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自翻译由对纯文本的关注上升为对相关语境剖析的高度,译者、读者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各种翻译新理论层出不穷,翻译研究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又一春。在此情境之下,翻译美学的蓬勃发展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推力。论文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解读《荷塘月色》的英译本,以期推动汉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
1927年,朱自清先生任教于清华大学。当时大革命失败,中国大地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众多有识之士苦闷不堪,欲投身革命而又顾虑重重。7月的一个晚上,先生独自漫步于一池荷塘边,心里颇不宁静。月光下的荷塘婆娑迷人,荷叶田田,袅娜多姿,蝉声、蛙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甚是热闹。但先生的心情恰如荷塘四面高低错落的杨柳一般,树色阴阴,模糊不清,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一静一动,静动之间反衬出先生孤寂失意,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情怀。
《荷塘月色》被人誉为:“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更被颂为千古之佳作。拜读原作之后,荷叶的清香仿佛充斥鼻腔,令人陶醉;多姿的叶子仿佛清水出芙蓉,闪现眼前;淡淡的月光仿佛牛乳从天倾泻而下,模糊了眼睛,更沁入了心灵。但见荷塘之上,月色如梦如幻;月色之中,荷塘如诗如画。为了将月下荷塘、荷塘之月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用词考究,充分调动一切艺术手法,如叠声词、双声叠韵、明喻、暗喻、反衬、层递、拟人、排比以及同感等技巧,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醉人美景。《荷塘月色》用词精妙绝伦,景色的描写生动自然、活灵活现。作者通过夏夜荷塘的描写,寓情于景,处处透露着对自由的向往,更显衬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整篇文章一气呵成,优美的语言读起来令人流连忘返,充沛的情感触摸起来令人感同身受。
《荷塘月色》是一篇融情感和音律的美文。其情感之感人肺腑,其音律之铿锵顿挫,均令人陶醉不已。有鉴于此,《荷塘月色》对译者而言不啻为一项艰巨的挑战。因此,到目前为止,《荷塘月色》共有四个英译本。其一为朱纯深译本;其二为王淑升译本;其三为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本;其四为李明译本。这四个译本侧重不同,各有千秋。但细细品读之下,均可感受到译者都十分注重翻译中美学价值的再现。下文以原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依托,结合译文所折射出来的神韵来分析译文所体现的美学价值。
汉语中的叠声词妙趣横生,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音乐美感。叠声词的运用不仅为文章增添了几分乐感,更能营造悠远的意境,所以颇得作者青睐。《荷塘月色》中叠声词频频出现,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妙不可言。比如:“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其中“渐渐”一词最具动感,将月亮的行进过程拖长、放慢,是一种徐徐的进程之美。细读之下,月亮仿若从水中缓缓浮起,拖曳着婀娜的身姿,是一种淡淡的美。再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着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短短两句话竟然出现了三组叠声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倘若删去这三组叠声词,原文读起来顿时形同嚼蜡,神韵荡然无存。“曲曲折折”是荷塘的自然美,无人工雕琢之痕迹,顺其自然、浑然天成。“田田”是荷叶的茂盛鲜丽之美,层层荷叶相连相遮,竞相铺开而来,不甘落后。“亭亭”是女子的婀娜美,修长的身材、文雅的仪态,舞曲中裙摆盈盈而动,飘飘然如自然舒展的叶子一般。下文对《荷塘月色》四个英译本做对比分析:
丰富的叠声词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从第一段的“日日、渐渐、模模糊糊、悄悄”到第六段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等,全文叠声词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叠声词令整个文章读起来宛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巨大差异,汉语中的大量叠声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同样的表达方法,因此,有些译文灵活变通,曲径通幽,在上下文中采用时态、头韵等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来展现原文的音韵效果。
比如,对于原文出现的“渐渐”一词,四位译者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过去进行时,通过“-i n g”的形式来描述徐徐渐进的动作之美,达到了同等的效果。再如,汉语中的“曲曲折折”一时难以找到对等物,四位作者同样不谋而合地采用了头韵的方法来有效地加强文字的节奏感,想方设法产生相同的感染力。在表达“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叠声词时,四位作者均通过上下文构建头韵。具体而言,朱纯深译本采用“winding,water,what”;王淑升译本采用“urface,shooting,skirts,slim”;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本采用“with,winding,which,water”;李明译本采用“winding,what,was;field,flared,fair;leaves,looking,like, lasses””等词达到音义相映、时空延绵、形象通感的效果,弥补了单个词的不足。
除了叠声词之外,作者还采用了大量形象化的动词,如“泻、浮、笼、画、漏”等。这些词读起来耐人寻味,生动传神。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下文对《荷塘月色》四个英译本做对比分析:
梁武帝大同九年(5 4 3)太学博士顾野王编撰的《玉篇》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说文》之后中国最重要的字书之一,也是汉语文字学史上第一部楷书字典。泻在该书中的释义为:倾也。宋朝伟大诗人陆游在《雨夜》一诗中写道:“急雨如河泻瓦沟,空堂卧对一灯幽”,一个“急”字更是烘托出“泻”的“快”。四个译文基本采用直译的方法,“,“shed(pour forth); float(be in motion due to some air or water current); wrap (enclose or enfold completely with or as if with a covering)””等词均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意境效果。译文和原文一样,读起来神秘、朦胧、虚幻,令人爱不释手。
丰富多样的修辞是散文所倚重的有效艺术手法,修辞的运用使得原文形象逼真、多姿多彩。《荷塘月色》原文中明喻用得特别多、特别活。与此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排比、拟人、对偶、同感、呈递、反衬等多种修辞手法。整个文章因修辞而动感十足,修辞着实起到了压轴的作用。(见附表)
透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为了再现原文娴熟的修辞技巧,译文作者或直译或意译。虽然有时很难做到字数甚至是音节对等,但译者灵活变通,妥善处理,将原文层出不穷的修辞手法传达了出来,为译文增添了神韵。
平行结构的多次运用,也是本篇原文的文体特色之一。从原文“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句法结构因其在短语或句子一级的重复,非常有效地加强了文字的节奏感。而译文“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 there are willows, 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充分利用英文中平行结构的类似效果,力图产生同样的效果。同时,译者对长句的翻译也注重美学效果的表达。例如:原文: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译文:On the side where the path is, there are willows, interlaced with some others whose names I do not know.
原文包含三个句子,而译文用一个长句来表达。译者把原文的第二句处理成了介词短语,成了“叶子和花”的非限制性定语,这样一来,表达一气呵成。虽然译文的层次感,侧重点和原文略有不同,但译文读起来颇符合西方国家读者的审美观,容易为西方国家读者接受。
[1]胥瑾.英汉对比与翻译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徐丽月.《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
[3]张雅晴.关于《荷塘月色》四个英译本的文体分析[J].青年文学家,2009,(11).
[4]朱燕萍.《荷塘月色》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刘晓华.从语言的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看《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J].咸宁师专学报,2000,(5).
[6]黄静芬.从词汇层面看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意境的传达[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