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翔 王 娟 高 玮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80)
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一般定义为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总和,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1〕。目前的发病人数增多且趋于年轻化,不仅加重了社会和家庭负担,而且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2〕。尽管以改变生活方式、治疗与控制危险因素为主的预防策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脑卒中风险评估亦有待加强〔3〕。本研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4〕对上海市社区老年居民ICVD的发病危险进行了评估,筛选出高危人群并为其制订防治策略,同时探讨不同危险程度的血糖和血脂情况。
1.1 对象 选取2011年12月26日至2012年3月31日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 630例,男816例,女814例,平均年龄(67.52±11.44)岁。
1.2 调查方法 由体检中心医生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受检者逐一当面进行调查,由专人录入调查内容:一般情况、吸烟史、疾病史(糖尿病、房颤、左心房肥厚和心血管疾病)及家族史并详细询问心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1.3 测量指标 包括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及体重指数(BMI)。
1.4 实验室检查 调查者取样前隔夜禁食12 h以上,采取静脉血液注入红色促凝管中,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西门子24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葡萄糖(GLU)〔5〕。
1.5 心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定义 根据国人心血管病简易预测模型的各项自变量的回归参数,确定各危险因素不同水平时的评分赋值。各危险因素的得分之和求得个体10年ICVD发病的绝对危险(%)20%为高危,<20%、≥10%为中危,<10%为低危。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连续变量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用直线相关和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性分析。
2.1 调查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率 危险因素中男性吸烟者明显高于女性(P<0.05)。见表1。
表1 调查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率〔n(%)〕
2.2 不同性别危险因素各检测指标平均水平比较 男性和女性的各项指标均值在正常范围,不同性别的SBP、TC、TG、LDL、HDL、空腹GLU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危险因素指标(±s)
表2 不同性别危险因素指标(±s)
组别 n SBP(mmHg) TC(mmol/L) TG(mmol/L) LDL(mmol/L) HDL(mmol/L) 空腹GLU(mmol/L)男性 816 118.90±17.09 4.75±0.93 1.52±0.16 3.15±0.91 1.28±0.31 4.72±0.92女性 814 119.05±18.21 4.75±0.97 1.59±0.18 3.16±0.81 1.29±0.34 4.74±0.86 P值0.864 0.543 0.904 0.943 0.230 0.490
2.3 不同性别10年ICVD发病危险程度构成比 不同性别的ICVD 10年发病危险程度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64.365,P<0.01),且男性的高危例数较多,女性低危例数较多。见表3。
2.4 不同发病危险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SBP、TG、TC、LDL水平随危险程度的增高而升高,但HDL水平随着危险程度的增高而降低(P<0.05)。见表4。
表3 不同性别10年ICVD发病危险程度构成比〔n(%)〕
表4 不同发病危险度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s)
表4 不同发病危险度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s)
危险度 SBP(mmHg) T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HDL-C(mmol/L) 空腹GLU(mmol/L)低危 123.62±17.03 4.7±0.88 1.48±0.22 3.07±0.83 1.26±0.32 4.74±0.92中危 138.16±16.70 4.88±0.85 1.66±0.38 3.14±0.82 1.22±0.31 4.73±0.77高危 142.84±16.98 5.12±1.03 1.95±0.22 3.20±0.90 1.12±0.34 4.83±0.92 P值0.000 0.034 0.029 0.047 0.036 0.112
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通过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致死的风险,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强调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整体危险评估和危险分层预防措施的重要性。目前全球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初筛工具包括WHO/ISH风险预测图、欧洲SCORE量图、Framinghan危险评估模型、国人 ICVD 危险评估模型等〔6,7〕。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组研发的国人ICVD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4〕,根据我国国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医疗卫生资源制定,对我国心血管危险度评估工作意义重大。
本研究表明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唯一完全可控因素,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吸烟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戒烟是避免心血管疾病事件最有效的干预措施〔8,9〕。此外,SBP、TC、TG、LDL 水平随着绝对危险程度的增高而增加,HDL水平随着绝对危险程度的增高而减少提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几个重要危险因素可能既独立又叠加,几种危险因素基线水平的增高,其发病危险度也随之增高。
1 王晓梅,金 涛,周 晶,等.缺血性心血管病预测模型对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J〕.山东医药,2012;52(17):48-51.
2 张宜锦.不同血脂水平在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中的预测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148-50.
3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2):174-85.
4 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893-901.
5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协作组.我国心血管病发病趋势预测及21世纪预防策略的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3;32(1):2-5.
6 赵 舟,陈 彧,马琛明,等.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预测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2):103-7.
7 董 强.降压药物带来的希望远离心脑血管事件风险〔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9;3(6):272-4.
8 Benowitz N.Cigarette smok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pathophysiology and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J〕.Prog Cardiovas Dis,2003;46(1):91-111.
9 Wilson PW,D'Agostino RB,Levy D,et al.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 risk factor categories〔J〕.Circulation,1998;97(18):18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