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秀雅 罗 敏 高源统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涎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腮腺。由Leinsasser和Klein于1967年首先提出并将其列为涎腺肿瘤的一个类型[1],它是单形性腺瘤的一种特殊亚型,是一种以基底样细胞构成、有清晰基底膜样结构的良性肿瘤[2],80%发生在腮腺,其次为颌下腺。组织学上根据细胞生长方式分为实性型、小管型、网状型和膜型[3]。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术前常易误诊为其他良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1.1 研究对象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08-05~2012-09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其中男4例,女10例;年龄42~66岁,平均56.8岁。临床上均以偶然发现无痛性耳前肿块就诊。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团注碘普罗胺注射液300 mgI/ml,剂量90 ml,注射速度2.5 ml/s,均行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20~25 s开始扫描,静脉期70~75 s开始扫描,扫描层厚3 mm,螺距为1.0。
1.3 图像评价 由2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强化特征。腮腺以下颌后静脉和胸锁乳突肌内侧连线分为浅叶和深叶。病灶大小以通过横断面最大垂直径线为标准。在肿瘤病灶上取一个尽可能大的圆形感兴趣区,避开囊变和坏死区,以评估肿瘤病灶在平扫及增强扫描时的CT值。
2.1 肿瘤发生部位、数目和大小 14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均为单发,其中右侧5例,左侧9例;发生在腮腺浅叶12例,跨深、浅两叶2例;病灶最小0.8 cm×0.8 cm,最大3.5 cm×3.1 cm,仅1例病灶大于3.0 cm×3.0 cm。
2.2 肿瘤的边界、密度及强化特点 14例病灶均边界清楚,呈圆形或椭圆形,6例病灶内见囊变区(图1),其中类圆形规则囊变4例,不规则囊变2例,实性部分平扫密度较均匀,高于腮腺组织,未见明显钙化和出血。实性部分平均CT值为28~50 Hu,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为74~98 Hu,静脉期为73~99 Hu(图2)。增强幅度均大于40 Hu,最大为65 Hu。病灶与下颌后静脉边界清楚,周围未见血管包绕或血管穿行病灶。
图1 患者男,56岁,右侧腮腺基底细胞腺瘤。A. 平扫示右侧腮腺类圆形病灶,位于浅叶(箭),大小约1.8 cm×1.6 cm,边界清楚,密度不均,明显囊变,囊变区未见强化(箭);B. 动脉期囊壁及囊内条状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平扫CT值约为36 Hu,动脉期CT值约为82 Hu,强化幅度达为46 Hu;C. 静脉期CT值约为88 Hu,呈持续强化(箭)
图2 患者女,58岁,左侧腮腺基底细胞腺瘤。A.平扫示左侧腮腺浅叶类椭圆形病灶(箭),大小约为1.6 cm×1.2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约为50 Hu;B.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显示略不均匀强化,CT值约为98 Hu,强化幅度达48 Hu;C.静脉期强化幅度不明显降低,CT值约为99 Hu
3.1 腮腺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腮腺良性肿瘤的一般特点:生长缓慢,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本组14例均以偶然发现无痛性肿块就诊。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性别差异大,男女发病比为1∶2;发病年龄较大,以50~60岁最多,平均年龄为57.7岁[4]。本组男女比为2∶5,平均年龄为56.8岁,与文献报道接近。
3.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征象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在CT上具备腮腺良性肿瘤的一般特点:类圆形、形态光整、边界清楚。但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也有特征性的CT表现:①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大多数为单发,好发于腮腺浅叶。本组均为单发,多数病灶位于腮腺浅叶(12/14)。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一般体积较小,大部分病灶平均直径小于3 cm[4,5]。本组仅1例大于3 cm。②肿瘤病灶囊变较常见,本组有6例见不同程度的囊变,其中类圆形规则囊变4例,不规则囊变2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有丰富的线样内皮细胞位于微小囊变区,这些结构可能会产生肿瘤出血后囊变坏死[5]。③肿瘤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动脉期强化幅度多在40 Hu以上,本研究测得最大增强幅度为65 Hu,静脉期造影剂未见明显退出,静脉期CT值接近或略低于动脉期,其强化方式可能与病理特点有关,病理上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由较具特征的沿内皮排列的血管网构成[6]。肿瘤周围未见血管包绕或穿越病灶,与腺淋巴瘤病灶内包绕血管或“贴边血管征”[7]的特点不同。
3.3 鉴别诊断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患者年龄相对较小,多小于50岁,女性多于男性,病灶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有时因继发感染病灶边界显示不清。CT增强扫描早期轻度强化,延迟期进一步强化,呈持续性,强化程度低于腮腺基底细胞腺瘤。②腮腺腺淋巴瘤: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可能与老年男性长期吸烟有关,好发于腮腺浅叶后下极,病灶多发常见,强化明显,并可见包绕血管或“贴边血管征”[7]。③腮腺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多大于60岁,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较大肿块,常因浸润性生长而边界不清,深叶或跨浅、深叶多见,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可以恶变为基底细胞癌,特别是膜性亚型的复发和恶变率更高。膜性亚型基底细胞腺瘤需进行全腮腺切除,而其他亚型可选择病灶或病灶所在叶切除。本研究病例较少,尚未进行不同病理学亚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特点分析,将在以后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研究。
总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为腮腺少见良性肿瘤,好发于年龄较大女性,腮腺浅叶多见,表现为边界清楚、直径较小的病灶,易囊变,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幅度接近或稍低于动脉期,呈持续性显著强化。
[1] Jao W, Keh PC, Swerdlow MA. Ultrastruture of the basal cell adenoma of parotid gland. Cancer, 1967, 37(3): 1322-1333.
[2] 石菡. 腮腺基地细胞腺瘤的病理学特征与免疫组化表型分析.中国医学前沿, 2011, 6(24): 48-49.
[3] 刘红刚, 高岩. 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03-304.
[4] 董越, 葛莹, 伍建林, 等.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诊断和文献复习(附15例分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9, 20(7):505-508.
[5] 李颖, 马林, 程流泉, 等.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和MRI特点.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4): 252-254.
[6] Chiu NC, Wu HM, Chou YH, etal. Basal cell adenoma veresus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CT finding. Am J Roentgenol, 2007, 189(5): 254-261.
[7] 邝平定, 张敏鸣, 邵国良, 等.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43(6): 1324-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