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黄熏蒸方法之我见

2013-09-14 07:07:52杨菊妹周永良陈伟丽
中国药业 2013年6期
关键词:硫黄二氧化硫饮片

杨菊妹,周永良,陈伟丽

(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浙江 金华 322300)

硫黄熏蒸方法在国内外被长期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及药材等产品门类的贮藏养护和加工过程,主要目的是防腐、防霉、防虫蛀,以及有利于干燥和增色等。近年来多家媒体曝光了甘肃省岷县、陇西等地药农和商户用硫磺熏蒸当归等药材的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边是硫磺熏药材,救命药变毒药的强火猛攻;一边是长期积累下来用于中药材的贮藏养护和加工过程的经验。浙江对硫黄熏蒸药材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到底是该禁用还是继续使用?笔者认为,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硫熏方法之前,应针对药材硫熏的传统性和现实性,通过规范硫熏过程,控制硫熏程度,制定限量标准,限制硫化物的残留量,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1 硫黄的功效简介

来源:硫黄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性质通流,色赋中黄,故名。其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的提炼加工品,主产于内蒙古赤峰、陕西南部、四川甘孜之观音阁、河南洛阳以及江苏、山西、湖南、广东等地。

采收炮制:全年均可采挖。采后经加热熔化,除去杂质,取出上层溶液,冷却后即得。生硫黄只作外用。若内服,则须与豆腐同煮,至豆腐呈黑绿色时,取出漂净,阴干。用时研末。

药性: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功效: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应用:1)疥疮顽癣、湿疹瘙痒。硫黄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2)痈疽恶疮。硫黄酸温有毒,外用能解毒杀虫、收敛疗疮。3)肾虚寒喘,阳痿精冷。硫黄乃纯阳之品,入于肾经,能大补命门真火而助元阳,常用于肾阳衰微、下元虚冷诸证。4)冷泄、便秘。硫黄纯阳,其性温热,善能温补命火而生土,暖脏腑化阴气而祛寒,治元脏虚寒,火不暖土而致虚极冷泄腹痛,或五更泄泻者,以硫黄补火益土,暖脾止泻。

2 药典记载

硫熏药材在《中药材手册》《中国药材商品学》《中药材产销》等书籍中都有记载。199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硫黄熏蒸中药材品种有山药、牛膝、白附、附子、金银花、葛根6个品种,2000年版收载了山药、葛根、湖北贝母3个品种;2005年版开始删去了所有药材硫黄熏蒸的内容。这种方法仍存在,目前在产地加工中需用硫黄熏蒸的药材有29种;在贮藏过程中需采用硫熏的药材有65种。硫熏都是有目的的,对每类药材硫熏的剂量和时间都有一定要求。实际上,硫熏品种远远多于这些品种,目前应用环节有所前移,确实有些“方法泛化”,以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利用硫化物可保持一定水分的特性以达到增重的目的。

3 硫熏概况

早在16世纪,荷兰人就发现在葡萄酒的酿制、贮存过程中,使用硫熏或少量加入的方式可有效防止氧化变酸,保证酒质的稳定和口感新鲜。在水果、蔬菜等保鲜或去皮、切分等加工方式上,通过硫熏可防止其褐变。如龙眼、荔枝等水果保鲜,食用菌、竹笋、山药等蔬菜的加工,都利用了其防腐、杀菌、保鲜的作用。另外,国内外还广泛应用于干果、蔬菜的增色护色,通过硫熏后可使有色干果、蔬菜外观颜色鲜亮。硫黄至今还在白砂糖制造过程中作为生产助剂,起到糖浆漂白的作用,在制糖工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硫黄熏蒸中药材是较晚出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900年温县县志,应用于山药的加工与贮藏养护技术,其目的为干燥、防霉变和防虫蛀。目前药材采用硫熏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在流通贮藏阶段发生的霉变、虫蛀等。现在使用环节被前移,用于产地加工,主要是干燥和增色目的。对硫熏药材进行了一番梳理,主要包括一些粉性足的药材、花类药材、茎木皮类、果实种子类等药材。这些药材富含挥发性成分、内酯类、生物碱类、酚酸类、糖苷类以及多糖类、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成分。

4 市场现况调查

笔者在市场上进行了一次硫黄熏蒸中药材的情况调查,据统计资料来看,市场上的硫黄熏蒸中药材有所减少。笔者对市场上的多家药材经销商进行了调查,市场上硫黄熏蒸中药材从原来的60多种下降到10多种,大多是因为硫黄熏蒸之后市场销路差,价格也相对较低。同时,未经熏蒸的药材难以保管。如浙贝母,如果产地加工是以硫黄熏蒸的贝母,可以保管5年以上,而未经硫黄熏蒸的贝母直接加工成生片,最多只能保管1年,如遇霉季则更极易吸湿霉变,影响饮片的质量和临床的药用功效。经测试,生浙贝片不同的干燥方法也可能导致硫化物的残留量超标。比如因天气的影响不能直接自然干燥而采用在砖窑里烘干的,SO2的含量就超过了60 ppm的标准。

5 中药材硫黄熏蒸原理

硫黄熏蒸机理很简单,硫黄在燃烧过程中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药材中水分子结合形成亚硫酸,有一定锁水作用;燃烧生成的SO2气体,可直接杀死成虫、卵、蛹等,抑制霉菌、真菌滋生及氧化酶的活性,起到防虫、防霉、保色、增色等作用。对有效成分的影响,以浙贝母为例,结果见表1和表2。可见,硫黄熏蒸贝母的总生物碱含量比传统加工法加工的贝母的总生物碱含量要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产地硫黄熏蒸贝母的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表2 传统加工法加工的贝母的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6 建议

针对药材硫熏的传统性和现实性,应通过规范硫熏过程,控制硫熏程度,制定限量标准,限制硫化物的残留量,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建议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工作。

1)按照药材在饮片、制药、功能食品、食品等不同的利用途径,分门别类并制定出客观适宜的我国药材及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限量国家标准,区别对待。

2)基于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硫熏目的,遴选确定采用硫熏的必要保留品种。根据现代的科学认知,对于不同类型药材硫黄熏蒸的利弊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客观评价传统硫黄熏蒸方法的必要性,依据各药材的理化性质,对富含硫熏敏感的化学成分相应药材品种宜慎重对待,从严管理,直至禁止采用硫熏方法。

3)规范硫熏工艺与适宜技术条件,探索新型适宜的替代方法。对于采用硫黄熏蒸方法的药材品种,制定硫熏过程的规范化工艺和技术条件,建立规范化标准操作规程;创制标准化的硫熏机械设备,以使熏蒸过程可控;对现代无损加工干燥技术(微波干燥技术、红外干燥技术等)开展适宜性研究;开展新型熏蒸剂和替代养护技术探索研究,寻找能够替代硫黄熏蒸方法的更为安全、有效、可行的适宜技术体系。

4)引入适宜的脱硫技术,保障药材品质。由于大量单质硫的颗粒主要是保留在药材表面,可在加工饮片过程中,实行有效的脱硫技术。可借鉴食品中成熟的脱硫技术,依据药材的特殊性质与临床应用的要求,对脱硫技术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优化脱硫工艺,以控制药材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保障药材品质。

目前,除申请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个别基地外,无适用性条款,也未纳入监管范围;对于产地鲜切加工片,属于原药材管理还是属于中药饮片管理,尚未明确。硫黄熏蒸从中药材生产源头开始就存在,并且延伸到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借助生产企业的力量推动上中游种植环节实施无硫化项目的积极性。进行产地加工技术推广,逐步引导产地加工环节淘汰硫黄熏制加工的方法。

7 关于二氧化硫残留量的讨论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理局日前制订了中药材及其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山药等11种传统习用硫黄熏蒸的中药材及其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400 mg/kg,其他中药材及其饮片不得超过150 mg/kg,且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的安全标准范围内。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二氧化硫类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危险性评估为:以二氧化硫计,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0.7 mg/kg,即一个60 kg体重的成人,每天二氧化硫的摄入量不超过42 mg。以党参为例,《中国药典》规定其日最大服用量为90 g,按照400 mg/kg的限度,即便是服用最大剂量,日摄入二氧化硫仅为36 mg,低于42 mg的安全限度。由于大气、水体以及土壤中含有二氧化硫、硫酸盐、亚硫酸盐等物质,植物体在生长和储存过程中,会有所吸收或吸附,所以植物体内都有一定含量的游离态和结合态的二氧化硫。FAO/WHO制定的“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第 12.2.1项规定,草药及香料中亚硫酸盐残留量“以二氧化硫计不得超过150 mg/kg”。对于传统不使用硫黄熏蒸的中药材及其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50 mg/kg,也是与国际组织及国内食品添加剂相关限量标准规定保持一致。

笔者就市场上3个不同的药房中党参等10种常用中药材的二氧化硫的残留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3。可见,3大药房的中药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均未超标,表明目前本地市场上所用的饮片基本符合国家规定。

表3 常用中药材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测定

对于一些有硫黄熏蒸记载,但熏蒸后会降低中药材有效性或所含成分发生改变的品种,以及属于传统进口药材或地方习用药材的品种,是否可通过从严制订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来解决,有待于今后继续讨论和研究。

猜你喜欢
硫黄二氧化硫饮片
基于电子舌的白及及其近似饮片的快速辨识研究
不同等级白芷饮片HPLC指纹图谱
中成药(2019年12期)2020-01-04 02:02:50
中药硫黄熏蒸历史研究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9:04
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31
显色法快速检测10种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
中成药(2017年8期)2017-11-22 03:19:01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中学化学(2017年2期)2017-04-01 13:09:03
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试方法
基于对硫黄素T诱导的DNA G-四链体抑制作用检测银离子
不溶性硫黄预分散胶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橡胶工业(2015年10期)2015-08-01 09:06:14
酸气中烃含量对硫黄回收的影响及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