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顺风
摘要:内部控制的好坏反映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高低,他是现代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机构设置,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可学习的模板。本文首先强调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随后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现状,最后总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现状;改进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非盈利的政府机构,属于国家的职能部门,如财政局、税务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行政事业单位能否正常运转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保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正常运转的强力工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加快,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体制。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改制的关键时期,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有重大意义的。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原则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目的是改善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提高运行效率、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发挥其维护市场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职能。在建立内控制度时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经济原则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最小花费创造最大利益。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目的虽然不为自身创造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出于社会效益考虑。但是在内部控制建设时也应该注意其经济性,以最少的成本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
2.制衡原则
权责明晰、分工协作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前提。内部控制就是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一项业务活动,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节构成,在具体实施中相连的两个环节要有不同的部门完成。每个环节要有两名或两名以上人员完成,必要时还要设置部门领导审批程序。
3.适应性
内部控制是一个概念,他提供给管理者的仅仅是一个构架。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以这个构架为基础,结合事业单位的规模、性质、风险等特点,建立适合的内控制度。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也应该及时的做出调整。
4.整体性
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都要纳入内部控制的监管范围。他贯穿于各个活动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他既重视单位的短期目标,由结合单位的长期规划。他是保证事业单位按照规划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5.重要性
虽然单位的各项活动都纳入内部控制的监管范围,但是对于那些无关紧要或是对单位发展影响不大的活动的监管力度可以降低。内部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单位的重点部门、关键环节、易发生徇私舞弊的领域,做到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是政府机构,所处环境也是比较安逸,管理层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许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有些单位领导认为内部控制就是限制自己的权利,拒绝内部控制的建设。有些单位错误的将预算控制认为是内部控制,没有必要专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引进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领导意识不强,没有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实施环境,这样就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
2.机构设置不合理,制约关系弱化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在日常管理中并没有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理念。机构的设置、岗位的设置、人员的配置等一直保持原有特征。事业单位虽然分工明确、权责明晰,但是单位内部带有浓重的官僚气息,职责重复,管理混乱。在实际工作中一人多职,越权管理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个人或是小集体的利益,部分管理人员干涉会计部门工作,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弄虚作假。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3.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效果不佳
完善的内部控制应该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部分。目前事业单位所谓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事后控制,没有建立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环节。只有事后控制的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事后控制有很大的滞后性,不能方法与未然,达不到提升管理效率,促进单位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单位存在的问题被发现时才会启用事后控制程序,而单位存在的问题并不一定都会被发现,因此会有很大比部分问题逃出内控的监管。而且事后控制时,单位已经遭受重创,内部控制没有避免损失的发生,作用效果不显著。
4.信息反馈不流畅,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行政事业单位机构臃肿,内部岗位设置繁多。单位内部信息传递需要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会导致相关领导无法及时的了解具体情况,无法及时做出处理批示,降低信息的及时性,弱化内控质量。由于事业单位一人多职现象严重,信息在单位内部传递时,信息的保密性受到严重的威胁。一些信息可能被相关利益团体截留,无法传递至相关领导:一些信息可能被当时人先于来领导了解。当事人及时停止危害活动或是及时掩饰真实情况,导致真实问题不能被领导发现。
四、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实施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强化内控意识,优化内控环境
强化内控意识,使得员工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优化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因此强化内控意识和优化内控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第一步。单位领导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学习,深刻理解内部控制的本质,并将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传达给全体员工,让员工意识到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的推动作用。再有就是塑造良好的单位文化。一个好的文化应该善于接受新的知识、可以形象员工的意识和行为。
2.完善机构设置,加强部门间的约束力
按照公司治理的理论设置单位机构,做到权责分明、权利义务对等,部门之间职能无交叉、无重叠。部门内部在设置岗位时,要注意执行岗位、审批岗位、监督岗位相分离,不同职责的岗位使用不同的人员。防止一人控制整个活动情况的出现。定期进行轮岗,制定离岗交接程序,必要时进行离岗审计。这样无论是在部门之间还是在工作人员之间,都此形成一种强大的制约关系,防止舞弊现象出现。
3.规范内控流程,加强事前、事中控制
按照内部控制的规范,单位应该加强事前、事中控制。第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工作,明细内部控制规章。第二、各项活动严格按照内控制度开展,定下内控基调。第三、各项活动实施时,要注意进行书面汇报,明确责任人。第四、部门领导要承担起监督职责,监督各项活动的流程。
4.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和及时性
设置专门机构负责信息的传递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信息及时的传递,令一方面能够强化信息的保密性。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信息的反馈工作,这样增加信息反馈工作的独立性。
5.充分利用外部审计
单位领导要及时的了解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这就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外部审计的审计范围不仅仅是单位的各项活动,还包括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聘用外部审计无形中加强了内部控制相关领导的责任感,相关领导就会注重对内控实施效果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