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3-09-15 08:02余晓峰
中国药业 2013年18期
关键词:硬化性辛伐他汀神经功能

余晓峰

(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药剂科,河南 许昌 4610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多发病及常见病,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供血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参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并发挥重要作用[1],因此阻断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是改善梗死后脑损伤的重要手段[2]。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老年常见代谢疾病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其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巨大考验[3]。他汀类调脂药物除了具有很好的调脂作用外,同时还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栓、促进再内皮化等作用[4]。笔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以期能为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提供借鉴,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5];发病时间均不长于72 h;首次发病或复发性卒中未留下意识、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试验进行治疗与检查;均排除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肿瘤者、排除大面积脑梗死者、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正在服用其他他汀类药物者、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男 32例,女 28例;年龄 40~75岁,平均(65.8 ±8.8)岁;平均病程(14.8 ±3.0)h。对照组中,男 30 例,女30 例,年龄 40~75 岁,平均(66.0±9.0)岁;平均病程(15.5±2.5)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降压、脑营养剂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甘露醇、奥扎格雷钠等,同时积极纠正酸碱平衡失调、预防感染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片(杭州默沙东<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101208),每次40mg,睡前口服,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氧化酶法、终点法、ELISA法测定测定血清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炎症因子水平(CRP,TNF-α);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基本治愈+显效+有效[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 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和表2。

3 讨论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炎症和氧化应激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本质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其实是一种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水平升高可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其中CRP是最具代表性的炎症标志物,主要受IL-6刺激产生,在急性血栓事件的发生、发展中还可作为独立的预测和评价指标[7-8]。TNF-α是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的致炎因子,在炎症、失血、凝血、免疫防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脑卒中的发生和预后的炎症标志物之一,参与神经组织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降低TNF-a的水平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相关的功能缺损[9]。因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阻断脑缺血后的炎症级联反应是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理想策略[10]。

辛伐他汀能有效抑制RhO激酶,除能够调控血脂至正常水平外,还能影响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因子产生,从而抑制局部炎性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的放大,减少由此引起的组织和细胞损伤,抑制脑组织局部过度缺血所引起的炎性反应损伤,显著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辛伐他汀能有效血清不稳定炎症因子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水平,间接反映了他汀类药物的稳定斑块作用,且强化调脂作用更显著[11],也能使TNF-α及IL-6显著降低,具有明显抗炎作用[12]。此外,辛伐他汀还具有抗氧化和抗血小板等作用,通过诸多途径达到改善脑供血机制和脑神经功能,保护脑组织、促进脑血管再生和新的脑梗死灶形成的作用[13]。

本试验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口服辛伐他汀能提高总有效率达25%,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更明显,患者 TC,TG,HDL-C,LDL-C,CRP,TNF-α 均获得更好的调控。因此,辛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症状,改善血脂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神经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值得临床推广。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 s)

表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 P < 0.0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TC(mmol/L)TG(mmol/L)HDL-C(mmol/L)LDL-C(mmol/L)CRP(mg/L)TNF - α(μg/L)23.2 ± 3.8 34.4 ± 7.6 6.83 ± 0.82 2.79 ± 0.53 1.03 ± 0.31 4.00 ± 0.82 14.8 ± 4.2 66.4 ± 20.7 9.5 ± 2.1▲■67.3 ± 9.5▲□4.20 ± 0.53▲□1.80 ± 0.23△□1.88 ± 0.40▲□2.60 ± 0.78▲■6.6 ± 1.5▲□20.3 ± 9.6▲■22.9 ±4.1 35.3 ±7.5 6.78 ±0.73 2.84 ±0.50 1.08 ±0.40 4.07 ±0.82 14.5 ±4.7 64.8 ±21.6 17.3 ± 3.4▲51.6 ± 8.8▲6.40 ± 0.67 2.49 ± 0.36 1.14 ± 0.44 3.87 ± 0.68 9.9 ± 1.8▲28.3 ± 11.2▲

[1]丁士芳,张 梅,陈文强,等.炎性指标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9):580-582.

[2]黄一伟,王 军,曾向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变的探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4):265 -266.

[3]秦 震.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2):85-86.

[4]徐 辉,杨跃进.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临床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9(32):649 -652.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67 -73.

[6]张晓丽,康素玲,张玉玲.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1):32-34.

[7]RossR.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J].N Engl J Med,1999,340:115 -126.

[8]樊云峰.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荟萃,2010,25(4):339 -340.

[9]Pan W,Kastin AJ.Tumor necrosis factor and stroke:role ofthe blood -brain barrier[J].Prog Neurobiol,2007,83:363 - 374.

[10]高 娟,张杏红,张 平,等.青年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炎症介质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2):32-34.

[11]王海峰,韩雅君,王燕芳.辛伐他汀强化降脂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2,10(9):644-648.

[12]赵俊泉,吕秀英.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及IL-6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7,47(22):40-41.

[13]李登花,夏 英,王金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MMP-9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23):98-99.

猜你喜欢
硬化性辛伐他汀神经功能
辛伐他汀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观察
载辛伐他汀PCL-Gt/PCL屏障膜对兔颅骨缺损修复作用的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心力衰竭1例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观察及机制分析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老年人应用辛伐他汀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