1、铁 7.52~11.8 mmol·L-1。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82例孕妇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异常281例,均为元素缺乏,缺乏率31.86%。其中缺钙164例(18.59%),缺铁 78例(8.84%),缺锌 32例(3.63%),缺镁 4例(0.45%),缺铜 3例(0.34%)。
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孕期孕妇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比较
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孕妇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比较
检测结果见表3。
表3 城乡孕妇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比较
微量元素参与人体的物质代谢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孕产妇作为特殊群体,担负着孕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其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关系到胎儿健康和生长发育。钙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孕妇缺钙致使胎儿期钙储存不足,造成婴儿出生早期钙缺乏。孕期充足的钙营养可减低母体妊娠高血压疾病和子的发病危险[1]。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元素,孕期对铁营养素的需求增加,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其危害是可使心肌缺氧、贫血性心脏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泌尿系统感染、产褥感染[2]。孕期缺锌可干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严重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畸形。镁是维持心肌正常功能和结构所必需的元素,缺镁可影响胎儿发育,导致畸形、妊娠高血压疾病、流产、先天性心脏病、早产、死胎等[3]。铜则参与造血过程、多种酶的组成和活化,影响铁道吸收,缺铜可导致流产、早产、胎膜早破、胎盘功能不良、贫血及睡眠质量差等[4]。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孕妇早中期微量元素缺乏率高达31.86%,主要以缺乏钙、铁、锌三种微量元素为主。在不同年龄孕妇中,30岁及以下和30岁以上的孕妇,其微量元素缺乏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孕妇年龄与微量元素缺乏无明显相关性。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孕中期微量元素缺乏率高于孕早期孕妇(P<0.05),这可能是随着孕周的增长,孕妇对微量元素需求明显增加,而微量元素摄入相对不足有关。在不同居住地域孕妇中,农村孕妇微量元素缺乏率明显高于城市孕妇(P<0.05),究其原因是农村孕妇虽对孕期营养较为重视,但普遍存在对孕期膳食结构认识不足的现象,未能做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所致。
综上所述,微量元素的测定对孕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孕妇是微量元素缺乏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孕13周以后的孕妇和居住在农村的孕妇,更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为预防和纠正孕妇微量元素不足,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育龄妇女对自身营养的重视,增加孕前妇女体内微量元素的储备;加强围产保健医生责任心,积极指导孕妇科学而合理的饮食,注意饮食的多样性和科学性,适当增加富含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食物;举办孕期营养专题讲座,为孕妇普及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相关知识;开设孕期营养门诊,对孕妇日常膳食进行评估,并进行个性化营养指导;指导孕妇定期测定微量元素,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营养指导,必要时给予药物补充,使体内微量元素含量达到正常水平,促进母婴健康。
[1]Bowman B A,Russell R M.Present knowledge in Nutrition[M].9th ed.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 In-stitute Press,2006:198-206,278-294.
[2]李淑敏,赵立武.足月孕妇血7种微量元素水平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11,32(26):4990-4992.
[3]李杰,马惠娟.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于血清中微量元素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2761-2763.
[4]杨晖,魏元姐.妊娠期血清微量元素 1200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31(24):4371-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