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 苏群豪 周海燕 陶 石 周东升 陈 军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海南 海口 570102)
据相关资料显示,原发性胃肠淋巴瘤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势头,但是,医学界对该病的临床特征研究甚少。基于此,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针对所选患该病病患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1.1 研究对象 抽取自2003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病患共40例。其中,23例被确诊为原发胃淋巴瘤,17例被确诊为原发大肠淋巴瘤。
1.2 入选标准 所选40例病患均符合Dawson诊断标准〔1〕,对其进行临床分期,共分为4期。具体分期依据及分期标准:①Ⅰ期:仅发病于胃肠道;②Ⅱ期:发病范围不仅局限于胃肠道,区域淋巴结亦受侵;③Ⅲ期:范围较Ⅱ期更广,区域淋巴结伴随附近器官均受侵;④Ⅳ期:范围最广,远处器官亦受侵,如骨髓。此外,依据WHO 2001年制定有关淋巴造血组织分类标准予以病理分型。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方式采用SPSS16.0软件,χ2检验用于计数资料比较,±s对计量资料进行标示,应用t检验。
2.1 基本资料比较结果 男女比例上,原发性胃淋巴瘤比例为1.3∶1,原发性大肠淋巴瘤比例为0.7∶1,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上,所选病患的原发性胃淋巴瘤为(72.8±8.9)岁,原发性大肠淋巴瘤为(76.8±6.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病病患发病到就诊时间分别为3.4、3.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2.2 临床病症和分期 腹胀现象多见于原发胃淋巴瘤,腹部包块现象多见于原发性大肠淋巴瘤;两病临床分期结果显示,原发性大肠淋巴瘤Ⅱ期患者较多,而原发性胃淋巴瘤Ⅲ~Ⅳ期患者居多(P<0.05),见表1。
2.3 病理分型对比 原发性胃淋巴瘤中,有22例属胃B细胞来源,仅1例属胃T细胞来源;原发性大肠淋巴瘤中,有10例属肠B细胞来源,仅7例属肠T细胞来源。数据资料显示,B系淋巴瘤占原发性胃淋巴瘤大部,T系淋巴瘤于原发性大肠淋巴瘤中居多(P<0.05)。
表1 原发性胃、大肠淋巴瘤临床特点差异分析(n)
2.4 内镜特征对比 采用两种内镜诊断方式,一是初步内镜诊断,二是内镜活检诊断。诊断结果显示:23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初步胃镜诊断结果只有3例被确诊,诊断率仅为13.0%,胃镜活检确诊病例数达13例,诊断率上升为56.5%;此外,对20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初步肠镜诊断结果为4例确诊,诊断率为20%;肠镜活检确诊病例数达12例,诊断率上升为60%。
2.5 疗法对比 23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病患中,19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例姑息性手术治疗,术后11例化疗;17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病患中,10例根治性手术治疗,5例进行姑息性手术治疗,术后7例进行化疗。
近几年来,原发性胃、肠淋巴瘤病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形势,本文就我院40例所选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组病患的男女比例、患病年龄、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据相关资料及笔者调查得知,低度恶性胃淋巴瘤中,有71%的患者无明显报警症状外显。此外,B系淋巴瘤占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大部分,此结果与国外相关报道比较比率偏高〔2〕,可能与研究所选病患基础条件有关,如年龄等。
对原发性胃、肠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方面,内镜活检诊断方法较之初步内镜检查检出率明显增高,但只是相对而言。针对内镜活检尚未确诊的病患,应对其进行多次活检诊断,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探查〔3〕。针对内镜活检诊断方式无法达到较高诊断率情况,临床相关报道研究称超声内镜可以补其不足。
对肿瘤行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姑息性手术也是消除消化道梗阻的主要方式〔4〕。原发性胃、肠淋巴瘤病症复杂,术后易复发,治疗方式不应单一而应多面,可采用手术结合放化疗综合疗法。
1 薛丽燕,吕 宁,李爱东,等.胃淋巴瘤I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4(6):332-6.
2 涂 蕾,林 军,杨棒芳,等.不同部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J〕. 中华消化杂志,2009;28(7):472-5.
3 马升高,钟谷平,董 磊,等.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内镜表现与病理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6):314-6.
4 Henry E,Penman I.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in the staging of malignancy〔J〕.Cancer Imaging,2004;4(2):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