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镜对眼正相对调节的影响

2013-09-21 08:28林子丹冯雪李静超谷树严
当代医学 2013年33期
关键词:戴镜睫状肌屈光度

林子丹 冯雪 李静超 谷树严

眼调节功能异常是指尚未达到老视年龄,而又出现与近距离工作相关的视力模糊、头痛、眼部不适等调节异常的现象,其中调节不足(调节滞后)以及调节不能待久(调节灵敏度异常)的正相对调节均低于正常值,而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代表眼调节能力的储备量[1],如果正性部分太小,患者要经常地使用较大地努力方可维持正常工作,因而易于引起睫状肌的紧张和疲劳。近年来,研究发现较低的PRA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2]。本研究通过比较首次诊断为双眼近视及PRA低于正常值的青少年患者,坚持戴镜1个月,戴镜前后PRA的变化,观察戴镜对眼PRA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3月在长春爱尔眼科医院首次就诊的儿童,年龄8~15周岁,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诊断为双眼近视,共55例,其中男24例(48眼),女31例(62眼)。入选标准:(1)首次就诊,就诊前均未戴矫正眼镜,未进行近视的相关治疗;(2)通过双眼视功能检查,PRA低于正常值(2.50D);(3)无显斜及眼部系统性疾病;(4)无屈光参差及单眼弱视;(5)无先天遗传性高度近视家族史。根据屈光度分A组(25人):-1.00D~-2.00D(包括-2.00D),B组(17人):-2.00D~-3.00D(包括-3.00D),C组(13人):>3.00D;根据发病时间分为A1组(10例):≤0.5年,B1组(32例):0.5~1年(包括 1年),C1组(13例):>1年。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以下的眼科检查。

1.2.1 眼科常规检查 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外眼、眼位、裂隙灯查眼前段、眼底等。

1.2.2 屈光状态检查 分别进行客观和主观屈光状态的检查,主要采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赛飞杰)进行散瞳。1次/10min,1滴/次,共4次,约30min后,当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时,使用NIDEK电脑自动验光仪进行客观屈光状态的检测,用NIDEK综合验光仪再进行主觉验光检查,测量最终屈光度。记录等效球镜度(等效球镜度=球镜+1/2柱镜)。

1.2.3 PRA 注视40cm处NIDEK综合验光仪近用视表最好视力上一行,先右眼后左眼,在眼前递增-0.25D,直到视标变模糊的前一个最大调节量的负镜度数,即为正相对调节。正常值参考非老视者PRA:-2.50[3]。

1.2.4 给予全矫眼镜 未进行相关视功能训练,坚持配戴框架眼镜1个月后复诊双眼视功能,观察PRA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戴镜前后PRA进行配对t检验。对戴镜前后正相对调节的差值与病史,年龄以及屈光度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最小年龄为8周岁,最大年龄为15周岁,平均(11.30±2.17)岁;最短病史为 3个月,最长病史近 3年,平均(1.24±0.92)年;双眼屈光度等效球镜最小值为1.00D,最大值为 4.50D,平均(2.40±0.94)D;NRA为(2.35±0.18)D;戴镜前PRA的最大值为2.25D,最小值为0.50D,平均(1.50±0.49)D;戴镜 1个月后,PRA为(2.66±0.81)D,差值为(1.16±0.62)D,其中38例PRA值恢复正常(≥2.50D)。戴镜前后PRA值配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按屈光度分组:A组、B组、C组戴镜前后PRA的比较均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表1 不同屈光度受试者戴镜前后PRA的比较(D,)

表1 不同屈光度受试者戴镜前后PRA的比较(D,)

注:a表示“-1.00~-2.00D”组包括-2.00D;b表示“-2.00~-3.00D”组包括-3.00D

A组(-1.00~-2.00D)a 25 1.65±4.15 3.16±0.66 1.51±0.45 0.000 B组(-2.00~-3.00D)b 17 1.29±0.46 2.47±0.46 1.17±0.62 0.000 C组(>3.00D) 13 1.48±0.58 1.94±0.61 0.46±0.20 0.000

按发病时间分组:A1组、B1组、C1组戴镜前后PRA的比较均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2。

表2 不同发病时间受试者戴镜前后PRA的比较(D,x±s)

镜前后PRA的差值与病史、年龄及屈光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其差值与病史及屈光度负相关,与年龄无相关性,见表3。

表3 受试者戴镜前后PRA差值与病史、年龄、屈光度的关系

3 讨论

调节功能是指眼的屈光改变能力,即人眼在看近距离物体时晶状体的屈光力增强,使近处的发散光线能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调节功能能使眼迅速适应注视距离,以保证在特定情况下有稳定的良好视力[4]。在调节的众多参数中,PRA是指在集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双眼所能增加调节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调节能力的储备量[1]。它是对于环境因素的调节刺激量加大,眼要维持视网膜上呈现清晰的像,避免离焦现象的出现,眼睫状肌所要付出的调节反应的能力。有研究提示较低的PRA可能是视近眼疲劳和近视发生的早期征兆[5]。较低的PRA,即调节的相对降低导致近距离工作中注视视标与视网膜后的一点相共扼,视网膜产生模糊像,因而促进了近视的发生或已存在的近视继续发展,因此改变低PRA的状态,对控制近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青少年近视眼的患病率正逐年增长,并呈现低龄化趋势[6]。中小学生近视的高发、进展快,已经成为眼科界的难题之一。然而,其发病率如此高,而视力矫正状况却不容乐观。研究发现,在中国有60%~70%的儿童屈光不正未得到矫正[6]。社会上对近视疾病的错误认识及不愿配戴眼镜的心理,延迟患者首次就诊,导致患者的双眼的调节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近视后不配戴眼镜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使调节始终处于放松状态,造成睫状肌的调节储备能力发生减退,同时,在强调成绩及安全等因素的前提下,较少的户外活动、相对狭窄的室内活动空间成为削弱睫状肌调节功能的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未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坚持戴镜后,患者的PRA值均有显著增高,PRA值恢复正常(≥2.50D)者占研究人数的69%;无论按屈光度分组还是按发病时间分组,各组戴镜前后PR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正确戴镜可改善低PRA状态,有利于控制近视发展。此外,戴镜前后PRA的差值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其与病史及屈光度呈负相关,与年龄无相关性,提示发病时间越长,屈光度越高,即使正确配戴眼镜后,眼的正相对调节的储备力自我恢复的可能性较小,需进行适当的双眼视功能的干预,否则持续PRA较低的状态,可能将导致近视度数的快速发展。因此,及时就诊,科学配镜,对青少年控制近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李捷,李丽华.视光临床与实践[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9-140.

[2]李丛梅,赵红霞,李刚,等.视觉训练对青少年调节不足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5):72-73.

[3]瞿佳,毕宏生,杨智宽.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0-151.

[4]Allen PM,Radhakrishnan H,Rae S,et al.Aberration control and vision training as an effective means of improving accommod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myopia[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9,50(11):5120-5129.

[5]Sullivan-Mee M,Billingsley SC,Patel AD,et al.Ocular Response Analyzer in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Glaucowa[J].Optom Vis Sci,2008,85(6):463-470.

[6]He M,Huang W,Zheng Y,et al.Refractive error and visual impairment in school children in rural southern China[J].Ophthalmology,2007,114(2):374-382.

猜你喜欢
戴镜睫状肌屈光度
视力下降的机动车驾驶员驾车时戴镜行为研究
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脉络膜厚度及眼轴的变化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看手机诱发老人新眼病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的改变及其控制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
光学离焦时长对小鸡屈光度及眼轴向参数的影响
扩瞳验光前如何判断扩瞳药已经起效?
首次配眼镜 该不该散瞳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视知觉学习对近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度增长的影响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