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记者 张天明 图Ⅰ本刊记者 张 丽
黔东南州首府凯里,素以干净著称,以生态闻名,在凯里-麻江同城化中心区域168平方千米的热土上,正在打造商业商务中心区、装备制造区和滨江休闲区等14个功能区。
“我们将原来单一的经济功能区,转变为产业集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凯里市委副书记、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涂刚说,作为黔东南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开发区在“向山要地”打造“工业梯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调控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目前,已经建设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
入园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专业生产柴油车环保产品——壁流式蜂窝陶瓷柴油机微粒过滤器,过滤器捕集过滤平均值达到96.5%。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很受鼓舞。”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利锦告诉记者,把企业从杭州搬到凯里,他看重的还有工人的稳定性,仅年底工人稳定性一项指标,就实现了从零到一百的飞跃。
赖松明是贵州西蒙斯电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来自中国制造业重镇广州番禺,他说:“这里的园区建设堪比‘深圳速度’。”在他眼里“青山绿水间的园区像一个漂亮的姑娘。”
随着工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除了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难题、破瓶颈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实施了农低保、城低保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十余项“民生工程”。全区60岁以上老人均享受基础养老金和老龄补贴,在移民安置新区实施一户一套住房、一户一个店铺等,力争全民就业,同时,在所辖的8个村各自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公司,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科学发展、民生优先,已成为黔东南州各开发区的实践自觉。
同样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贵州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按照“现代企业生态城”建设目标,天天奋斗,争取日日有为,“紧谈项目,急抓基础设施,突出抓项目履约,核心抓较大项目开工,积极推进融资,在动态中把握稳定。”把为落地企业服务、解决入园企业困难作为构建工业文化的重要举措,为园区和丹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推力。
2012年12月14日上午,黄平县委书记吴克正在旧州镇寨碧村开展十八大精神宣讲暨农村基层精品示范点项目规划建设调研工作,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带到寨碧,和村民一起谋划如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强基稳村谋发展,构建和谐大寨碧”目标,按照“四化四区一推进”的思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做好土地流转管理,发展养殖种植……这些朴实话语,道出一条条可行的办法,寨碧人将沿着自己探索出的道路前进。
寨碧村两旁的道路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水泥路四通八达,“你到寨碧村不会走回头路的。”扶今追昔,村民杨再平感慨:“以前坑坑洼洼的烂泥路,也不安全,大家晚上都不敢出门。”
2005年,寨碧村党支部制定了“八颗星党员标准”,以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推动寨碧和谐发展,村里30多名致富能力突出的党员都有2至3个帮扶对象和1至2个帮扶项目。
杨再付不仅帮助寨碧村20多户实现了规模养鹅,对旧州镇和周边乡镇的养鹅户他也不遗余力地支持。
刘云成通过跑运输和种植,年收入10余万元,不仅自己致富,而且带动了村民的一起发家。
在旧州飞机场,数百只狮头鹅拍着翅膀迎面扑来。杨再付的养殖场就建在这里,本村张友贵、杨三林、戎军生等20多户在他的带领下成了新增规模养鹅户,他还帮助旧州镇和周边乡镇的农户发展狮头鹅养殖。
“帮助这么多村民发展,你得到的好处是什么呢?”
“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家共同致富。”杨再付说:“刚开始是组织安排的,但现在帮助大家是我应该做的事;人最难的是起步阶段,你不帮一把他们做不了,也富不了。”随着建成小康社会“工期”一天一天过去,杨再付朴实的话语,正道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紧迫感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现在,他的鹅苗已远销凯里、镇远、施秉、瓮安、余庆等县市,2012年收入40多万元。
沿着寨碧村河滨大道前行,党总支书记王清华边走边介绍:“这是村里的农民文化活动区,这是微型创业园区,这是村里的新住宅区,这是生态农业观光区……”
既要口袋鼓,更要脑袋富;既要做好传统产业,更要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寨碧村收入节节攀升,全村2010年人均收入2800元,2011年上升到6513元,预计今年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王清华说:“寨碧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均收入一万元以上不是难题,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不断富有,到2016年建成小康寨碧不是梦。”
凯里市现代农业平茶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作为黔东南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凯里经济开发区在“向山要地”打造“工业梯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调控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目前,已经建设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
“竹板一打连声响,听我来夸共产党。共产党,真伟大,改革开放新创举,‘三步’发展定规划,解温饱,过小康,实现现代化……共产党,真伟大/生态文明重视它/退耕还林保水土/政府拨钱把贴补。”这是快板书《我来把党夸》的唱词。
大风洞乡党委书记杨宗振说:“快板书的编排工作已经完成,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效果很好。”
《我来把党夸》创作者和表演者都是凯里市大风洞乡石板村村民,在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特色农业让石板村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生态环境得到了修复和保护,上学、就医、养老有保障,破房子变高楼,村村寨寨通水泥路,对党的褒奖之情油然而生,从肺腑涌出。
“我们村有铝矾土,以前大家各自上山采矿,到处开挖,林地、草地和耕地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很严重,下雨的时候河道都被堵塞。”石板村主任潘正林说,为改变这种状况,大风洞乡请来专家对采矿遗留下来的荒山进行规划整治,村“两委”一班人率先承包这些荒山试种葡萄、核桃等经果林,带动了全村发展种植业。
“杉树林,黄泥地/水晶葡萄是基地/政府政策来优惠/满山遍野种葡萄/串串葡萄亮晶晶/葡萄可变人民币/万亩葡萄规模地/脱贫致富小康奔”。经过10年的发展,杉树林村已成了凯里市“万亩晚熟水晶葡萄园区”的重要基地。在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实现了与三都自治县交梨乡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在“万亩晚熟水晶葡萄园区”,杉树林村乱岩组吴玉峰正在自家的葡萄园施肥,对来年收成充满期待,“现在水泥路直通到果园,我们在果园卖葡萄,什么都不用担心。”
近年来,凯里市采取“稳粮、扩菜、优果”措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除晚熟水晶葡萄园区外,在大风洞乡还建成了平良片区有机米园区、中药材金银花园区、无公害蔬菜园区等,在其他乡镇、街道发展了蔬菜种植等,解决了过去蔬菜依靠外地调运的难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了农民增收。2012年,石板村仅向凯里市义裕有机农特产品有限公司销售稻谷一项就收入60万元。如今的石板村自觉走上了依靠种植、养殖共同发展的道路,2011年,人均收入8890元,预计2012年可达到10500元,正大步走在小康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