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刘 斌 (邮编:230601)
文[1]推证了椭圆中两类张角的最大值,文中得到的两个定理结论优美、用途广泛,是日常教学中必向学生介绍的内容,但该文篇幅冗长、过程繁复.新课标实施后,教学容量较之前大大增加,如何在教学中简洁地证明这两个结论,便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首先给出这两类张角最大值的简洁证明,然后证得定理1的类比及其推广.文末给出了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定理1 椭圆上一点到该椭圆长轴两端的张角中,以短轴端点到长轴两端的张角最大.
证明 如图1,以椭圆长轴A1A2为弦作弧A1BA2切椭圆于短轴端点B,再以A1A2为弦在其同侧作圆弧A1DCA2与椭圆相交,记其中一个交点为D,射线OB交该弧于点C,则∠A1DA2=∠A1CA2< ∠A1BA2.
定理2 椭圆上一点到该椭圆两焦点的张角中,以短轴端点到两焦点的张角最大.
证明 如下图2,记∠F1PF2=q,椭圆的短半轴长|OB|=b,用第一定义结合余弦定理,易知焦点三角形PF1F2的面积S=b2tan.注意到当且仅当点P与短轴端点B重合时,面积S取到最大值,即tan此时最大,又∈ (0,),故 此时最大,即∠F1PF2=q=∠F1BF2时取到最大值.
定理3 椭圆上一点到该椭圆短轴两端的张角中,以长轴端点到短轴两端的张角最小.
证明 如图3,以椭圆短轴B1B2为弦作弧B1AB2切椭圆于长轴端点A,再以B1B2为弦在其同侧作圆弧B1CDB2与椭圆相交,记其中一个交点为D,线段OA交该弧于点C,则 ∠B1DB2= ∠B1CB2> ∠B1AB2.
事实上,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将定理3进一步推广为定理4,如图4,点G1、G2是椭圆短轴延长线上关于中心O对称的两点.椭圆上一点到G1、G2两点的张角中,以长轴端点到G1、G2的张角最小.
由于椭圆短轴上没有所谓焦点,因此,定理2的类比似乎无法探讨.但我们换个角度,自然想到的一个问题是,将定理4中两点的位置由短轴延长线上移动到短轴上来,能否得到类似结论?按此思路,经深入研究,笔者利用坐标法综合到角公式、均值不等式和函数最值,得到了如下结论.
定理5 如图5,点G1、G2是椭圆短轴上关于中心O对称的两点,
令|OA|=a,|OB1|=b,|OG1|=d(d<b),点P是椭圆上任 意 一 点, 记∠G1PG2=q,则
(Ⅱ)若a2+d2<2b2,则
当且仅当点P位于长轴端点时取到.
继续研究,我们得到:
定理6 如图6,点G1、G2是椭圆长轴延长线上关于中心O对称的两点,令|OA|=a,|OB|=b,|OG1|=d(d>a),点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记 ∠G1PG2=q,则
(1)定理5与定理6的推证过程较繁琐,限于篇幅,此处从略.寻求定理的简洁证明自然成为一个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在定理6中,当点G1、G2(非焦点)在长轴上且关于中心O对称时,椭圆上的点对这两点的张角有怎样的最值?
1 贺德光.椭圆中两类张角最大值的推求及其应用[J].数学通讯,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