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红
(鄞州人民医院,浙江 宁波 315040)
术后疼痛是由于疾病或手术造成组织损伤后出现的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几乎是每个手术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鉴于疼痛的多方面损害,国际上已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据报道,外科择期手术75.5%的患者担心术后疼痛,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80%患者反映镇痛不足,50%以上的患者术后72小时仍疼痛不止[1]。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而且是造成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术后的康复和生命质量。因此,术前疼痛宣教及术后疼痛评估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3年6月妇产科住院手术患者160例,术后半小时内均肌肉注射盐酸曲马多针100mg以镇痛。本组年龄在25-68岁之间。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两组患者在病种、术式、麻醉方式、年龄、文化背景、职业、手术史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的护理指导。观察组则术前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疼痛认知与态度的评估并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消除恐惧、焦虑、无助感;术后及时巡视病房,严密观察术后镇痛情况。术后72小时内判疼痛疗效。一般疼痛程度在4分以上,使用药物或非药物镇痛,口服止痛药1小时,注射止痛药半小时,再次评估疼痛程度。
3.疼痛程度评价标准。本研究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标准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病人描述自身疼痛的状态,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的数字。一般将疼痛分为四级:0级无痛(0分)、1级轻度疼痛(1-3分)病人能正常生活,睡眠基本不受干扰;2级中度疼痛(4-6分)中度持续疼痛,睡眠受干扰;3级重度疼痛(7-10分),持续剧烈疼痛,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此法比较简单,患者容易理解,但不够精确。
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AS 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后镇痛满意度及镇痛效果比较见表1、表2。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比较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1.有研究表明,术前心理应激状态对术后疼痛有明显影响,基础心理应激水平的高低与术后疼痛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因此,术前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可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和焦虑,减少消极暗示,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同时可有效调节患者的应激反应水平,提高患者对手术的应对能力,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也可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识水平,产生良好的正性情绪,正性情绪又促进痛阈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使机体自身的疼痛调控机制加强,改善单纯药物镇痛的局限性,可显著提高术后镇痛效果。表1、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无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2.832,P <0.035),说明在合理运用药物镇痛的基础上,围手术期疼痛知识健康教育可消除患者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调动患者主观积极作用,提高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
2.疼痛知识健康教育还可影响患者同医护人员的合作程度和术后身体活动。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医患间作用和关系模式(由“主动—被动”型改为“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由于大多数医疗活动是医患双方的共同事务,患者理应成为自己医疗活动的积极合作者、参与者,同医护人员共同为恢复自己的健康负责。通过术前疼痛知识健康教育,患者有充分的动机与方法,实施或配合医护人员的活动,不至于因为这些活动而引起强烈的痛苦。护患间良好关系及交流是良好护理效果的基础[2]。这表明妇产科手术患者可通过术前疼痛知识健康教育减轻术后疼痛感,降低止痛药的使用率,使患者舒适地度过术后疼痛期,早日顺利康复。
[1]徐迎春,王学英,王庆华.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5):22-25.
[2]戚春鸽.高龄初产妇围生期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