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武,姚霞,何春年,彭勇,肖培根*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3.中国药材公司,北京100195)
中药文化
香风茶的传统应用与研究现状△
毕武1,2,姚霞3,何春年1,2,彭勇1,2,肖培根1,2*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3.中国药材公司,北京100195)
综述文献资料,对我国别样茶之一的香风茶进行总结和探讨。香风茶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山蜡梅ChimonanthusnitensOliv、柳叶蜡梅C.salicifoliusS.Y.Hu和浙江蜡梅C.zhejiangensisM.C.Liu的嫩叶经加工而成,具有祛风解表,理气化痰,醒脾化浊等功效。香风茶在我国民间应用广泛,历史悠久。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和生物碱类等,药理活性主要为抗菌抗病毒、降压、降脂减肥、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香风茶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茶饮,值得继续深入系统研究。
香风茶;别样茶;传统应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香风茶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山蜡梅(又称亮叶蜡梅)(ChimonanthusnitensOliv.)、柳叶蜡梅(C.salicifoliusS.Y.Hu.)和浙江蜡梅(C.zhejiangensisM. C. Liu.)的嫩叶加工而成。具有祛风解表,理气化痰,醒脾化浊功效,对感冒、支气管炎及高血压等疗效明显,畲民常用于治疗伤食所致的痞满证和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胀、胃痛、泛酸等[1-3]。
由于香风茶具有良好的传统疗效和悠久的应用历史,且迄今仍在民间用作茶饮,其来源植物不属于茶科茶属,因此我们将其纳入别样茶(Non-Camelliatea)的范畴。本文旨在对香风茶的历史应用和研究现状做一详细介绍,以期为香风茶深入和系统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香风茶来源植物有三种,均为我国特有植物,分布范围有一定的重叠区域,由于应用历史悠久,民间称谓也很多,因此,对香风茶的原植物来源、别名、分布地区和传统应用进行了初步归纳(见表1)。
表1 香风茶的原植物来源、别名、分布地区和传统应用
据传在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来齐云定居途中,一次偶染寒邪,伤风发热,无奈之际从山上采来一种带有浓郁香味的树叶煎服,没想到药到病除,老道取其叶形与茶叶相近而名之“香风茶”[7]。
据《休宁县茶叶志》记载[8],明嘉靖年间,瘟疫在皖南蔓延,因无药医治,山民死亡甚多,齐云山上的道士采用“香风茶”泡水饮用,竟安然无恙。山民们知晓后纷纷上山求药,道士们便把备好的“仙茶”提供给他们,百姓们都如获至宝,遇有家人伤风受寒,煎服后速见药效,从此“香风茶”远近扬名,就连江、浙、赣一带的香客也都慕名前来拜求。
虽然这些传说具体来源已难以考证,但香风茶的名声借传说已广泛传播开来,疗效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由于香风茶浓厚的传奇色彩和显著的临床疗效,这一茶饮传承上千年而不衰。每年夏、秋两季,可采收鲜叶,按茶叶“炒青”工艺加工成香风茶,即可用于冲泡饮用。在黄山市齐云山、江西赘源每年端午节前后,街头巷尾、农贸市场及旅游景区,均有出售,已成为地方一大特色名产。
香风茶不仅限于传统饮用,其开发利用工作也很早就受到重视。早在70年代初期,就曾专门成立香风茶科研协作组,对香风茶进行了大量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香风茶制成的茶叶剂、片剂、冲剂和气雾剂等都能发挥药效作用。80年代初又开发出“香风茶药物牙膏”,“香风茶油”等产品。近年来,人们也逐渐加大了对香风茶的开发力度,已加工成山蜡梅叶颗粒,山蜡梅清感茶,山蜡梅滴丸,脾胃舒等成品药,颇受群众的欢迎[8-9]。
近年研究发现,香风茶富含挥发油、黄酮类、生物碱类等有效活性成分(见表2和图1),这些成分主要从山蜡梅和柳叶蜡梅中分离得到,有关浙江蜡梅叶化学成分的研究极少。
图1 香风茶中主要成分结构图
4.1 挥发油
香风茶的挥发油组分众多,主要是烯烃类和有机酸类化合物。目前从山蜡梅、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叶中发现的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1,8-桉叶素(33,1,8-Cineole),黑蚁素(34,Dendrolasin),芳樟醇(35,Linalool),亚麻酸(Linolenic acid),α-蒎烯(36,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樟脑(Camphor),龙脑(Borneol),异龙脑(Isoborneol),薄荷脑(Menthol)等[12-16,19]。这些成分中,桉叶素具有较强镇咳、杀菌、抑菌作用,还可作为天然香料原料;α-蒎烯是作为合成樟脑、冰片、松油醇、香料、树脂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之一。
蜡梅属植物不同种之间挥发油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品种,花期与营养期也不相同[17],因此,挥发油具体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表2 香风茶中主要的非挥发性成分
4.2 生物碱
香风茶中生物碱含量较高,被认为是香风茶防治疾病的主要物质基础,含量约0.1%,主要为从山蜡梅叶中分离得到的蜡梅碱(d-Calycanthine,又名夏蜡梅碱或洋蜡梅碱)、山蜡梅碱(dl-Chimonanthine)和小檗碱等,同时也检测到有其他生物碱成分存在[18],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4.3 黄酮类
对香风茶中黄酮类物质的研究较少,对总黄酮和黄酮单体的分离都有涉及。主要为从山蜡梅和柳叶蜡梅叶中分离到的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等6种常见成分。
4.4 香豆素类
目前从山蜡梅和柳叶蜡梅叶中分离得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相对较多,共有11个,但有关香豆素的活性研究较少。
4.5 萜类
仅最近有人从柳叶蜡梅叶中分离得到6个降倍半萜类化合物[20]。
4.6 其它
山蜡梅和柳叶蜡梅叶中还发现有β-谷甾醇,胡萝卜苷等几种成分。此外,柳叶蜡梅(嫩叶)中多糖含量很高,达12.53%,远高于其他茶叶品种[27]。
目前有关香风茶的营养成分的研究较少,仅有针对柳叶蜡梅营养成分的研究。
5.1 主要成分
柳叶蜡梅叶中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肪,其中蛋白质27.86%,粗脂肪含量为31.25%,其它如粗纤维、总糖、灰分含量也较高,分别为11.7%、7.26%、7.15%[28]。
5.2 氨基酸
柳叶蜡梅叶中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达18种之多,而且含量都比较高。其中丝氨酸含量最高,为0.312%,其次是脯氨酸、组氨酸、谷氨酸等。分析结果表明,香风茶含有9种必需氨基酸[28]。
5.3 维生素
柳叶蜡梅叶中维生素B1、B2和C的含量很高,分别是绿茶的3.5、5、1.5倍[28]。
5.4 矿质元素
柳叶蜡梅叶中矿质元素含量极为丰富,其中Mg的含量最高,达到340(mg/100 g),Ca的含量为300(mg/10 0g),其它如Zn、Fe、Se的含量都显著高于绿茶的含量[28-29]。
香风茶传统功效主要有清热排毒、祛风解表、防暑解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香风茶的抗菌消炎、抗病毒效果显著,还具有降压、消脂减肥、止咳祛痰、助消化、止泻、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
早期的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山蜡梅的制剂方面,目前对其挥发油及生物碱的药理作用研究报道较多,但对香风茶的药理保健功能的研究还较少。
6.1 抑菌、抗炎和抗病毒作用
以山蜡梅叶开发的山蜡梅感冒茶进行抑菌抗病毒实验结果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福氏志贺氏杆菌及绿脓假单胞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对抗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蛋清所致大鼠脚肿胀的抗炎作用[30]。
山蜡梅叶温热蒸发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为92.35%~93.55%,同时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水提液对流感病毒有直接杀灭作用[31]。山蜡梅叶制剂配合青霉素,在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总有效率高达90%,明显高于未使用山蜡梅叶颗粒制剂的对照组66.67%(P<0.05)[32]。浙江蜡梅叶水提物可抑制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伤寒杆菌等肠道菌群[33]。
山蜡梅叶水提液对小白鼠感染副流感Ⅰ病毒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降低小白鼠的死亡率,延长存活天数[34]。
6.2 降压作用
对山蜡梅叶中生物碱类物质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用山蜡梅总碱7 mg/kg静脉注射,可使猫、犬血压下降40%,降压效应均维持在0.5 h以上;而蜡梅碱10 mg/kg静脉注射作用短暂;给猫静脉注射山蜡梅碱C,剂量7 mg/kg,可使血压下降40%,作用维持0.5 h以上,分别静脉注射碱A、B,剂量10 mg/kg,血压下降20%,5 min内回复至原水平[35]。
6.3 镇咳、祛痰作用
山蜡梅能对抗由热板法和冰醋酸法对小鼠致痛的作用,减少浓氨水对小鼠致咳的作用,增加大、小鼠的排痰量[36]。山蜡梅叶挥发油对猫及豚鼠均有一定的镇咳作用,于腹腔用药后10 min就出现,20 min效果最好,以后逐渐恢复,至50 min全部恢复[37]。
6.4 降脂、减肥作用
高剂量的山蜡梅叶挥发油、水提液、乙酸乙酯萃取液,以及石油醚、正丁醇萃取液均能降低小鼠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抑制小鼠食欲,减少小鼠体脂,从而减缓小鼠体重增长,起到减肥的作用[38]。
6.5 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
柳叶蜡梅叶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39]。柳叶蜡梅叶提取物还能够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诱导HeLa细胞GZ/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40],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1]。
6.6 毒性
蜡梅属植物的叶能引起牛中毒,其有毒成分主要是生物碱[42]。生物碱在体内的分解产物与5-羟色胺相似,对脑和脊髓神经产生抑制或兴奋效应[43]。蜡梅碱可兴奋离体兔肠和子宫,引起哺乳动物强烈惊厥,作用类似于士的宁,一定剂量会引起毒性反应。有研究表明,蜡梅碱静脉注射,小鼠LD50为43.79±1.89、大鼠为17.16±0.82 mg/kg,对兔的毒性更强,LD50约为10.00~40.00 mg/kg,静脉注射可以致死,最大耐受量为7.50 mg/kg[44]。但对浙江蜡梅嫩叶水提物进行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14 d内0.3 ml/10g体重灌胃不能测出其LD50,测得其最大耐受剂量为80 g/kg。鉴于嫩叶中生物碱含量较低,可直接安全饮用浙江蜡梅嫩叶沸水浸提物[45]。
6.7 临床应用
有人采用自拟的石凉风清汤(内含石凉茶,即山蜡梅叶)治疗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87例,总有效率达98%[46]。山蜡梅(柳叶蜡梅)感冒茶对由感冒引起的发热畏寒、眼结膜充血疗效最为显著。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医务工作者就对香风茶治疗感冒338例作初步观察,有效率为92.9%,与桑菊感冒片对照组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47]。口服山蜡梅叶还能有效促进妇科开腹手术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48]。
综上所述,香风茶具有悠久的传统应用历史,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原植物不同提取部位、部分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方面,对香风茶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活性和毒性作用等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香风茶三种来源植物的异同尚不明确。因此,需要加强对香风茶的系统研究,明确药效或功效以及毒性成分,进一步加强开发、控制其质量,使之更好地服务大众健康。
对作为茶饮的香风茶研究中,在明确其对疾病预防或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的同时,还应重视其含量高而且丰富多样的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对人体的营养滋补作用及其产生的对疾病间接的预防或治疗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类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尤其与很多慢性疾病关系紧密[49-50],香风茶对病菌、病毒良好的抑制作用是否可能对肠道菌群具有调整作用,从而产生相应的防病治病效果,也是今后值得探讨的地方。
此外,对我国所特有的蜡梅属植物的研究还较少,但蜡梅属植物无论是作为中药还是作为茶饮都有着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蜡梅属植物蜡梅是我国传统中药,《本草纲目》云:蜡梅可“解暑,生津”。蜡梅根、茎、叶、花、果实、枝均可入药。香风茶原植物与蜡梅同科同属,但是否具有与蜡梅相似的药效有待深入研究。
作为局部地区或部分民族使用的流传至今的茶饮,其产生一般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气候条件或生态环境等有着特殊的联系,因此,在对这类物品进行整理、开发的过程中,对其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经常饮用这类茶饮的当地人群健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也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此类物品。
另外,对香风茶的充分开发利用,不仅是继承和发扬宝贵传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由于香风茶来源植物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且资源广泛,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对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胡剑影,李水福.畲药食凉茶[J].传统医药,2009,18(10):78.
[3] 朱文佩,刘丽华.浅谈畲药食凉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7):40.
[4] 周军挺,鄢连和.畲族特有药材食凉茶的资源分布及利用分析[J].中国药业 2013,22(8):107-108.
[5] 张若蕙,沈湘林.蜡梅科的分类及地理分布与演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2):7-11.
[6] 肖炳坤,刘耀明.蜡梅属植物分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2):59-61.
[7] 胡一民.齐云“香风茶”.森林与人类,1994,(5):22.
[8] 《休宁县茶叶志》编委会,《休宁县茶叶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9] 何卫中.山蜡梅茶加工技术 [J].中国茶叶加工,2007,26(1):39.
[10] 李莎莎,舒任庚.山蜡梅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09,24(2):198-200.
[11] 张尊敬,刘忠达.山蜡梅的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近况[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1):849-850.
[12] 詹忠根,徐程.山蜡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8):1168-1170.
[13] 曹岚,刘志勇,刘德文.山蜡梅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41-42.
[14] 欧阳婷,麦曦.浙江蜡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J].中药材,2010,33(3):385-387.
[15] 欧阳婷,麦曦,夏红英,等.柳叶蜡梅叶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J].南 昌 大 学 学 报,2010,34(1):77.
[16] 贺建云,王斌,杨天明.食凉茶中挥发油成分分析[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27(4):85-87.
[17] 竺叶清,黄泌.中国蜡梅属植物开花期与营养期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J].中成药研究,1987(7):31.
[18] 肖炳坤,黄荣清,骆传环.山蜡梅叶中蜡梅碱和山蜡梅碱的分析与鉴定[J].质谱学报,2004,25(Suppl.):59-61.
[19] 孙丽仁,何明珍,冯育林,等.山蜡梅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9,40(8):1214-1216.
[20] 章瑶,华金渭,王秀艳,等.柳叶蜡梅叶氯仿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661-2664.
[21] 肖炳坤,刘耀明,冯淑香.山蜡梅叶的化学成分研究(I)[J].中草药,2005,36(2):187-189.
[22] 舒任庚,李莎莎,胡浩武,等.山蜡梅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5):1134-1135.
[23] 白会强,蔡少华,徐亮,等.HPLC法测定山蜡梅中东莨菪素、槲皮素、夏蜡梅碱[J].中草药,2010,41(3):486-487.
[24] Li Qi-Ji,Wang Ming-Li,Yang Xiao-Sheng,etc.Two new coumarin glycosides from Chimonanthus nitens[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13,15(3),270-275.
[25] 崔小弟,李梦杰,周斌,等.HPLC同时分析山蜡梅叶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6):85-87.
[26] 潘心禾,史小娟,张新凤等.柳叶蜡梅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99-102.
[27] 林剑军,秦菁莉,周平.黄金茶多糖的含量测定[J].大理学院学报,2009,8(6):18-19.
[28] 胡长玉,唐欣昀.野生柳叶蜡梅叶营养成分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7,9(3):91-93.
[29] 王小平,徐红梅.ICP-OES和ICP-MS测定黄金茶中26种矿质元素含量[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3,30(2):38-41.
[30] 李萍,何明.山蜡梅感冒茶抑菌抗炎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1):19-20.
[31] 刁军成,伍学洲.山蜡梅叶消毒抑菌的实验研究[J].江西中医药,2002,33(6):35.
[32] 邸顺祥,丁会.上蜡梅叶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到感染疗效观察[J].药品评价,2004,1(3):224.
[33] 程东庆,方浩.浙江蜡梅叶提取物抑菌试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5):314.
[34]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9-70.
[35] 李清华,汪海燕.香风茶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药理作用[J].中草药通讯,1979,10(1):1.
[36] 李晓宇,何明.山蜡梅叶镇痛、镇咳、祛痰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4(6):336.
[37] 徐文跃,翁伟俭.蜡梅止咳露止咳祛痰作用的药理实验[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1999,7(2):10-11.
[38] 陈鹭颖,刘锡钧.山蜡梅对小鼠的减肥作用[J].海峡药学,2002,14(5):30-33.
[39] 钮莹芳,柏祖印,邢懿,等.柳叶蜡梅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J].光谱实验室,2013,30(2):828-831.
[40] 陈斐.柳叶蜡梅提取物抑制HeLa细胞生长及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41] 刘忠达,袁宙新,张尊敬,等.柳叶蜡梅提取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1,26(10):2420-2422.
[42] 廖永江,曾凡儒.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蜡梅叶中毒[J].贵州畜牧兽医,1994,18(2):35.
[43] Adjibade Y,Hue B,Pelhate M,et al.Action of calycanthine on nervous transmission in cockroach central nervous system[J].Planta Med,1991,57(2):99-101.
[44] Chebib M,Duke RK,Duke,CC,et al.Convulsant actions of calycanthine[J].Toxicol Appl Pharmacol.2003,Jul 1:190(1):58-64.
[45] 程东庆,方浩,丁志山等.浙江产蜡梅叶水提物急性毒性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4):63-64.
[46] 谢丽福,章连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87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6):774-775.
[47] 安徽徽州地区卫生局香风茶科研协作组.香风茶治疗感冒338例初步观察[J].中草药通讯,1976,(3):38.
[48] 严艳燕.口服山蜡梅叶配合穴位按摩促进妇科开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7A):75-76.
[49] Giovanni Musso,Roberto Gambino,Maurizio Cassader.Interactions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Metabolism Predisposing to Obesity and Diabetes[J].Annu.Rev.Med.2011.62:361-380.
[50] Andrew L.Kau,Phili PP.Ahern,Nicholas W.Griffin,et.Human nutrition,the gut microbiome and the immune system [J].Nature,2011,474:327-336.
ResearchProgressandTraditionalApplicationofXiang-fengTea
Bi Wu1,2,YAO Xia3,HE Chun-nian1,2,PENG Yong1,2,XIAO Pei-gen1,2*
(1InstituteofMedicinalPlantDevelopment,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193,China; 2KeyLaboratoryofBioactiveSubstancesandResourcesUtilizationofChineseHerbalMedicine,Beijing100193,China;3.ChinaNationalCorp.ofTraditional&HerbalMedicineBeijing100195,China)
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Xiang-feng tea.Typically,the tender leaves ofChimonanthusnitensOliv.,C.salicifoliusS.Y.Hu.andC.zhejiangensisM.C.Liu.were called Xiang-feng tea after being processed.It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China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and is one of the Non-Camelliateas.Traditionally,Xiang-feng tea was used to expelling pathogenic wind,eliminating phlegm,removing turbid dampness and so on.Modern research has showed that its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essential oils,alkloids and flavonoids,and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were maily to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us,antiobesity,antihypertensive and hypolipidemic,antioxidant,antitumor,and so on.Xiang-feng tea has a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n further study on Xiang-feng Tea.
Xiang feng Tea;Non-Camelliatea;Traditionaluse; Chemical constituent;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2012-10-3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530860),“协和青年基金”和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3332013077)
*
肖培根,院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与药用植物亲缘学,Tel:(010)62894462;E-mail:xiaopg@public.bta.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