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工荒”背景探究职业教育改革措施

2013-09-19 03:32张棉好陈丽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用工荒技工农民工

徐 东,张棉好,陈丽萍

(浙江师范大学工学职教院,浙江 金华 3 2 1 0 0 4)

“用工荒”通俗地讲就是“有事没人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外地企业有招普工需求,但是农民工不想干;第二,本地或外地企业有招技术工需求,但是农民工不会干,造成结构性失业。

农民工在外地企业“不想干”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物价飞涨、医疗成本高额、住房成本难以接受等因素让生活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缺乏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着沉重的生活压力。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工资上涨程度远远滞后于城市生活成本上涨程度。据2 0 1 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为2 2 8 6元,比上年增加2 3 3元,增长1 1.4%;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为2 2 5 7元,比上年增加2 5 1元,增长1 2.5%;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为2 2 2 6元,比上年增加2 3 6元,增长1 1.8%(见表1)。扣除生活成本,外出农民工每人月均收入结余1 5 5 7元。而中部、西部地区农民工在东部地区的收入结余分别是1 5 1 8元和1 3 4 4元,都低于在本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平均结余。因此在中西部就业机会增加的情况下,农民工更倾向选择就近就业。

表1外出农民工在不同地区月收入水平单位:元/人

数据来源:2 0 1 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农民工在本地或外地企业“不会干”现象的出现是与企业找不到合适技术工人问题相对应的,即结构性失业问题。除了那些对技能没要求的企业招不到员工外,剩下的企业所指的“用工荒”其实是“技工荒”。所谓“技工荒”是指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的供给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它的需求所形成的用工缺口。据2 0 1 1年发布的《企业用工情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8 5.3%的企业存在“生产岗位”缺工,5 1.8%的企业存在“技术岗位”缺工,此外,2 5.6%的企业存在“管理岗位”缺工,4.7%的企业存在“其他岗位”缺工。因此可以得知,企业对一线生产岗位缺工现象最为严重,其次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欠缺,缺工比例达到5 1.8%。企业对一线生产岗位缺工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岗位工人工资、福利,改善住宿条件,落实制度保障等途径吸引广大劳动力,与职业教育改革联系不是很紧密;而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欠缺必须通过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解决。那么“技工荒”现象与职业教育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职业教育又需要采取何种改革才能解决“技工荒”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职教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

一、“技工荒”凸显职业教育软肋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城镇新增劳动力的2/3由中高等职业学校提供。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批职业类学校毕业生在家待业的现象。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中高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初步解决了人才数量荒的问题,但是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人才结构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求。如果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差,将导致技工质量低下而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即质量荒;如果职业教育相应的职业技能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职业结构不一致,也将导致供求错位或无效供给的产生,即结构荒。因此,为了弄清“技工荒”现象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本文将立足于质量荒和结构荒视角来分析职业教育软肋。

(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一致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根据区域经济的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反观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设置“一边倒”等问题,如现在需求量大的房地产业、采掘业、服务业以及需求量正在逐渐增加的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现代养殖业和畜牧业、现代医药以及环保工程等专业偏少,尤其是在农业职业教育上,与农业产业化、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等相关专业的设置实在太少,整个农林牧渔专业只占到总专业大类的3.7 6%,因此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亟需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二)办学模式僵化

据2 0 1 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 6-2 0岁占4.9%,2 1-3 0岁占3 1.9%,3 1-4 0岁占2 2.5%,4 1-5 0岁占2 5.6%,5 0岁以上的农民工仅占1 5.1%(见表2),以8 0和9 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看不上血汗劳动工种,他们更向往技术岗位,但技术岗位又不是他们所能胜任的。这就产生了矛盾,且造成这种矛盾的责任并不全在他们,他们虽然生活于现代,但是他们缺乏现代教育,即职业训练。而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日渐萎缩的背景下,企业又面临转型发展,造成大批农民工和底层就业的员工迫切需要职后教育,即职业培训。同时农民工们也不可能放弃工作,成为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员,为此,职业学校应当尽快拓展办学模式,提供优质长短期社会培训服务,以适应社会要求。

表2农民工年龄构成单位:%

(三)教学方法老化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认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培训者,强调尊师,而忽视了尊生;强调为社会为市场服务,却忽视了为每个具体人服务。学生的地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要求、学生的发展统统被排除在学校的地位、学校的共性、学校的需求、学校的发展之外。同时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这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格格不入。

二、职业教育改革措施探究

(一)走专业与市场接轨之路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只有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才能让培养出的人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是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性的重要途径。这里提出的契合性是一个度的概念,就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配合与协调要合理,专业结构的设置既不能对产业结构影响有过度的反映,也不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任何反映,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保持一定的合理性,在动态中实现平衡和协调。

(二)走学历教育与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之路

当前,在中职生源日渐萎缩的情况下,企业又面临转型升级,大批农民工和低位就业者迫切需要技能培训。作为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反馈,拓展其职业培训范围,增强培训实用性,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自身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不但要为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培训,还要为城镇职工、农民工、甚至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尤其要成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基地。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解决供求矛盾、工学矛盾,满足不同群体的各种培训学习需求,比如镇江人事部门开展的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很好的例子。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应发挥其在培训设施、培训师资和培训环境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其培训功能,搞好各种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

(三)走教学方法改革之路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变传统中的“供给趋同”(教完就行)为现代的“需求趋同”(学会才行),用“需求导向”取代“预设课程”,用“互动式”取代“单向式”,用较多的活动、较少的讲授取代知识的灌输。特别是在教学各环节,要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分析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析提高上,把辅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试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猜你喜欢
用工荒技工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从技工到英雄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对新时期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技工与专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