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军
摘 要:近年来,由于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网络舆情也异常活跃.如果对网络舆情处理不当,不仅可能诱发民众不良情绪,而且还会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有助于我们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保持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引导;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53-02
随着全球化推进,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深刻的变革下,网络时代的鲜明特点和独有规律对各级政府管理也势必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是社会经济等各方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大量社会问题使得各级政府在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方面常常显得较为被动,特别是社会突发热点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舆情危机,影响了社会稳定、政府公信力和形象。
一、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是公众对某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在互联网上的公开表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庞大的网民规模极易引发网络舆情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中国手机网民已达到4.2亿”,其中53.2%的网民的个人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另外,“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到了较高水平”“网民的增长动力来自低学历人群,截至2012年底网民中小学及以下人群占比提升至10.9%”。这些来自于不同收入阶层的网民,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对于同一个事物会倾向于听取自己容易接受的某些侧面,必然在网上出现各种的言论和情绪。
2.网络舆情发展日趋多样化
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比普通百姓知识丰富,他们对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更具有强烈的发声冲动,并且善于运用最新的网络舆情工具。这让网络舆情多了不少深度和理性。另一个方面,每个网民对国家政策、法规、社会、经济、民生,以及网民自己的身边事等方方面面都能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3.网络舆情已成规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逐渐全面地渗透到生活工作中,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广泛运用,通过网络来表达舆情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型和时尚实用的生活方式。
二、当前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管理不够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亟须完善
虽然政府已经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网络管理,但仍然难以有效应对发展迅速、情况复杂的网络事件,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此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制度不健全、网络监督机制不完备、网络协商机制缺失等等问题也使得网络舆情的引导效能无法充分发挥。
2.相关单位重视仍有不足,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政府部门和官员对网络舆情均已重视,对不良舆情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危害也普遍有所认知。但与之有关的社会团体、电信运营商、网络运营网、各类媒体等相关单位却存在着淡漠的心态,对自身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危机意识淡薄,在舆情爆发时,不但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舆情,发挥他们的正能量。反而会推波助澜,加剧舆情的升级和传播。此外政府部门仍然存在着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诿扯皮现象。
3.相关单位交流沟通尚有不足,协调联动机制必须加强
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和网络运营等相关单位之间,网络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等仍然存在信息交流互通不够,许多资源无法及时共享,从而不能很好地根据现有信息准确判断和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对网络舆情的可能造成的心理情绪影响和政治影响缺乏正确认识。使得各个部门无法充分发挥正确、高效的引导,因而,当不良网络舆情发生时,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迟滞缺位,或者语焉不详,使谣言乘虚而入,造成事态不断扩大。
4.网络舆情引导方式仍有不当,人本思想需要加强
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处置失当密切相关。在网络舆情初发时期,相关单位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反应滞后,而在面对不断增温的网络舆情时,相关政府部门和官员或者漠视舆情的恶化,致使矛盾不断积累,网络舆情进一步激化。
5.事后总结和反馈相对缺乏,追踪和反思机制需要健全
随着网络舆情数量的不断增加,许多舆情的产生机理、爆发成因、消弭过程已经被广泛认知,相应的引导方式和手段也日趋完善。然而新情况、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所以舆情消弭后的总结和反馈仍然不能放松,同时对舆情结束后的追踪也要重视和加强。
三、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分析
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对政府权威和形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要必须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性,针对性。
1.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的能力
政府网站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就应切实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完善当前政府网站的建设,使公众不管在平时还是网络舆情发生时,网民都能首选登录政府的门户网站获取信息,从而实现政府网站在网络舆情危机中的信息主导作用。为此,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提升政府网站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政府网站的公信力,吸引更多网民关注政府网站的发展和信息的变化。其次,政府部门要继续完善官方门户网站。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以门户网站为基点,加快电子政府建设,从而使网民愿意将政府网站作为信息接触的发源地。再次,要加强政府官方网站沟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桥梁功能。增加完善网络论坛的互动沟通渠道。在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中,不断通过政府网站发布权威信息,并及时回应网民质疑,从而增加人们对政府网站的信任度和依赖感。
2.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
建立政府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这一机制包括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网络舆情发展方向的预测等环节。可以委托专业社会调查机构开展专题性社会调查研究,掌握现实动态和社会基本面的反响,从而敏锐捕捉和追踪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或群体性的问题。通过分析判断找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和建议。
3.加强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落实
当前各级政府已经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发言人制度,从而在保证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政府权威方面均已发挥重要作用,但应对的即时性、消除虚假信息的针对性等方面仍有不足,需要继续加强。
4.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树立诚信透明的政府形象
任何信息只要第一时间占据了人的头脑,其后的信息,无论是多么正确和合理,都很难改变前面信息的地位和影响。因此,政府要在网络传播中获取主动地位,主导网络舆情的走向,关键就是如何保障政府的信息能第一时间进入人们的头脑。也就是说,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后,政府要能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的信息,同时保障该信息的准确性和易接受性,并通过有效渠道能使公众在最大范围和程度上了解该信息。
5.加强网络评论员建设,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队伍
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受众无所适从,他们对于评论权威的依赖会更强烈。在我国大部分论坛的参与群体中“意见领袖”是必然存在的,他们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网民的发言往往影响甚至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进而对整个论坛的舆论方向起到了引导、控制的作用。
6.加强网络搜索引擎的合理运用
当前,搜索引擎已成为网民无法分割的网络使用工具,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搜索引擎的控制和管理,网络有句流行语: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作为一种国外企业提供的谷歌搜索引擎,我们可能需要国家层面的动作来实现对其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管,但在百度上,政府完全可以和百度公司联手,从而在搜索有关网络舆情事件信息时,减少或杜绝负面报道特别是带有明显噱头或煽动性的负面信息,从而保证公众能够获取到真实信息,并引导公众舆论向理性、平和发展。
7.加强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
当前,网络舆情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愈来愈大,危机事件高发、频发,所有这些问题的处理直接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化解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置网上舆情危机,已经成为当前地方党政干部面临的避不开、躲不过的现实课题。”为此,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了解并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掌握了相关技术才能认识并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了解民意,并发挥良好的引导效应。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跳出网络看网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最后,要掌握引导网络舆情危机的技巧,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舆论引导优势,借助诸如论坛、微信、微博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加强与网民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化解网络舆情,转为危机。
8.完善网络舆情联动机制
所谓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指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通过对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的全面掌控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与控制。在监测环节,网络舆情引导的重点在于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的监控,对可能引起负面效应的网络舆情进行及时汇总与分析;在预警环节,网络舆情引导的重点是研判,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网络舆情引导的重点在于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行为控制、化解舆情危机。
参考文献:
[1]丁菊玲,勒中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1,(9).
[2]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1).
[3]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7,(3).
[4]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策略研究[J].理论导刊,2012,(1).
[5]王克群.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J].长白学刊,2010,(1).
[6]方娜.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机制初探[J].新闻世界,2012,(2).
[7]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新闻传播,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