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类大学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2013-09-18 02:3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交通

李 煜

交通类大学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李 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非常迅猛。随着居住环境的日益改善,人们对环境艺术的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各类装饰设计公司和装饰工程公司不断涌现,它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工作契机。但大学该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力的复合型人才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我们有必要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办法。本文就以交通类大学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相关探索。

交通类大学;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李煜/山东交通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硕士(山东济南 250357)。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1985年起步以来,以其自身的学科规律和内涵,顺应着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各类环境艺术空间的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社会的刚性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始走俏,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以其自身的广阔内涵和发展规律顺应着社会的发展,各大院校纷纷增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最近几年,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着变化,专业实践领域也从室内设计、传统园林、城市绿化扩展到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城市交通景观等各个方面。在这种形势下,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以不同的专业名称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因为各大院校在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设置上的不同,使其毕业生的特长也各不相同,他们在社会上形成了多元化的职业方向。鉴于此,交通类大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应根据自身优势办好专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交通类大学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思考

(一)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和社会需求十分广泛,它包括室内设计、城市规划、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设施小品设计、建筑设计,而交通类大学可依托院校交通类资源丰富这一优势,突出“交通”特色的办学内涵,建立具有交通院校特色的“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利于“宽口径、广适应”的“博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如专业课与“交通”这一特色培养目标的相吻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以“交通”为特色的专业设计课程的相衔接。目前,各大院校学校性质和办学基础的差异,使得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存在差异,交通类大学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如在社会刚性需求方面,需要大量的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比如公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城市交通场站(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才人、城市道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乡村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因此,我们可依托交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办学资源,确立特色明确的教学发展方向,培养具有交通和艺术相结合的双轨同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突出交通类大学创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社会的刚性发展需求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设计手段和方法发生了变化,设计的对象更加广泛,营销策略由价格竞争转向设计竞争,设计成为发展创造型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手段,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增大。因此,设计艺术教育也同样进入了设计与创意的主导阶段,创新成为设计的灵魂。

而创新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这是高校教育的根本宗旨与目标。高校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以及所需要的全面教育为依据,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分为杠杆、以教学质量评估为质量标准”的新型教学体系,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以转变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从现代教育观对设计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应在突出良好的人文及自然科学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设计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在这里,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设计创新的前提,技术能力是设计创新的基础,而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因此,设计艺术的教学目标是力图构筑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设计艺术学科体系。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突出院校办学特色和内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明确教育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势必促使交通类大学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关于交通类大学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一)建立以“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为主轴的课程体系

建立以“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为主轴的课程体系目的是解决现有课程对“专业特色”支撑不足的问题和近年来社会对“交通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在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缺少相关的“交通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欠缺。我们课程组在本次课程调整中,以“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为主轴,在专业设计课中除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专题设计外,还增加了对专题设计课程形成支撑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综合设计课等。比如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可参见表1表2),这是目前山东交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研究制定出的一套崭新的教学体系和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其中具有特色的专业课有交通环境设计概论、公共设施设计(偏交通)、交通场站环境设计(以专题形式,分两个学期深入讲授及练习和实践)、公路景观设计、城乡交通环境综合设计。这些课程贯穿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计划,分学期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而专业基础课比如工程制图与透视、效果图表现技法、植物造景设计、环境照明设计、装饰材料与工程概算等是对专业设计课程的有力支撑,这确保了专业基础课与设计课之间的衔接,为专业设计打下宽厚的基础平台,也使专业课与交通类院校的特色培养目标吻合,既依托了交通类大学以“交通“为特色的办学内涵,又更利于“宽口径、广适应”的“博才”的培养目标。

表1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表2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程

(二)围绕“交通环境”,构成“T”字型的时序性课题设计体系

以山东交通学院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按照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进度的时间序列,分为专业基础阶段、交通环境专题设计阶段、环境综合设计阶段三个大块。使新课程体系具有“层次性、核心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专业基础阶段为学生打下深厚而扎实的专业基础平台后,在交通环境专题设计阶段,分别设置:交通场站环境设计(以专题形式,分两个学期深入讲授、练习和实践)、公路景观设计、公共设施设计、交通环境园林规划与设计四个课题;在第六学期开设城乡交通环境综合设计,在深度和广度上形成时序性的课程体系。各个课题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完整的“T”字型时序性体系。“T”字型最独到的特点是既“博”又“专”,一专多能。纵向呈基础专深型,为某一学科或专业的深入发展或研究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横向呈博学宽广型,增强对社会各业的适应能力。纵向知识和横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围绕主修专业形成具有交通类专业特色的综合化的稳固坚实的知识网络。

(三)围绕“交通环境”,组织网络性课程体系结构

目的是解决现有教学体系中课程缺少学科特色和教学特色;特色课程缺少相关课程支持的问题。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在有限的一次课程中,学生对交通环境设计的理解,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把交通环境专题设计分为:交通场站环境设计、公路景观设计、公共设施设计、交通环境园林规划与设计四个大课题。纵向上,2至3人一组进行课题研究;横向上,每个组的研究成果全班共享,各组之间在调研、设计、表达的各个阶段不断进行横向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随时把握整体的设计进度与成果,由此保证学习的宽度。纵横形成研究网络体系,达到效率、效益最大化。这种网络性的课程体系不但突出学科的办学特色,而且使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具有教学特色和专业内涵。

(四)将研究生式的课题学习方法引入本科教学

目的是解决本科生对专业拓宽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专业应用知识的欠缺问题。比如,在校阶段,学生对专业应用知识(如设计法规、设计招投标等……)有较多欠缺,又难以通过其它课程马上解决,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于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针对学生现有的设计能力和知识结构,尝试把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式的学习方法引入本科教学,通过课题小组的研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捕捉相关环境的知识与设计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团队精神,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并使学生掌握自主研究的学习方法,为其今后在工作中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面对社会的需要,许多院校都在为更好地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而进行着多样化的探索,各个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实践中作出的方方面面的努力,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学科背景带来了不同的专业特色,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学校性质和办学基础保持自己的专业特色,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多样性是其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财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背景宽广的学科,它多学科交叉,对理工文史艺知识都有所涉猎,因此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特色人才的培养。以上以山东交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交通类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虽然还不完善,但也算一种尝试,供广大同行参考。

G64

B

1671-6531(2013)16-0104-02

责任编辑:姚 旺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交通
繁忙的交通
《星.云.海》
《花月夜》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小小交通劝导员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