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胜
(吉首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重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由主语加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构成,结构形式为SV1OV2C,其中V1和 V2是两个复制的动词,如下例所示:
(1)a.他[VP1骑马][VP2骑得很累]
b.他[VP1看书][VP2看了一个小时]
作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重动句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被多次研究,虽收获颇丰,但对于汉语重动句的句法生成机制问题,研究者们(如Huang(1982);Li,1990)、和杨寿勋(1998,2000)]仍是各抒己见,至今未取得一致圆满的认识。本文拟先重新考察现有的相关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语段理论(Chomsky,2005,2007,2008)对汉语重动句进行动态句法分析,试图为其找到一种更加合理的生成机制。
综观现有研究,有关汉语重动句的生成分析法可归纳为五种,下面简述它们的基本观点及存在的问题。
2.1.1 短语结构制约条件(Phrase Structure Constraint,简称PSC)
Huang(1982)提出短语结构制约条件,认为动词投射只有在X杠的第一层时中心语居左,在其它层次时居右,如下所示:
(2)a.[xnXn-1YP*],其中 n=1 且 X≠N,或者
b.[xnYP*Xn-1]
根据此限制,下面例(3)是不合语法的,因为底层和中间层动词投射的中心语都是居左,为了满足PSC,动词“骑”只能进行复制,从而形成了例(1a)中的重动句。
(3)*他骑马得很累。
2.1.2 格理论
Li(1990)认为汉语中每个显性的名词短语都必须有格,如例(4a)中,动词后的两个名词短语“饭”和“三个钟头”都必须得到格,但此句中只有一个格指派动词“吃”,句子因违反格检验式规则(Case Filter)而不合语法,因此动词“吃”只能进行复制,才能使两个名词短语都得到格,如例(4b)所示。
(4)*a.他吃了饭三个钟头。
b.他吃饭吃了三个钟头。
2.1.3“得”字促发
Ernst&Wang(1995)指出结果句和描述句中的动词复制是因为“得”的附着词(Clitic)特征,“得”必须与动词结合。如例(5a)中,名词“文章”夹在动词“写”与“得”之间,没有满足“得”的附着词特征,句子不合语法,必须用动词复制来解救,见例(5b)。
(5)a.*他写文章得很快。
b.他写文章写得很快。
杨寿勋(1998,2000)用生成语法理论也解释了“得”字句。他认为“得”是一个泛动词,为功能语类。根据Chomsky(1995)的最简方案,泛动词具有可解释的强特征,可以吸引V到其位置。据此杨寿勋认为“得”的强特征使其与中心语(V或A)合并,导致“得”带额外的补语。以(1a)为例,杨寿勋(1998,2000)认为动词“骑”首先与宾语“马”合并。为了满足泛动词“得”的形态要求,动词“骑”被吸引与“得”合并,形成短语“骑得很累”,并留下动词拷贝“骑”,动宾短语“骑马”是泛动词短语的附加语,见例(6)。此外杨寿勋还认为动作—结果动词与泛动词“得”相似,可以采取相似的方法分析。
图1 含“得”重动句的生成示意图 (杨寿勋,2000:397)
2.1.4 题元角色理论
Cheng(2007)认为复制操作是一种最后手段(Last Resort),汉语动结结构中的动词复制主要是由题元角色的要求引起,如例(7)中,动词“打”首先与补语结构“得很惨”合并,因为其受事题元角色并没有分派出去,因而必须复制再与名词短语“李四”合并才能满足自身的题元角色要求。
(7)他打李四打得很惨。
此外,Cheng(2007)还分析了不含“得”字的动结句,认为例(8)中的动词结构为[VP看[SC眼睛累]],与动词“看”先合并的是小句“眼睛累”,“看”的题元角色要求仍未得到满足,因此需要复制与“书”合并。
(8)他看书看累了眼睛。
2.1.5 话题结构理论
Tsao(1987)、曹逢甫(2005)和张孝荣(2009)认为汉语重动句中的V1失去了动词特征,和其宾语构成了一个名词性的辅助话题,因为该结构之后可以加上一些语气助词如“啊”、“呢”、“吗”等将之与其它成分隔开,也可以出现短暂的停顿,见下例:
(9)a.他说话吧/说得很清楚。
b.他吃饭啊/吃了一个小时。 (张孝荣2009:22)张孝荣(2009)还指出Chomsky的语段理论不能用来推导汉语重动句的生成,因而采用了Grohmann(2003)提出的反定域(anti-locality)理论①反定域理论是对移位的最小距离作出限定,认为句子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能产域:题元域、呼应域和话语域,形式化标识为:[Ω?…C…[Φ?…I…[θ?…v…]]],移位不能在同一个能产域中进行(张孝荣2009:24)。,认为动宾话题成分通过一步移位的方式在句中话语域中核查它的[-Top]特征,如例(1a)的结构表达式为例(10)所示:
(10)[Φ?[Spec他][Ω?[Spec[V骑[- Top]][N马]]Top[VP/θ?骑[-Top][CP[C得][AP很累]]]]]
(张孝荣2009:24)
以上五种分析法无疑加深了我们对汉语重动句句法结构的认识,但分析表明它们还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和不足。很多学者如Hsieh(1992)指出Huang(1982)提出的PSC条件不能解释诸如例(11)句子的合法性。在这类句子中,有两个相邻的成分在动词后,底层和中间层动词投射的中心语都是居左,动词没有复制但整个句子合乎语法。此类例句同样也构成Li(1990)格理论分析的反例。句中虽然有两个名词短语和一个格指派动词,但整个句子合法,动词并没有必要进行复制。
(11)a.他去过北京五次。
b.他送我一本书。“得”字促发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显而易见,因为此理论只能解释含“得”重动句和动结重动句的句法生成,不能解释诸如例(12)重动句中的动词复制现象,这种只能解释部分语言事实的理论不足以被采用。
(12)a.我不饿,今晚吃饭只吃一点。
b.用心要用在学习上。
Cheng(2007)主张的题元角色理论分析同样也面临着反例的挑战。该理论只能解释下例a句而无法解释b句中重动句的生成。b句中的动词并没有为了满足题元角色要求而进行复制,但句子仍然合法。
(13)a.他看书看累了眼晴。
b.他看累了眼睛。
(14)a.他踢球踢破了球鞋。
b.他踢破了球鞋。
针对这一缺陷,Tieu(2008)曾在Cheng(2007)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补充分析,认为上两例b句中的动词也进行了复制。以例(15a)为例,他认为动词“跑”为满足题元角色要求进行复制与一个空宾语(?)合并,形成例(15b)中的结构。Tieu(2008)还用Richards(2001)的线性结构区别性条件(Distinctness Condition on Linearization)证明只有VP2中的动词“跑”被语音拼读。
(15)a.他跑得很快。
b.[VP[VP1<跑> ?][VP2<跑> 得很快]](Tieu,2008:852)
Tieu(2008)的分析是不是真的可以解决题元角色理论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不然。我们认为这种分析是以付出更大代价为前题的,即严重违反最简方案(Chomsky 1995)中的经济原则。作为最后手段的动词复制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理应不用,在例(15a)中,我们完全可以将动词“跑”看为一元谓词,和句子“他跑了”中的“跑”一样,赋予唯一的施事题元角色给主语“他”,动词的题元角色要求已得到满足,没有必要进行复制。由此可见题元角色理论也不能较好地解释汉语重动句的生成。
将重动句动宾结构看为辅助话题的分析虽然可以解决以上分析所面临的问题,但仍有其不足之处。重动句中的动宾结构是不是一定为话题?生成语法发展新阶段的语段理论是不是真的无法解释汉语重动句的生成?下面本文将在话题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以Chomsky(2005,2007,2008)的语段理论为指导,对汉语重动句的句法生成作进一步的探讨。
根据顾钢(2001)的讨论,话题所表达的事物在前面的话语中已经提到过或与现实情景有关,话题后面有特定句法或语气停顿标记,而焦点是指句子内通过重音或特定句式而被突出的某个成分,一般提供新信息。上文提到,主张话题结构理论分析法的研究者认为汉语重动句中的动宾结构为一个辅助话题,然而本文发现这种动宾结构不仅能为话题,也能为焦点,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二:第一,汉语重动句的动宾结构可以前接“是”和“连”等焦点标记词,见例(16)和(17);第二,汉语重动句的动宾结构满足Jakendoff(1972)提出的焦点测试条件,即焦点信息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具有对称的关系,问句的焦点结构跟答句的焦点结构必须一致,见例(18)和(19)。
(16)他这么好的身体完全是[VP1跑步][VP2跑出来的]
(17)他连[VP1说普通话]都[VP2说不好](18)A:Who wants coffee?
B:[Ede]Fwants coffee.(19)A:你学什么学了三年?
B:我[VP1学句法]F学了三年。
要判断汉语重动句中的动宾结构为话题还是焦点有时并不容易,仅仅依靠句法条件并不够,还需借助语境分析。如同一重动句中的动宾结构在例(19)中为焦点,在例(20)中便成为话题,因为VP1“学句法”是一个已知的信息,在回答问题时可以省略。
(20)A:你学句法学了三年吗?
B:是的,我[VP1学句法]T学了三年。
话题和焦点都涉及到信息结构,Rizzi(1997)曾提出左侧外围投射(Left Peripheral Projection),认为CP与IP之间的信息投射为ForceP<<TopP<<FocusP<<TopP<<FinP<<IP。在此分析的基础上,Belletti(2004)进一步证明句子内部IP之下也有一个信息投射,如IP<<TopP<<FocusP<<TopP<<vP。本文认为汉语重动句中的话题和焦点动宾结构都属于句子内部的信息投射。Paul(2005)曾证明汉语中的话题结构不能出现在焦点结构之后①Paul论证“连”字焦点短语后不能出现任何话题结构,详参Paul(2005)。,因此本文认为汉语重动句内部的信息投射应为IP<<TopP<<FocusP<<vP。
Chomsky(2005,2007,2008)[5-7]近期提出的语段理论认为所有的句法操作都由语段中心语C和v*②根据Chomsky(1995),被*标记的v为及物或带有感受者(experiencer)的动词,有完整的论元结构。决定,以语段为单位进行句法推导,句子的基本结构为[CP<<TP<<v*P<<VP]。结合以上对汉语重动句信息结构的分析,我们认为汉语重动句的句法结构为[CP<<TP<<TopP/FocusP<<v*P<<VP]或[CP<<TP<<TopP<<FocusP<<v*P< <VP],分别如例(21)和(22)所示:
(21)他[VP1唱歌]T/F[VP2唱得不好]
(22)他[VP1唱歌]T[连国歌]F都[VP2唱得不好]
在正确认识汉语重动句内部句法结构之后,下面我们以(1a)为例,在 Chomsky(2005,2007,2008)的语段理论下动态分析汉语重动句的生成。此句中,VP1“骑马”既可以为话题,又可以为焦点。动词“骑”与得字短语“得很累”首先合并,形成动补结构VP2,见例(23a)。VP2再与v*合并,主语DP“张三”在Spec-v*P位置生成,见例(23b)。根据Chomsky(2007,2008)的特征继承(feature inheritance)理论,V从v*处继承了语义无解一致特征,处于活跃状态,作为探针与其目标得字补语形成一致关系,一致性特征得到赋值,但仍带有语义无解Top/Focus特征。v*P然后与Top/Focus合并形成TopP/FocusP,DP“马”在Spec-TopP/FocusP处基础生成,带有语义无解Top/Focus和格特征,见例(23c)。根据Chomsky的语段不可渗透性条件(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在与下一个语段合并后,已完成的语段中心语v*的语域即补语VP将会被移交到语音和语义界面,不能被下一个语段的探针探测到,而仍需要句法操作的成分必须移到语段的边缘即语段中心语v*和其标识语位置。含有语义无解特征的动词“骑”仍需句法操作,必须移位,因此只能进行复制由V移位到v*,再移位到Spec-TopP/FocusP位置与DP“马”合并成VP1,赋予DP“马”受事题元角色和宾格。中心语Top/Focus探测到目标VP1,两者形成一致关系,动词“骑”和DP“马”的语义无解Top/Focus特征以及中心语Top/Focus的EPP特征都得到赋值,见例(23d)。TopP/FocusP然后与T合并成TP,TP再与C合并成CP,T同样从C处继承语义无解一致特征,此时v*P语段的语域VP2也被送往接口界面拼读,见(23e)。因为句子内部的TopP/FocusP不是语段,因此探针T仍然可以探测到处于v*P语段边缘位置的目标DP“张三”并与其形成一致关系,DP“张三”因为T的EPP特征移位到Spec-TP位置,被赋予施事题元角色和主格,如例(23f)所示。张孝荣(2009)认为语段理论不能用来解释汉语重动句的最重要原因是找不到动词“骑”从V到v*移位的任何理据支撑,但这里我们发现动词“骑”的移位是必须的,因为其仍带有语义无解特征,不能随VP被移交,不然整个句子会崩溃。Chomsky(1995)的移位复制理论认为移位留下的拷贝无语音特征,不会被拼读,但这里须指出的是,动补结构中动词“骑”在V处的底层拷贝仍得到显性拼读,不然句子不合语法。汉语重动句完全可以在Chomsky(2005,2007,2008)的语段理论下合法生成。
(23)a.[VP2[V骑-Top/Focus][DeP得很累]]
b.[v*P张三 v* [VP2[V骑+φ,-Top/Focus][DeP得很累]]]
c.[TopP/FocusP[DP马-Top/Focus,-case]Top/Focus[v*P张三v* [VP2[V骑-Top/Focus][DeP得很累]]]]
d.[TopP/FocusP[VP1骑马+Top/Focus]Top/Focus[v*P张三[v*骑copy][VP2[V骑copy][DeP得很累]]]]
e.[CPC[TPT[TopP/FocusP[VP1骑马+Top/Focus]Top/Focus[v*P张三[v*骑copy][VP2[V骑copy][DeP得很累]]]]]]f.[CPC [TP张三jT [TopP/FocusP[VP1骑i马+Top/Focus]
Top/Focus[v*P张三copy[v*骑copy][VP2[V骑copy][DeP得很累]]]]]]
本文在述评短语结构制约条件、格理论、“得”字促发、题元角色理论、话题结构理论等框架下对于汉语重动句生成的解释及其研究不足的基础上,运用Chomsky近期提出的语段理论成功分析了汉语重动句的生成,认为汉语重动句中的动宾结构为一个句子内部话题或焦点,动词进行复制移位是为了使自身的语义无解(-Top/Focus)特征得到赋值,汉语重动句的句法结构为[CP<<TP<<TopP/FocusP<<v*P<<VP]或[CP<<TP<<TopP<<FocusP<<v*P<<VP]。这一分析既为汉语重动句的生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较为合理的解释,又检验了语段理论的解释力和概括性,具有一定的经验价值和理论意义。
[1]Belletti,A.Aspects of the low IP area[C] //Luigi Rizzi.The Structure of CP and IP.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16 -51.
[2]Cheng,L.Lai- Shen.Verb copying in Mandarin Chinese[C]//In N.Corver& J.Nunes(eds.).The Copy Theory of Movement.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151-173.
[3]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5.
[4]Chomsky,N.Three factors in language design[J].Linguistic Inquiry,2005(36):1 -22.
[5]Chomsky,N.Approaching UG from below [C] //In U.Sauerland& H-M.Gartner(eds.).Interfaces+Recursion=Language?Chomsky’s Minimalism and the View form Syntax-semantics.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7:1 -30.
[6]Chomsky,N.On phases[C] //R.Freidin,C.Otero &M.Zubizarreta.Foundational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Essays inHonorofJean-RogerVergnaud. 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8:134 -166.
[7]Ernst,T.& Chengchi Wang.Object preposing in Mandarin Chine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4,1995,(3):235-260.
[8]Grohmann,K.K.Successive cyclicity under(Anti-)local considerations[J].Syntax,2003,6(3):260 -312.
[9]Hsieh,Miao-ling.Analogy as a Type of Interaction:the Case of Verb Copying[J].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27,1992(3):75-92.
[10]Huang,C.-T.J.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Ph.D.Dissertation.MIT,1982.
[11]Jackendoff,R.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Cambridge,MA:MIT Press,1972.
[12]Li,Y.-H.A.Order and Constituency in Mandarin Chinese[M].Dordrecht:Kluwer,1990.
[13]Paul,W.Low IP area and left periphery in Mandarin Chinese [J].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de Vincennes,2005(33):111-134.
[14]Richards,N.A distinctness condition on linearization[C]//Karine Megerdoomian& Leora Anne Bar-el.Proceedings of the20th West Coast Conference on Formal Linguistics,2001:470-483.
[15]Rizzi,L.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Left Periphery[C] //Lilian Haegeman.Elements of Grammar:Handbook in Generative Syntax.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281-337.
[16]Tieu,Lyn-shan.Non-referential Verb Use in Chinese:a U-nified Verb Copying Analysis[C] //Marjorie K.M.Chan& Hana Kang.Proceedings of the20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Volume2.Columbus,Ohio: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8:843 -860.
[17]Tsao,F.On the So-Called“Verb-Copying”Construction in Chinese[J].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iciation22,1987(2):13-44.
[18]曹逢甫.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19]顾刚.话题和焦点的句法分析[J].天冿师范大学学报,2001(1):76-80.
[20]杨寿勋.“得”的生成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1998(1):53-73.
[21]杨寿勋.再论汉语中的动词复制[J].现代外语,2000(4):394-400.
[22]张孝荣.动词复制结构的推导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