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计电子显示系统的研制

2013-09-19 09:12王素红
大学物理实验 2013年1期
关键词:势阱大学物理电荷

王素红,张 岩

(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分光计是大学物理实验很重要的一种精密测量角度的仪器。因其结果复杂,调节困难,使许多实验教师不断探索调节方法、总结快速调节经验,并对分光计调节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过系统的分析,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2]。

然而,这些方法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现代科技应用于物理实验教学中,自行研制了CCD电子显示系统,完全解决了分光计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使实验操作直观方便,降低了实验难度,提高了学生实验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因在分光计上可进行很多物理量的测量,如:三棱镜顶角的测量、玻璃折射率的测量、光的色散的观测、利用光栅衍射测量波长、光的偏振的研究等,因此对该系统要求不仅分辨率要高,而且还要彩色。该系统解决了一些厂家不能解决的问题。

1 CCD的工作原理

CCD是电荷耦合器件的简称,他的主要特点是以电荷作为信号,而不同于其他大多数以电流或电压为信号。他具有光电转换、信息存储和传输等功能,具有集成度高、功耗小、结构简单、寿命长、性能稳定等优点,所以在固体图像传感器、信息存储和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固体图像传感器能实现信息的获取、转换和视觉功能的扩展,能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医疗、工业检测及自动化控制系统。

CCD的基本结构是MOS电容器:CCD器件受光照后,光子被半导体吸收,产生电子-空穴对。这时,多数载流子(空穴)流入硅衬底内,而少数载流子(电子)被吸收,存储在较深的势阱中,形成“电荷包”。光强越强,势阱中收集的电子越多;光强越弱,势阱中的电子越少。因此势阱中电子的多少就反映像的明暗程度,从而实现了光与电之间的转换。

利用CCD的光电转换和电荷转移功能可制成CCD图像传感器,其原理为:光学成像系统将被摄的图像成在CCD的光敏面上,在每一个光敏单元的势阱中存储与图像照度成正比的光生信号电荷,完成了光电转换和电荷的积累。然后,转移到CCD的移位寄存器中,在驱动脉冲的作用下有顺序转移和输出,成为视频信号。

在物理实验中,主要采取CCD摄像机与显示器配套使用,对较难读取的光学信号进行读取、放大并显示出来,并将图文显示在屏幕上。

2 CCD电子显示系统的组成及配置

分光计电子显示系统有的厂家有售,但是他们的产品价格太高,结构太复杂,而且还是配备的黑白CCD和黑白监视器,这样就不能利用分光计进行光栅衍射实验。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制作了彩色CCD电子显示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其主要组成有:CCD(型号 VH1366或WAT202B,DC8-12V/200mA),光学镜头(SE0813N1:8mm,F1.8),CCD电源(型号:JK120 800,In:220VAC,16VA;Out:12VDC,1 000mA),彩色监视器,信号线。

结合实验所使用的分光计,我们把CCD固定在分光计望远镜的目镜上,为此,我们自制并加工了CCD固定支架,其示意图如图所示。

3 概算及预期效果

图1 CCD固定支架

图中,(1)可将支架固定在望远镜的镜筒上,(2)是连接(1)和(3)的连接杆,(3)是一个活动件,用来固定(4),(4)固定在(3)上,作用是固定CCD,CCD的物镜和望远镜的目镜紧密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简洁,调节也方便,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这台CCD电子显示系统概算如下:高分辨率的彩色CCD价格在400元左右,物镜价格在200元左右,12V电源20元,液晶显示器1 000元左右,支架每套总100元,这样给一台分光计配齐这套系统不足2 000元。而从厂家购置一套黑白CCD电子显示系统要将近5 000元(还不含显示器)。

在分光计上配备了CCD电子显示系统,不但学生操作方便直观,不再为操作时间久了头疼眼睛不舒服的感觉,而且老师上课也轻松多了,每个学生的问题一目了然。可能出现的故障利用显示系统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动排除故障。在此基础上,在分光计上还可开设创新实验研究,如:可以进行微小长度的测量、偏振光的研究、角度测量、三棱镜折射率测量、玻璃折射率的测量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梁枫,等.分光计快速调节的方法[J].大学物理实验,2012(1):35-38.

[2]吴利华,等.分光计的分光计的分量调节[J].大学物理实验,2011(4):37-40.

猜你喜欢
势阱大学物理电荷
含有陡峭势阱和凹凸非线性项的Kirchhoff型问题的多重正解
分数阶量子力学下的二维无限深方势阱
时空分数阶量子力学下的δ势阱
电荷知识知多少
对称三势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非线性效应
电荷守恒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
库仑定律的应用
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构建
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