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调研

2013-09-18 03:16王小璘
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议题文献

王小璘 吕 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上海 200062

1996年“Blackstone Corporation”受加拿大绿色旅游协会委托对城市生态旅游进行研究,发表了题为“大都市多伦多发展都市生态旅游的策略:绿色旅游合作的可行性研究”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都市生态旅游概念。至今关于都市生态旅游的研究经历了15年,从最初几年的空窗期,到现今被普遍关注,研究议题从最初的概念研究至今呈多方面发展。本研究就现有国内外文献从研究议题时序演变、各议题研究进展现状、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过去研究的内容,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收集整理

本研究采用网络检索资料的方法,结合内容分类分析法来检索城市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25篇,英文文献46篇,总计171篇作为研究对象。

1.2 资料分析

根据文献研究涉及的相关议题,将其分为6个类别:1)城市生态旅游的概念分析和相关理论研究;2)生态旅游城市案例资源介绍和发展现状;3)规划设计要求准则;4)效益评估和管理准则;5)城市生态旅游参与者知觉态度;6)城市生态旅游评估体系。另外,为分析文献议题的阶段性时序变化,将1996—2010年的文献按照5年1组进行分组作对比分析。

2 研究分析

2.1 城市生态旅游研究内容

2008年前,半数以上的文献集中于探讨城市案例资源介绍,此后除涉及属于较为初级探讨的概念和案例分析议题外,开始出现较为务实的议题探讨,如城市生态旅游的评价体系研究,参与者的知觉态度研究,效益评估和管理准则研究等。近2年以城市生态旅游案例的资源介绍为主要议题的文献逐年减少,同期涉及较为务实议题的文献数量有大幅提高,议题趋势呈现多元化发展。结合内容分析,总结出各类研究议题的文献在近15年来的研究趋势:

2.1.1 城市生态旅游概念分析和相关理论研究

自1996年“都市生态旅游”概念被提出后的第一个5年中,相关研究文献也集中于探索其概念[2-3],之后以2002 年最多[4-5],至今则逐年减少。在开始的5年中,英文文献多于中文文献,且出现的时间较早。这与此概念最早在加拿大被提出有关。中文文献关于此概念的探讨始于2002年,后至今仅有少数文献以概念探讨作为专门议题,更多地是在介绍城市资源以及生态旅游开发策略,对此概念做回顾性总结介绍。其相关理论探讨亦相对缺乏,相应使其缺乏厚实的理论基础。衣玮[6]和姬晓娜[7]等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对城市生态旅游进行了研究。对于城市生态旅游研究领域的总结性梳理,于2009年的相关文献中[1,8]提出,近2年并未做总结性回顾。对于城市生态旅游的概念探讨,Blackstone Corporation[9]、李艳娜[4]、杨俐[10]等分别进行了详尽阐述。

2.1.2 生态旅游城市案例资源介绍和发展现状

此类文献的探讨始于2001年,于2006年达到第一个高峰,多数来自中文文献。这与中国政策同期支持生态城市建设和推进生态旅游相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3年第一次发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试行)》,并于2005年底调整了《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但此时这类文献多以城市营销为主要目的。第2个高峰出现于2010年,由先前侧重于城市资源介绍类的城市营销类文献,转向较为务实地分析和总结生态旅游城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试探性提出拓展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从2003年起,针对一些具有特殊资源或地理条件的研究性文献也开始出现,对案例资源开始进行细化分类,例如特殊资源城市森林[11],城市湿地[12],城市特定文化遗产[13],或特定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或者历史条件的城市如城市边缘地带[14],山地城市[15],海滨城市[16]等。这些文献多数也以城市营销作为主要诉求,少数文献通过对特殊资源和地理位置的案例分析,也开始关注城市旅游同环境的协调性发展[14]、对旅游资源的评估[16]、效益评价[11]以及参与者的需求[17]等议题较为务实的研究。Ross[18]则提出地理地貌旅游专项,认为这是在自然或者城市区域内逐渐受到重视的旅游领域。

另外,批判性地研究分析当下城市生态旅游案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文献[19-20]也于2010年达到高峰,对今后的管理和规划设计等方面有一定启示意义。

2.1.3 关于生态旅游城市案例规划设计和要求

此类议题的文献亦始自2000年,至2009年并无明显增加趋势,在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与生态城市建设愈来愈受到重视存在着直接联系。

从内容分析看,Kheder[21]等通过对约旦山谷城市实地调查,分析阻碍当地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刘英侠[22]、James[23]等针对旅游城市的公共交通规划作了专项研究,对提倡公交优先,鼓励非机动交通方面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薛怡珍等[24]提出利用“生活博物馆”理念构建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刘曙等[25]则于2011年开展了专门针对生态旅游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影响的整体性研究。

2.1.4 城市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评估和管理准则

此类议题的文献自2001年开始出现,2009年至今更加受到重视。就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上,英文文献更深入务实。中文文献大多数仍以阐述和建议某种管理方法为主,缺乏对方法有效性的评估。

Timur[26]等在2008年通过对城市生态旅游中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方法的研究,发现当地旅游市场、管理组织机构和利益受益者在关键资源的占有上具有高度的集中性,且当地政府和管理机构对于当地旅游市场发展具有更高的权利和导向性。Timur还通过分析城市生态旅游中3个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的关系为管理政策的可行性完善提供参考。

2.1.5 城市生态旅游参与者的知觉态度

2005年,关注此类议题的文献开始出现,较多的文献成果从2008年开始集中,自2009年至今总篇数占此类议题文献的一半以上。对于参与者的研究有如下几个对象:旅游者、旅游城市的当地居民和社区、利益相关的管理者和运营服务者。

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研究倾向于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及行为模式进行分析[27-28],并总结出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藉以对城市生态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在2011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旅游服务者态度对游客的影响[29]。国外研究则分别对3个参与群体进行了分析,例如 Taylor[30]于2008年对泰国曼谷432位居民的回馈分析得知,城市居民的生态态度和意识影响着对其当地旅游可持续政策的支持度。Aref[31]通过对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175个当地社区领导的调查问卷研究获知,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能力的欠缺影响着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Wurzinger等[32]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瑞典的3个旅游群体 (生态旅游者、自然旅游者、城市旅游者)的环境和生态意识、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

2.1.6 城市生态旅游评价体系的研究

涉及此类的文献自2005年开始出现,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3-34]。此议题的中文文献关注了环境质量研究和生态安全评估以及城市建设同生态旅游的相互影响[35]。

基于理论体系和创新方法对城市生态旅游进行评估的文章也于2006年开始出现。王琦[36]于2008年以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作为理论基础,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厦门进行了城市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马艺芳等[37]采用层次分析、因子分析、模糊数学分析等方法,对旅游城市桂林进行生态足迹测量、生态安全模糊综合评价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李东[38]基于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攀枝花市旅游生态足迹。基于此类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作者相对集中,研究内容也基本围绕“旅游城市的生态安全性、环境质量测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性”等客观方面进行评价,但对于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政府决策者的态度以及旅游服务群体的评估则提及较少[39]。总体而言,此类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以便进一步构建相对完整、实用的评价体系。

2.2 城市生态旅游研究的时序特征

“自Blackstone Corporation提出都市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后,城市生态旅游研究历经数年的空窗期,直至21世纪开始,相关研究才逐渐浮现。如图1所示,自2000年始,论文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尤其2009—2010年论文的数量几乎占了1996—2010年10年论文总数的1/3。将1996—2010年15年的论文数量,以5年为单位分3个阶段分析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生态旅游这一领域愈来愈受重视。

图1 1996―2010年城市生态旅游各年度研究文献数量变化

1)1996—2000年,在城市生态旅游概念提出的第1个5年期间发表相关论文占15年论文总篇数的4%。此时期的研究也大多数限于概念探讨,有零星的对生态旅游城市案例资源介绍的文献。

2)2001—2005年,城市生态旅游相关文献占15年中外文献总篇数的27%,城市生态旅游概念逐步受到重视。虽期间文献数量增加明显,但其中57%的文献仅局限于介绍城市案例资源,以城市营销为主要目的,其余零星开始出现涉及关于城市生态旅游效益评估、参与者的知觉态度以及生态安全测评方面议题的文献。

3)2006—2010年,论文数量有大幅增多,占15年中外文献总篇数的69%(图2)。议题方面也出现了多样化探讨的趋势。中文文献的增幅大于英文文献,这与大陆国家旅游局于2008年发布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 (2007―2015)》,并与2005年11月对《生态县、生态市建设指标》进行进一步调整,进而从政策上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紧密联系。

图2 2006―2010年城市生态旅游相关研究议题分类比例示意

关于城市生态旅游案例的分析仍占此阶段论文的48%,但其内容已经逐渐由城市资源营销,转向对于生态旅游城市现状的批判性分析,对将来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有务实的指导意义。关于城市生态旅游评价体系的生态安全和环境测评议题文献占此阶段文献总数的15%。此方面文献的增幅在各议题中居首,可见其为目前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从议题的比例可看出,近年来关于城市生态旅游方面更为务实的议题探讨取得了一定进展,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尤其对于城市生态旅游综合评估体系的研究仍有较明显的持续关注。

3 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议题的时序变化

纵观都市生态旅游15年来的研究进展情况,研究已经从最初单纯的概念探讨到2009年议题逐步丰富多样化,直至近2年来“探讨参与者之认识,以评估、生态旅游认证、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分析[1]”等相关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并在研究内容和深度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3.2 各个议题的研究进展现状

1)在“城市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评估和管理准则”方面,通过研究参与群体的相互利益关系,试图为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完善提供参考。

2)在对“都市生态旅游参与者知觉态度”的分析方面,通过对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和城市旅游者的意识和行为差别分析,试图总结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同时分析影响当地旅游城市居民参与程度的各种因素,以及居民参与度低对城市生态旅游发展造成的障碍。

3)在关于“都市生态旅游评价体系 (生态安全和环境影响测评)的研究”中,尝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环境科学理论、复合城市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利用新颖模糊数据建构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对城市生态旅游的认证和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分析。

4)在“生态旅游城市案例资源介绍和发展现状分析研究”议题方面,不仅仅局限于推介城市旅游资源,开始对城市案例进行批判性分析,在旅游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旅游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完善生态旅游设施、加强3个旅游参与群体间的交流等方面达成关注共识。

5)在关于“生态旅游城市案例规划设计分析和要求”方面,试图对生态旅游城市的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方面提出要求。

3.3研究方法的运用

2006年首度运用新颖模糊资料构建方法[40],王琦[36]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厦门进行了城市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李东[38]于2011年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攀枝花市旅游生态足迹。马艺芳等[37]在2009年采用层次分析、因子分析、模糊数学分析等跨学科方法对旅游城市桂林进行生态安全模糊综合评价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此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30-32]对城市生态旅游参与群体的知觉态度进行来了研究。

总体来看,关于城市生态旅游的议题研究和方法运用方面近年来趋于多元化,并逐步务实深入。但涉及以上几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议题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细化的研究。例如,单就“城市生态旅游综合评价体系”的议题中涉及的生态安全预警、环境资源测评、环境可持续性评估、旅游群体参与度和支持度加强和评价等小议题,均值得依据相关理论、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而对于“城市生态旅游参与者知觉态度的分析”研究,则应更全面地了解参与群体的行为规范,以期对城市生态旅游的拓展和生态旅游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帮助。

[1]王小璘,何友锋,吴怡彦.都市生态旅游研究现状与挑战[J].人文地理,2009,24(5):107 -110.

[2]Weaver D B.The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M].Oxon,UK,New York,NY:CABI Pub,2004:73 -92.

[3]Joppe M,Dodds R.Urban green tourism:applying ecotoruism principles to the city[C]//Exploring New Territories in the New Millennium:Making Research Count:Proceedings of TTRA-Canada Conference,Whitehorse,Yukon,2000:17 -19.

[4]李艳娜,胡波.城市生态旅游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2):2:87 -89.

[5]Higham J,Luck M.Urban ecotourism:a contradiction in Terms? [J].Journal of Ecotoruism,2002,1(1):36 -51.

[6]衣玮.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景观生态化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05.

[7]姬晓娜,赵新伟.城市生态旅游开发和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模式[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15(6):3 -4,12.

[8]江砥,蔡靖方,曾菊新.我国"城市生态旅游"研究现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0-51.

[9]Blackstone Corporation.Developing an urban ecotourism strategy for Metropolitan Toronto:a feasibility assessment for the green tourism Partnership[M].Toronto:Toronto Green Tourism Association,1996:1-37.

[10]杨俐.城市生态旅游初探:以上海为例的个案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4(2):99-101.

[11]徐雁南,徐超.中山陵风景区城市森林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分析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4):86 -90.

[12]刘宏军,王红义,牛赟,等.张掖城市(北郊)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设计[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6(1):19-21.

[13]Nasser Noha.Planning for urban heritage places:reconciling conservation,tourism,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03,17(4):467 - 479.

[14]邬永强,张玲.大都市边缘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性发展研究:以增城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6):69 -73.

[15]吴文,陈雪彬,陈永洮,等.中国西南地区山水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599-10602.

[16]陈明生.滨海城市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17]张瑾,程道品.城市居民森林生态旅游意向及行为倾向调查:以柳州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2):171-175.

[18]Ross K Dowling.Geotourism’s Global Growth[J].Geoheritage,2011,3(1):1 -13.

[19]Hitchner Sarah L,Apu Florence Lapu,Tarawe Lian,et al.Community-based transboundary ecotourism in the Heart of Borneo:a case study of the Kelabit Highlands of Malaysia and the Kerayan Highlands of Indonesia[J].Journal of Ecotourism,2009,8(2):193 -213.

[20]徐丹.绍兴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设想[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49-150.

[21]Al- Kheder Sharaf,Haddad Naif,Jaber Mahmood Abo,et al.Socio-spatial planning problems within Jordan Valley,Jordan:obstacles to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0,7(4):353 -378.

[22]刘英侠.大连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促进生态旅游的对策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1):230.

[23]James Macmillen,Moshe Givoni,David Banister.Evaluating active travel:decision - making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J].Build Environment,2010,36(4):519 -536.

[24]薛怡珍,赖明洲.以生活博物馆理念建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C]//第四届观光休闲农业与休闲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中国,2006:332 -338.

[25]刘曙,杨智超,熊惠华,等.生态旅游城市的规划解析—以新疆布尔津县总体规划为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4):187-188.

[26]Timur Seldjan.A network perspective on managing stakeholders for sustainable urban tour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8,20(4):445 -461.

[27]文彤,陈杰忻.城市居民近郊生态旅游行为及意愿调查:以香港为例[J].消费经济,2008,24(6):66 -68.

[28]黎克双.城市居民对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需求特征研究:以长沙市居民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需求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9-71.

[29]孙剑.城市林业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影响研究:基于武汉市森林生态旅游区顾客的调查[J].林业经济,2011(6):82-89.

[30]Kitnuntaviwat Virut,Tang J C S.Residents'attitudes,perception and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lanning & Development,2008,5(1):45 -60.

[31]Fariborz Aref.Barriers to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ommunities in Shiraz,Iran.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1,19(3):347 -359.

[32]Wurzinger Silvia,Johansson Maria.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knowledge of ecotourism among three groups of Swedish tourist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6,45(2),217 -226.

[33]张鹏,郑垂勇,田泽.我国主要旅游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及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7):141-144.

[34]周莉莎.贵阳市生态旅游城市指针体系评价模型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12(6):49 -52.

[35]王小璘.台湾地区景观学术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造园学报,2003,9(2):1 -28.

[36]王琦.城市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7]马艺芳,韩海荣.旅游城市生态评价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生态经济,2009(5):52-55.

[38]李东.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攀枝花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2):62-63.

[39]Yi- Yen Wu,Hsiao - Lin Wang,Yu - Feng Ho.Urban ecotourism:defining and assessing dimensions using fuzzy number construc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08,31(6):739 -743.

[40]Wang H L,Wu Y Y.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tourism indicators:application of Fuzzy Process Control[C].9th World Leisure Congress,Hangzhou,China,2006:180.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议题文献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