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凌腾愿
T2DM是WHO确定的四大主要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显示,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 胰岛功能逐年降低, 单一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每年继发失效的发生率约为10%, 大多数新诊断的T2DM患者接受单药治疗6年后即出现HbAlc的不达标。HbA1c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 通过测定血液中HbAlc的含量, 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在以往几个月的时间内糖尿病控制状况的好坏。国内外的T2DM诊治指南都明确强调[1,2], HbAlc的控制目标应<7%。作者对所在社区站管理的T2DM患者按按糖尿病病程6年以下和6年以上进行HbAlc达标率统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旨在提高HbAlc达标率, 有效控制T2DM。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统计所有建档的126例T2DM患者, 年龄 40~97岁, 有T2DM病史半年以上, 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不确定糖尿病类型患者, 新诊断T2DM患者(病程 <6 个月 )。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统计T2DM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文化程度、病程、治疗方案、3月内HbAlc值,档案中不完整的资料由门诊或电话追访。
HbAlc检测方法:均由美国伯乐公司生产的D-1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 HbAlc正常值4.5%~6.5%。
根据HbAlc水平, 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lc<7%。未达标组:HbAlc≥7%。根据患者降糖治疗方案分单纯饮食控制或口服药物组、胰岛素+口服药物组[3]。
1.3 统计学方法 用χ2检验进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基本情况 共调查病例126例, 其中男性55例,占 43.7%, 女性 71 例 , 占 56.3%。年龄 40~97 岁 , 平均年龄65岁。体质指数19.1~29.5, 平均体质指数 :男 26.5, 女27.4。糖尿病病程:6个月~34年, 平均糖尿病病程9年。
2.2 病程6年以下与病程6年以上HbAlc均值(%) 病程6年以下 单纯饮食或口服药物组6.54%,胰岛素+口服药物治疗组6.7%,HbAlc均值6.62%;病程6年以上:单纯饮食或口服药物组6.8%,胰岛素+口服药物治疗组7.4%, HbAlc均值7.1 %。
2.3 性别对HbAlc达标率的影响 男女两组间HbA1c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4 文化程度对HbAlc达标的影响 文化程度对HbAlc达标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见表2。
2.5 病程6年以下与病程6年以上不同降糖治疗方案HbAlc 达标比较 见表 3 。
表1 126例T2DM患者性别对HbAlc达标率统计表(n, %)
表2 126例T2DM患者文化程度对HbA1c达标率的影响(n, %)
表3 126例T2DM患者组间HbA1c达标率统计表(n, %)
比较病程6年以下与病程6年以上两组治疗方案HbAlc达标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1 HbAlc达标率影响因素 2型糖尿病(T2DM)控制血糖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国内糖尿病诊疗指南中将HbAlc列入血糖控制的目标之一[1]。分析其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降糖药物的有效使用: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显示[2], 2种或2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降糖药物联用, 可提高达标率和延长达标时间。研究表明:磺脲类、二甲双胍与瑞格列奈降糖效果相当, 单药使用HbAlc降低1.5%-2.0%;噻唑烷二酮类可使HbAlc下降1.0%-1.5%;而那格列奈和α-糖苷酶抑制剂作用较弱, HbAlc仅降低0.5%-1.0%[3]。受体激动剂可使HbAlc降低约1.0%, 二肽基肽酶-Ⅵ抑制剂使HbAIc下降0.6%-1.4%。掌握这些降糖药物的特性和降糖效果, 结合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糖尿病病程、并发症、用药依从性, 选择适合个体的药物,及时给予单一口服药物、联合口服药物、胰岛素+口服药物治疗 , 使 HbAlc 值达标 , 患者方可受益[4,5]。2.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不到位, 没有达到“知信行”的效果, 居民没有建立坚持持久的治疗性生活模式。3.患有糖尿病的老年女性多伴有双膝骨关节病, 影响行走, 不能进行有效的有氧运动,体质指数较高[6,7]。4.老人对胰岛素治疗有畏惧心理 , 拒绝胰岛素治疗。5.本辖区为老居民区, 居民文化程度低, 对疾病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认识不足, 认为能吃能喝、无感觉不适就没事, 对HbAlc是否达标不重视。
3.2 在社区T2DM综合性治疗中需改进工作 1.需要加强全科医师糖尿病规范化管理培训,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及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有效发挥胰岛素的作用。2.患者对采用胰岛素治疗有恐惧心理的, 全科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糖尿病防治知识, 告知患者高血糖导致并发症的危害, 利用家庭成员力量帮助消除患者胰岛素治疗恐惧心理。3. 全科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文化程度低的患者, 改变其固有观念,科学管理疾病。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2:15,17.
[2]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h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2DM(UKPDS 33).Lancet, 1998, 352 :837-853.
[3] 王国兴.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 9(10):678.
[4] 杨和爱, 徐军.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在调脂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 2008, 7(10):719-720.
[5] 朱良湘. 糖尿病合理用药与综合治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8,7(5):356-358.
[6] 陈在嘉 , 高润霖 .冠心病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3:130-137.[7] 寇文镕.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是控制血脂异常的基石——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解读.中国医药导刊.2007,9(5):42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