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衣,是清代八旗制度下世代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奴仆群体,主要担任府员、护卫、随侍、庄头、陵寝园寝守护等差使,从事管家务、供差役、随侍等工作,所以有“内八旗”之称。包衣并不是贱民,其奴仆身份仅是相对于自己服务的皇室、宗室王公而言,在社会上基本与八旗中的一般旗人处于同一等级。他们也可能有自己的官阶、财产和旗下家奴。
直属于皇帝的上三旗包衣专门服务于皇室。清代皇宫中,除太监之外的服务人员全部出自上三旗包衣。隶属于包衣旗籍之人,除后妃家族抬旗、立战功、为官表现优异等缘故外,其身份是世代固定的。
清朝入关之后,包衣可以参加科举,由此进入仕途;还可以备选甲兵,组成各个种类的兵营。上三旗包衣由于直接隶属于皇帝,属于“皇帝家人”,其地位、仕途、补兵缺的机会都要大大高于下五旗包衣。终清一代,包衣出将入相、担任封疆大吏之人非常多。
包衣三旗选秀女,主要是选择宫女,由内务府负责,理论上一年一次。一种结果是“撂牌子”,即允许回家自由婚配,另一种便是派到近支王公的府里服务,这种宫女有可能被王府的王爷收作妾室,甚至成为王府的侧福晋。另外就是“留牌子”,即留在宫中培训。培训主要是洒扫、针绣、礼仪等,然后根据表现和需要,将她们分配到各个不同的地点做不同的工作。
清代规定,宫女在宫里工作到30岁便可申请出宫,然后自行婚嫁。后来,雍正帝把这个年龄提前到了25岁。也有个别宫女偶然被皇帝临幸,从宫女变成了主子。通过这种途径成为主子的宫女只能得到比较低的位分,一般是最低级的答应,也有高一些的,但是似乎没有高于贵人的,之后再慢慢通过生育子女或者依靠皇帝的宠爱而提高身份。
这种途径最好的例子,就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本姓魏,是正黄旗包衣里的汉姓人。她入宫的时间不详,应是作为宫女被选入宫廷的,被高宗乾隆帝宠幸,在乾隆十年(1745年)的正月被封为魏贵人,十一月晋封令嫔,乾隆十三年(1748年)晋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贵妃,乾隆三十年(1765年)晋皇贵妃,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病逝。她为乾隆帝生育了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皇十四子永璐,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十七子永璘。后来永琰继位,即嘉庆帝,追封生母为孝仪纯皇后。其家族旗分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从包衣抬到正身,而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又将其姓氏魏氏改成魏佳氏。孝仪纯皇后魏佳氏身份晋升较快,一来跟其生育子女多有关,二来跟乾隆帝对他的宠爱也有关系。
由于包衣三旗旗人也有很多位居高官,早期甚至出现高官亲属服务于位分很低的妃嫔的情况,后来便规定内务府三旗中拜唐阿(满语,清各衙门管事而无品级者)、披甲、护军之女有亲属任大员或兄弟有官职的,有皇室贵胄血统者,如皇太后、皇后、妃嫔之亲兄弟姐妹之女、宗室觉罗之女,还有皇帝奶妈亲生之女不再参加宫女选秀。而且,只有位分在贵人以上的妃嫔才可以使用世家女做侍女,贵人以下只可以使用家庭出身在拜唐阿以下的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