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于书 任情恣性——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2013-09-20 10:41:54本刊编辑部
读者欣赏 2013年12期
关键词:祭侄行草颜真卿

《祭侄文稿》为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中第一名墨迹。

苏轼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的楷书,如正德君子立于庙堂之上,有衣冠庄重、气度肃穆之气象。而颜真卿的行草书与他的楷书相比成熟得更早,并且更生动遒婉,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的叱咤气概,造诣极深,自有境界,和而不流,威而不犯。颜真卿往往融楷、隶、篆、籀于行草中,运用中锋、藏锋、转锋于线条内,取笔画的苍劲奇崛,得字形的诡异飞动,化墨色的浓淡枯润,挥发豪放雄健的英气。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758年),是颜真卿为其侄写的一篇祭文草稿。这件作品本来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颜真卿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误之处颇多,而且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时而低回掩抑,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运笔迅疾,情绪激昂。其书法最妙处,一在其字的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二在其枯笔连擦写数字之处。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以及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而书写的线条节奏随着作品的展开不断改变,开始时线条沉稳、含蓄、笔画断开,随着连笔增加,一些连续性极强的线条之间总有些点画断开的字作为隔离带,以致作品的整体节奏在不断趋向奔放、疾速的同时,隐含着抑扬的交替。

颜真卿是一个锐意求法、立法而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贡献突出地体现在他的“颜体”上。他的真书法度严谨,一点、一画、一转、一折都绝无懈笔。《祭侄文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是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的典型。《祭侄文稿》的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合无间。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

祭侄文稿行草 28.2×72.3cm 唐 颜真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共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

颜真卿

709~785年,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

颜真卿是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是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人物。他转益多师,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以及《麻姑仙坛记》等。

猜你喜欢
祭侄行草颜真卿
李白《关山月》(行草中堂)
新疆艺术(2024年1期)2024-02-01 13:16:20
悲壮之美——《祭侄文稿》
幼儿100(2023年42期)2023-11-21 09:36:46
陈海良《古人诗》
艺术学研究(2022年2期)2022-04-28 07:33:10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10
《祭侄文稿》后世传
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 07:09:40
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
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 07:09:38
踏莎行草忆饶公
中华诗词(2018年4期)2018-08-17 08:04:52
解读颜真卿之《祭侄文稿》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21
劝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