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王加伟
柳州市中医院干保科,广西柳州 545001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疾病进展及治疗过程中常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低血糖就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诊断以血糖浓度<2.8 mmol/L为准,出现低血糖现象的糖尿病患者,常会出现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兴奋,任由糖尿病低血糖症状发展,就会加重患者低血糖反应、造成不可逆性的永久脑部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可见,寻求有效的糖尿病低血糖治疗方案是控制和消除糖尿病低血糖、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次研究对30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了中医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效果显著。现将具体中医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整理报道如下。
选取糖尿病低血糖患者60例,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均经血糖检测并确诊为糖尿病低血糖。依照随机分组法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58~84岁,平均年龄(68.7±0.4)岁;合并症:冠心病13例,高血压17例,血脂异常19例,肾病3例,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情绪波动、头晕、乏力、呕吐、意识障碍,2例患者肢体偏瘫、1例有癫痫症状表现。对照组患者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67.1±0.9)岁;合并症:冠心病11例,高血压16例,血脂异常18例,肾病4例,感染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情绪波动、头晕、乏力、呕吐、意识障碍,1例患者肢体偏瘫、3例有癫痫症状表现。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症状表现未见明显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基本治疗过程中,给予两组患者同等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饮食方面,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给予饼干、面包、馒头、糖水配合食物进食,调整蔬果摄入量。专人通过交谈、讲座、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实施糖尿病低血糖健康指导,让所有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与低血糖之间的关联,在了解糖尿病发病机理、治疗原理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的同时,对低血糖的发病原理、治疗方案、配合要点有充分的认识[2],根据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心理状态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合理分层,有层次地展开心理辅导工作,结合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患者科学看待糖尿病低血糖病症的发生与治疗,通过成功的治疗病案的讲解为患者树立榜样效应,鼓励患者放下焦躁、抑郁、怀疑等负面情绪,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接受糖尿病低血糖的各项检查与治疗、护理工作[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1.2.1 对照组 通过生活护理适当控制低血糖症状的同时,予以50%的葡萄糖注射液50~70 mL静脉滴注。分析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原因,若主要因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物的使用而引发低血糖,则控制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物用量、10%的葡萄糖注射液持续静脉滴注2 d,全程血糖监测,多种治疗方式下将血糖控制在6~9 mmol/L范围内时,调整上述药物用量并再次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用量,直至患者低血糖症状完全得到控制[4]。若上述治疗方法无明显效果,给予甲基强+松龙30~45 mg静脉推注治疗。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中药组方为:黄芪29~32 g、白术14~17 g、党参8~12 g、知母9~11 g、葛根9~13 g、天花粉11~13 g、丹参7~9 g、红花9~14 g。辨证加减:有便秘、口臭症状的患者,加服大黄7~9 g;血糖相对高的患者,加芡实6~8 g、覆盆子11~14 g;食量大、易饥饿患者加服熟地17~19 g;血压高的患者加服石决明8~13 g、夜交藤8~10 g;心烦口渴症状严重的患者,加服生石膏9~12 g[5]。1剂/d,早晚水煎服。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中低血糖控制效果,分为完全控制、基本控制与控制无效3个层次。
本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 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低血糖完全得到控制14例(46.67%)、低血糖基本得到控制16例(53.33%)、低血糖控制无效0例(0.00%),对照组患者低血糖完全得到控制7例(23.33%)、低血糖基本得到控制19例(63.34%)、低血糖控制无效4例(13.33%),治疗组患者低血糖控制率达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具体结果见表1。
另外,治疗组未见毒副作用及病情复发;对照组死亡2例,病情复发2例,治疗组治疗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中医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产生与治疗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诊治亦有明显优势。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多因过度劳累、情志失调、饮食不合理、禀赋不足发生,胃、脾、肺、肾为此症主要病位,患者多痰湿瘀滞、耗气伤阴、阴损及阳、日久化热、病久及肾。西医在糖尿病低血糖的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的效用[6],可使用葡萄糖、甲基强+松龙等药物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治疗,同时适当调整胰岛素、降糖药物的用法用量,达到治标的目的。同时,可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之上,予以中医辨证治疗,以健脾除湿、活血化瘀治疗为主,本次研究中,中医组方中的黄芪与党参有极佳的健脾补气之效,知母与天花粉可滋养肺阴,茯苓与折术等药物可消除脾困、化浊[7],丹参及红花有极佳的活血化瘀之效,辅以葛根可清胃热。组方中加用黄芪之后,有效促进了机体胰岛素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提升了胰岛素作用能力及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同时,降低了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作用,多种药物的配合治疗可提升患者综合免疫力、利尿、强化肝脏保护作用,对常规西医治疗方式有极佳的互补作用,大大提升了综合治疗效果,还可一定程度上消除或缓解传统西医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本组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时,在接受黄芪、白术、知母等基本组方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血压、情绪、饮食状况适当予以芡实、熟地、石决明、生石膏等药物辅助强化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低血糖完全得到控制14例(46.67%)、低血糖基本得到控制16例(53.33%)、低血糖控制无效0例(0.00%),患者低血糖控制率达100.00%,未见毒副作用及病情复发现象,中医辨证疗法应用于糖尿病低血糖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控制低血糖、降低病情复发率及死亡率,无毒副作用,综合效果良好。另外,糖尿病本身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其并发症相对较多,并发低血糖后,患者情绪出现波动,护理人员要以专业的态度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原理与预定治疗方案,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顺利治疗后病症将会得到有效控制,辅以严格的饮食调整与血糖监测[8],让患者与家属在看到初步治疗效果并接受健康指导后,放下心中顾虑、调整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同时,要帮助患者明确低血糖诱因,引导患者规范饮食、运动、作息,教育患者随时携带糖块、糖尿病卡及联系方式,避免意外发生,明确发生低血糖后的识别要点与应急处理方式,让患者学会自救与求救。总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运用中医疗法,介入心理辅导与全面生活护理,是提升糖尿病低血糖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1] 刘春丽.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77-1378.
[2] 袁晓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低血糖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8):102.
[3] 王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诊治分析报告[J].中外医疗,2009,27(9):25.
[4] 李常荣.糖尿病治疗中的低血糖休克护理及预防[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7):804.
[5] 于清华,刘庆宾,罗威,等.老年糖尿病低血糖事件对心血管事件风险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0):895-896.
[6] 梁碧,卢亚君.浅谈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3):219.
[7] 孔令荣.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临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1):171.
[8] 牛晶晶,殷欣,李俊燕,等.脑心同治理论在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治疗中的应用[C].//全国中医药博士、博士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学术会议暨全国中医“脑心同治”理论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