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动力机制研究

2013-09-20 09:00:52郭立新李前兵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淮安市淮安战略性

郭立新,李前兵

(1.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001;2.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

0 引言

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相关研究问题中,有一些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例如,如何才能实现中心城市的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生态发展?推动中心城市持续、科学和生态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自何处?这些动力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中心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如何?为此,本文拟结合淮安历史、地理空间、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具体特点和现状,探索能够驱动淮安中心城市建设快速、持续和科学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以期发现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规律和相关动力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1 淮安中心城市建设动力分析

1.1 淮安中心城市建设动力源

淮安要成功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值得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苏南与苏北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重要差异,按照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城市在地理空间位置的不同是导致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差异的重要甚至决定性因素,例如,从我国和全世界范围来看,那些靠近海边的城市由于便于运输和对外贸易,其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一般情况下会高于内陆城市,然而,在现代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优越地理位置所带来的低交易成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不断下降,而制度和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更重要、更核心、更基础和更关键的作用,事实上,我国自古就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论,苏北经济发展滞后于苏南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地理位置差异造成的,实质上是由于观念和文化发展滞后造成的,这种观念和文化的滞后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根植于普通大众内心深处,短期较难依靠自身力量得到改变,是中心城市发展的深层隐蔽性阻力,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论来看,自然(社会)系统具有按照熵增加的方向发展和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其演变的结果是进入无序、混沌和趋同的状态,该过程对系统自身而言是不可逆的,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由于不能从外界吸收信息、知识和能量,不能从外部吸纳负熵,其发展将会进入停滞和“死寂”。事实上,我们可以将一个城市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系统,虽然在现实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封闭的城市系统,但是,所有的城市都存在一定封闭性,城市的封闭程度越高,其单位时间从外部环境吸收或辐射的能量就越低,也就意味着该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就越低。淮安要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和关键点就在于要不断提升淮安的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要达到此目的,必须不断提高淮安的城市开放程度[1]。

影响一个城市的开放或封闭程度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制度,一个是文化,其中制度是可见的、硬的因素,它可能更加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对外部资金、人才、知识和技术等外部资源和能量的吸引,更加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产品、服务、劳务和技术等资源的输出;文化是不可见的、软的因素,它对城市开放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外来人口、外来异质的文化、风俗、习惯包容程度,对输出知识、文化、技术与产品的意愿程度。受淮安特殊的地理环境、位置和历史文化的影响,淮安相比较苏南和苏北城市如徐州、连云港均具有更高的封闭性,这种封闭程度可能主要不表现在制度方面,而是主要表现在观念、意识和文化方面,淮安地处南北交汇和内陆地带,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战乱的破坏,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淮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比较苏南和其他沿海发达城市,淮安外来人口不多,人口流动性不强,普通民众具有更浓厚的本土、地域意识和崇尚权力的官本位意识,经济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外来人口和异质文化风俗的包容度不高,具有较高的封闭程度。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认为:构建鼓励开放的制度和文化是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也是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主要动力之一。

此外,固步自封、守旧的观念或文化对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极为不利,国内外许多一流的中心性城市建设实践均表明,现代中心城市的发展和永恒的驱动力在于创新,事实上,许多经济学家(熊彼特、索洛、阿罗、曼斯菲尔德、卡曼等)的研究均表明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创新,才能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如果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越来越取决于自主创新的能力,那么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自主创新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一直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关注和重视,例如,2002年,英国政府委托约翰·莫尔斯大学进行一项题为“欧洲非首都城市的城市复兴特征”研究课题,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英国核心城市的创新型发展,2001年,在芬兰一个称为“创新型城市计划”由赫尔辛基市政府与赫尔辛基技术大学联合建立了,该计划的目标要通过伙伴间的合作实现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适应全球竞争,双方确定共同迎接全球的挑战。近年,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并在一些城市展开试点,例如,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成为世界创新型城市的成员;上海提出了崇尚创新精神,要使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勤于创新、专于创新、成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深圳市提出: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在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社会文化等领域不断进行全面创新,率先建成一个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以及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创新型城市,成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

创新型城市在城市群内或更大区域内起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一个城市是否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关键在于考察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由资本、土地和劳动等资源驱动转入由科技、知识、人才、文化和制度等创新要素驱动,因此,淮安要成功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必须想方设法将淮安建成一个创新型城市,这是因为:淮安在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人才与技术储备等方面相较其它城市而言,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如果想主要依赖本地资源和资本驱动中心城市建设,其发展速度将会很慢,唯有创新才能增加淮安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和在区域内的辐射力、影响力,国内外无数创新实践证明创新是经济社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原始和根本动力,而能够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则是成功实现创新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源泉,没有激励创新的城市文化和氛围,则创新活动就不能成为城市内各企业、单位、部门的自发行为和主动行为,没有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建设,创新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则会打击创新积极性,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因此,我们认为,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文化是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主要动力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从最深层和最根本上来讲,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关键在于建设一个开放型和创新型区域中心城市,开放和创新将是提高淮安市先进要素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内生动力,驱动淮安市成功建设开放型和创新型城市的动力源泉则有四个,即激励开放和创新的制度、鼓励开放和创新的城市文化。

1.2 淮安中心城市建设增长极

淮安要在苏北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经济的发展是其基础,政治与文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因此,淮安能否成功在苏北建成一个区域内的现代中心城市,关键在于能否首先在苏北区域内成为一个经济中心,在一个城市系统中,经济活动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均衡的,其中一些经济活动比另一些的作用更重要,某些产业或部门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支撑区域发展的作用,这样的产业部门就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增长极”[2],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能优先聚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集团,从而形成“磁场极”式的多功能经济活动中心,这种经济活动中心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会吸引经济发展的各要素由周围落后区域流向发达的经济活动中心区域,形成极化效应,使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应,产生城市化趋向;二是当经济活动中心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因人口多、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源不足等又使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效益下降,从而使资金等各要素出现反向流动,形成扩散效应,表现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周围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的构建使它的成长有了支撑点、辐射点和扩散点,增长极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增大自身规模,并对周围地区发挥着集聚和扩散作用,带动其他城市或地区发展,其吸引和扩散作用: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二是资本的集中和输出;三是产品规模经济效益;四是形成“凝聚经济效果”。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质上就是增长极发育的差异,根据系统科学原理,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形成高度有序的结构,并产生系统功能的放大,必须与外界或其他系统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即输入负嫡流。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地区要想变为“高序”的经济结构,必须借助于区域分工,实现要素的区际流动。

因此,淮安建立经济增长极的关键在于摸清家底,全面了解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和布局,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寻找“增长极”,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建立、培育和拉动淮安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二是要要建立和培育淮安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新增点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淮安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增长极和发展指南。

2 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

2.1 概念模型

正如上文提到,淮安地处苏北腹地,相比较苏南及苏北其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有一定的封闭性,虽然历史上运河穿城而过,漕运总督署曾设在淮安,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经济繁荣,但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运河运输功能和地位在不断下降,铁路、公路运输作用不断增加,仅存的部分运输也较少在淮安停留或转口加工,这在客观上减少了淮安与外界的交流并带来一定的封闭性,封闭性所带来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缺乏强烈的经济竞争意识和贫富差距刺激,给淮安带来安于现状的惰性文化,受传统官本位文化的影响较深,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要清醒地认识到阻碍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和因素在于观念和思想,只有从这个根本问题出发,结合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和要求,构建崇敬、包容和激励创新与开放的文化,才能使得淮安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促使开放与创新意识深入民心,成为政府部门、企业、各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与院校乃至多数市民的自觉行为。

另一方面,国内外许多研究结论和城市发展经验证明,创新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发展和增长的原动力,而且还是城市现代化和中心化发展的原动力,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及其它部门单位也可以成为创新主体,创新的对象不仅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市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因此,我们认为,对淮安来说,创新与开放是中心城市建设最主要、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两个原始动力,将淮安建成一个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现代中心城市,需要两个保障:一个是文化建设,这是基础和看不见的软实力;另一个是制度建设,这是保障和看得见的硬实力[3]。

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仅仅具有动力源还不够,这是因为如果仅仅是创新性和开放性建设,依靠组织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有可能使淮安市中心城市发展迷失方向和陷入不协调发展的泥潭,政府和其相关智囊机构必须发挥引领作用,明确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增长极,其核心就是要确立明确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地采取有效的政策和路径集聚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这样才能够使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具有明确的方向,并对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起到拉力的作用[5]。最后,淮安市中心城市发展犹如一辆行驶的马车,如果没有车轮,马车将无法行驶,而完善和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效的政府服务将是淮安中心城市建设这匹马车的两个车轮,没有这两个车轮基础的作用,淮安中心城市发展将会困难重重,如图1所示,激励创新和开放的制度与文化犹如四个永不停止的发动机,它们将会为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战略性产业集聚将为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发展方向和拉力,是淮安市中心城市发展这匹马车的方向盘和缰绳,城市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则是其车轮[4]。

图1 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动力机制概念模型

2.2 创新动力的作用机制

一个城市是否能够广泛地产生创新活动,首先取决于城市是否具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激励机制,如图2所示,研发投入政策的制定,决定了一个城市创新活动的经济基础保障和创新活动力度,良好的研发投入政策首先要能激励企业的创新活动,促使企业不断产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其次,要能够激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单位的研发和创新活动,促使其不断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6],这些不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服务一方面会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从而增加淮安市的城市资本吸引力,另一方面还会增加淮安市对外或影响区域输出新技术、新知识、新产品和新服务,此外,良好的研发投入政策还会吸引外部技术与研发人才的进入,从而提升淮安市的人才集聚能力。专利政策一般包括专利保护政策、专利产业化政策及相应的激励措施,该类制度同样会影响到企业、科研院所及其它单位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活动,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将会打击这些单位的创新积极性,而良好的专利制度设计将会促进这些单位的创新活动,增加创新活动成果,从而影响到淮安市的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专利政策的作用机制类似,不同的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主要是对一些知识成果如软件、图书等版权的保护。创新基金建设主要是对研发或创新投入的保障措施与基础,最好有政府主导建立,用来支持重大性、战略性产品或服务创新活动,其作用机制是促进重大战略性产品或服务创新活动成果的产生,直接提升淮安市的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影响力[7]。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对领军创新人才的引进,将会有力地促进引进单位如企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创新活动,直接提升淮安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通过促进创新产品和成果间接提升淮安的城市辐射影响力。新技术引进政策,如关税优惠、信贷支持等激发企业积极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或设备,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在消化、吸收引进新技术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淮安市的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影响力。创新成果孵化政策会引导和激励创新或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转化,激发企业活力,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二次创新创业,同时可以鼓励科研人员以其科研成果进行创业的积极性。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在新产品或新服务推向市场初期,新产品或新服务得到市场认可与接纳需要一个营销和培育过程,在此阶段对企业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一方面可以保障企业创新产品或服务能够成功推向市场,减少企业创新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以上三个方面的制度设计均可以有力地作用于现有或新创企业,提升淮安的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影响力[8]。

图2 创新动力的制度作用机制图

从图2还可以清晰看出,除了左边的各项创新制度设计或直接或间接影响淮安市要素集聚能力和城市辐射力外,中间——企业创新活动为首级主体,以科研机构、院校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创新活动为次级主体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可以进一步促进相互的创新活动并对淮安市中心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创新活动除了需要制度硬性因素的保障和激励外,还需要倡导创新、崇尚创新的文化激励和保障因素,如图3所示,在一个城市中倡导、构建崇尚创新、鼓励和包容创新的文化体系,主要的工作就在于对企业、部门单位成员及广大市民的文化培训和文化宣传,而一个城市创新文化培训和文化宣传投入量的大小首先会影响到三种类型的创新文化与氛围:一是对企业创新文化与氛围的影响;二是对事业科研单位创新文化与氛围的影响;三是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文化与氛围的影响,从而决定了城市整体的创新文化体系和氛围的形成速度与构建质量。城市创新文化体系与创新氛围的状态优劣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创新活动过程与结果,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城市的新文化体系与创新氛围还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对外部创新人才、创新产品的吸引与对外部输出创新文化观念与意识,从而还对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有直接影响。

图3 创新动力的文化作用机制图

图4 激励开放的制度与文化动力作用机制图

2.3 开放动力的作用机制

上文提到,城市系统开放度对城市发展极为重要,较少开放度的增加都可能给城市发展带来令人惊奇的效果和好处,相反则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城市开放度这个关键的开关和动力主要取决于中心城市建设的速度,城市开放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体现在城市文化和城市制度体系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从图4可以看出,最左边的系列制度变量和文化变量从根本上决定了城市的开放程度,人才流动政策决定了外部人才进入与内部人才走出的通道与方式,也决定了淮安市内外人才交流的渠道与模式,户口政策则决定了所有进入淮安人员的数量和积极性,招商与外部企业进入淮安的税收政策,则决定了外部企业进入淮安的积极性数量,资本与技术流入政策则影响到外部资本、技术流入的类型和数量,企业注册证则影响到企业产生的速度和外部人员在淮安创办企业的速度和数量,进出后贸易、土地买卖政策则是影响外部战略性资本投资的关键因素,除了制度因素会对淮安市的城市开放度产生直接硬性影响外,文化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淮安对外部异质的文化、风俗、习惯的引入,广大市民对异质性文化、风俗、习惯的学习、包容程度,直接影响到淮安市多样性、开放性文化的建设,很难想象一个封闭的、自我保护与“排外”的城市文化能够吸引外部优秀文化,产生多样性文化交流与碰撞,从而激发心灵和智慧的火花,产生先进、民主与自由的文化氛围与体系,从而促进城市创新和增加城市魅力,吸引外部资本、技术、文化、产品与消费的进入。

2.4 增长极的作用机制

经济发展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它方面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研究中心城市的发展,首先必须研究其经济的发展,并且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大力推进生产力特别是代表着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战略。经济发展总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伴随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过程。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有相应的产业结构支撑。一个新的增长阶段的形成,往往伴随着一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而产业结构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带动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美国新经济的兴起,是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

改革开放以来,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中心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业体系日益暴露出它的体制性弊端和结构性缺陷,集中起来讲就是一个“全”字——行业门类齐全,企业职能“大而全”、“小而全”,“全”则分散,分散则不能捏成拳头,形成强势。重构立足比较优势、特色鲜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是中心城市新一轮产业结构创新性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淮安是作为苏北腹地的重要城市,在钢铁、盐化工、烟草、酒业等方面有一批影响力较大企业,但是缺乏大型航母企业和强大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带有较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仍然较多,主导产业和增长极不明显、不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足,与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有较多的不适应,如图5所示,当务之急是尽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两个经济变量是拉动淮安市要素集聚能力和吸引力,拉动淮安市产品服务辐射力的核心和骨干拉力,而对现有的淮安市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对某些产业进行更新换代升级和整合,在此基础上培育淮安市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淮安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整合以及对战略性主导产业培育的投入,将是战略性主导产业形成的决定性拉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关键是要科学分析现有淮安新兴产业结构与现状,加大投入,逐步培育新兴的战略性产业结构体系,形成新的增长点,从而快速实现对淮安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的拉动和提升。

3 概念模型模拟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概念模型,明白为什么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激励开放的制度和文化体系应当且必须是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核心驱动变量,理解为什么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是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增长极和方向指南,从理论、逻辑或数量关系理解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激励开放的制度和文化体系、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服务与城市基础建设之间的关系,需要针对上文提出的概念模型和理论观点进行模型模拟,为此,我们运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的理论和工具对上文提出的观点和思想进行了初步模拟,系统动力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福雷斯特教授开发创立。它是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模拟技术为手段,研究复杂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工程方法。它通过对现实复杂系统的结构分析,确立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据此画出系统流图,对应建立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组,而后通过离散数值模拟求解,得出系统的状态解和时间解。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是复杂系统的反馈结构,擅长于处理非线性时变的多重反馈问题,它所要求的数据的精确程度不高,即使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仍可以进行研究,它比较适合于长期、动态、战略性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描述和模拟淮安市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水平,探索影响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驱动因素和决策变量,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来衡量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状态变量,其中要素集聚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吸引力和中心化水平的主要概念,辐射能力则反映了城市对周边区域产品、服务、资金、技术、人才的输出能力和经济发展带动能力,为了较好地模拟淮安市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如何随决策变量和时间动态演变,需要建立一系列决策变量和中介变量的相互动态影响关系的概念模型和模型方程。

图5 增长极的作用机制图

虽然,从理论上和理想状态来说,我们可以完全在一个模型中对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进行定量模拟,可以利用历史数据、适当的指标选取,用函数或方程对模型中所涉及的所有变量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例如:设资本总量为C,HR人才总量,ic表示资本流入率,oc表示资本流出率,ihr表示人才流入率,ohr表示人才流出率,zs表示招商政策,cy表示产业或投资政策,ss表示税收政策等,就可以建立一下存量方程和速率方程:

根据这一系列存量方程、速率方程以及影响函数,就可以建立模拟的有关人才或资本变量发展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但是,由于受到研究条件和研究经费的限制,这已经超出了本研究的范围,因此,我们仅以直观的、逻辑和理论的方式建立模型,作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如图6所示:多个系列的与政府决策相关的变量作为对中心城市建设水平和状态的长期影响的原始变量被列入模型,例如,激励创新的制度就涉及到研发投入政策、科技政策、创新政策、创新税收政策、专利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科技成果孵化政策,这些决策变量首先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创新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投入量及累积量,这些变量会进一步影响到淮安市企业及其它单位或部门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并最终影响到城市创新成果产生效率和成果的累积量,创新成果累积量则会进一步影响到新兴产业容量增加速度和主导产业容量的增加速度,新兴产业增加到一定容量,部分朝阳产业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淮安市的新兴产业,因此,淮安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就成为拉动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增长极,淮安市创新成果累积量、城市开放度、战略性主导和新兴产业均会对淮安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和城市辐射力产生关键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速度,其它诸如激励创新和开放的文化体系及相关决策变量,其作用机制与此类似,不再赘述。

图6 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动力模型模拟

4 结语

基于淮安市目前的中心城市建设现状并结合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和建议:创新和开放是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的两个核心和根本驱动力量源泉,淮安市可以考虑结合自身实际,把建设开放型和创新型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建设的重点。激励创新的制度与文化体系建设、崇尚开放的制度与文化体系建设是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决策的重点。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主要和核心的增长极,是建立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及其它中心的关键拉力,建立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是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当前决策重点。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继续重视城市基础设施诸如交通、公用事业、生态环境和政府服务体系建设,以继续保障淮安市中心城市发展的车轮坚固。

[1]苗建军.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道路[D].成都:四川大学,2003.

[2]颜鹏飞,马瑞.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演变和最新进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71-75.

[3]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20-321.

[5]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7]Krugman P.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24(2):134-150.

[8]周德群,樊群,钟卫东.城市竞争力:一个系统分析框架及其应用——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经济地理,2005(1):64-67.

猜你喜欢
淮安市淮安战略性
淮安市以党建抓引领 锻造应急铁军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0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梨园寻梦淮安缘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8
凝眸古城淮安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6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46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河北地质(2017年1期)2017-07-18 11:08:09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生活用纸(2016年5期)2017-01-19 07:36: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淮安市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