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亮 马军山 潘琤琤 林国苗
1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与建筑学院 浙江临安 311300
2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 浙江临安 311300
最早的露天博物馆是由瑞典的A·哈契利乌斯于1890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建立的斯堪森露天博物馆。由于19世纪后半叶工业兴起,乡村建筑、生活生产用具等乡村文化日趋消失,哈契利乌斯为了使民族的文化遗产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从全国范围内收集各类建筑、生活用具以及粮仓等其他建筑物安放在风景如画的绿地中,形成一处特殊的乡村[1]。随后,多个国家也相继建立了露天博物馆,如挪威、芬兰、荷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
露天博物馆是在室外一个区域通过搬迁、微缩、模仿等手段集中展示某一种或多种文化,以活态的方式向人们展示文化的场所,能够保留地方特色和社会风貌。露天博物馆概念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就是以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为目的,是乡村中生产、生活和文化的真实再现。对观众来说,可以通过布置在室外的展品来获得信息,并能够亲身参与到场景之中,体验乡村中的事、触摸乡村中的物、与乡村中的人交流,从而感受到乡村的历史变迁、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对乡村自身来说,可以使乡村作为一种遗产或博物馆中的展品而完整保留下来,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的价值。因此乡村的景观设计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普通的景观设计,不是完全以简单的绿化设计、乡村景观美化设计提供美感、舒适、安全为目的,而更是乡村文化氛围和生境的表达。
1.2.1 强调布置内容的原真性
大多数的露天博物馆都是为了保存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和风情而真实地展现某一个或几个地区。瑞典的斯堪森露天博物馆中搜集了古老的城镇房屋、农舍、库房、酒窖等建筑,都真实地按地域划分后展现在园内。在各类不同的居住房间、管理房等,仍然继续保留着旧有的家具、日常生活用品、农具等。室外的陈设也按当时情景布置。穿着当时民族传统服装的工作人员“生活”在这特定环境中,造成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村落博物馆、丹麦的奥夫斯古街坊博物馆、芬兰的雪乌拉沙里户外博物馆、奥地利的史杜宾根博物馆、德国的什列斯威豪斯坦露天博物馆等都是从各地或当地收集城镇房屋、农具、古民居以及生活用品等构成,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1.2.2 强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博物馆自从建立起就有着传承和保护人类文化的功能,露天博物馆也不例外。罗马利亚的布加勒斯特乡村露天博物馆中约保存了70个完整的农村院落。这些院落集中展示几个世纪以来的农村建筑艺术、手工艺术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反映和保存了罗马尼亚的文化传统。日本“明治村”展现了50余幢明治时代的建筑以及蒸汽机车、电车、书籍、版画和穿着明治时代的服装驾驶员、服务员等,是一本活的明治时代历史书,很好地反映了日本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的智慧和结晶[2]。韩国民俗村展现的是李朝后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美国的马修斯生活历史农场博物馆展示了格雷森县1900年时的生活情况。由此可以看出,露天博物馆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清晰地展现和解释文化。
露天博物馆是出于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而提出来的,注重文化的真实性和人们的参与性。因此,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其思想是一种不错的启示和借鉴。
留“白”是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艺术的一种境界。例如,在建筑立面改造中有意识地留出墙体空白,保持原真原味;在乡村空间开发时有意识地减少人的参与,但人们还生活其中。此外,还要提取乡村景观元素,收集乡村生活器具、生产用具等素材,将其融入空间或功能置换地展现在意境空间之中。经过这样的设计处理,人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乡村的历史变迁所带来的魅力。
笔者调查总结了乡村中主要的民俗文化类型,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和考虑,从而能够积极地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以吸引游客 (表1)。
表1 乡村中主要的民俗文化类型
聚宝湾位于浙江省嘉兴王店镇,东临嘉海公路、长水塘,南接莲花桥港,总面积118.67 hm2。农户依水而居,繁衍生息至今。村内塘、河、港、浜密布,水陆有机结合。水体面积6.7 hm2。在2010年共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并获得浙江省“森林村庄”称号。
3.2.1 理念——围绕乡村文化,述说乡村故事
在乡村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事、物等都在不停的诉说中丰富着乡村的故事。通过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提炼,从而抽取一部分文化以露天博物馆的概念形式真实地展示在乡村公园中,让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能够体味到这些文化的来龙去脉。
3.2.2 场所——以乡村景观构成划分空间
乡村公园是乡村文化的室外展示场所,需要立足于乡村自身的构成来划分合适的展示空间。本次乡村公园景观设计是由2个部分构成,一是乡村文化广场,这是一个乡村民俗文化的展示窗口,通过举办各式活动来表达乡村文化;二是农耕文化园,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将其划分成田园展示区、聚落展示区和庭院展示区3个部分,从而形成集体验、展示、休憩于一体的主题文化园。4个功能分区的有效安排,使人们仿佛进入一个可观、可赏、可游、可乐的“露天博物馆”。
3.2.3 折线与直线——提取肌理,诠释乡村,组织游线
通过提取建林村村庄布局和农田田垄肌理,演变出理性的直线和变化的折线。通过折线诠释乡村的特征和文化线索。简洁明快的直线不仅有效地组织了交通,而且实现了农耕文化园的科普价值。
3.3.1 功能分区设计
乡村文化广场:乡村文化广场处在聚宝湾的中心位置,北、西、南三面临水,保留原有的树木和竹林,设置了露天戏台、聚宝阁等,把其打造成聚宝湾的文化演艺中心,在村民的参与下可以观看三句半、腰鼓舞、扇子舞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表演活动。
农耕文化园:1)聚落展示区位于农耕文化园的入口处,是由表现村庄肌理的景墙围合、错落、穿插、变形而成。这些景墙一方面表达了村庄的布局特点,一方面通过对景墙的合理设计展示了聚宝湾的水系特征及形成原因、婚庆文化的演变过程等村庄面貌和事件。由景墙、地面铺装、水渠和植物等景观元素构成的聚落展示空间使参观者一来到村庄便可切身感受到聚宝湾的魅力。2)田园展示区是农耕文化园中面积最大的一处,由道路、 “田埂”“地”、茅草亭、农作物、亲水平台等构成,骨架上点缀着各式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具,为游客提供休憩、体验和观赏的场所。3)庭院展示区是模拟一户农家生活情景,利用原有的围墙、建筑及新建的泥墙围合成的一处农家小院。在小院中,对收集的梯子、水缸、洗衣池、水井圈等农家生活设施加以设计以形成各种能体现农家生活的场景。聚宝老阁中,收集和整理了当地具有特色的土灶,并把灶画等农民艺术传承下来。通过情景的再现和艺术化的处理,农家小院成为一处可以触摸、体验和参观的露天博物馆。
3.3.2 道路铺装设计
在乡村公园中,一级道路宽2 m、二级道路宽1.2 m、三级道路宽0.8 m。道路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尽量从村庄中收集而来,例如废弃的旧砖块、旧瓦、破碎的陶瓷缸等陶制品,再经过传统的施工工艺重新利用改造后形成一条条具有乡村特色的道路。一级道路主要由废弃的红、青砖块铺设而成,并通过图案的方式将乡村中的“福”文化等吉祥文化表达在道路上。二级道路采用收集过来的青瓦铺成水波状,使这条路犹如一条“小河”联系着聚落展示区和田园展示区。三级道路是由破碎的陶瓷品铺设而成,并在其上的缝隙中撒下草种,形成一条绿色的科普带。在田园展示区中,在钢化玻璃保护下的土路—— “田埂”依然纵横在田地间,显现着纯朴的乡村气息。
3.3.3 植物景观设计
为了营造出原真的乡村景观,在植物景观设计上首先是保留原有的水杉、毛竹、构树、垂柳、青桐、榉树、枫杨等基地中原有的树种,然后根据景观的需要丰富植物的种类。在聚落展示区内,新种与座椅、景墙等配合的榉树、朴树,形成林荫的交流、观赏空间。在田园展示区内,沿水岸种植垂柳、池杉2种乔木,有选择地种植水生美人蕉和唐菖蒲。在栏架上爬满了紫藤。根据四季的不同选择了油菜、玉米、小麦、甘蔗等农作物,与农具小品、景墙、水渠、“田埂”相得益彰,彰显出浓浓的田园韵味。根据庭院展示区的特点,在景墙边种植木槿、芒、矮牵牛等。棚架上爬有葡萄。庭院中也点缀了桃树、石榴等果树。
3.3.4 景观小品设计
乡村公园中所使用的景观小品都是从农村收集的农业器具和生活用具。这些景观小品采用3种方式予以保护和传承。一是根据农业和生活用具的原本用途将其合理地布置在乡村文化广场和农耕文化园中,并配上说明文字,供人们参与游乐和体验,如犁头、革头、耙等农业用具布置在田园展示区内,磨、谷耙、推板等布置在庭院展示区内。二是将那些不宜露天展示的用具与景墙、棚架、茅草亭等相结合,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如将能够表达婚娶文化的锡烛台、梳妆盒、火盆等器具镶嵌在景墙之中,将蓑衣、斗笠、鱼篓等安排在棚架和茅草亭之中。三是器具的功能置换,如在酒坛、水缸、猪食槽等中种植荷花,木门板改造成庭院的篱笆,洗脚盆、火篮、石臼等作为植物种植的容器等。
嘉兴聚宝湾的乡村公园是参照露天博物馆的标准进行设计,原真性地展示了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要素,保护和传承了乡村中的水文化、婚娶文化、戏曲等民俗文化,并使村民和游客能够参与其中,同时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道路铺装、植物景观、景观小品5个方面诠释了乡村露天博物馆的设计思路。因此,其对乡村景观设计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弗·阿·戈罗霍夫,勒·布·伦茨.世界公园[M].郦芷若,唐学山,等,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白英.日本明治村:一所露天博物馆[J].博物馆,1984(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