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侧向移位理论对“NP+V-起来+AP”结构的句法分析

2013-09-12 07:57王和玉
外国语文 2013年4期
关键词:论元句法侧向

王和玉

(广东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英语系,广东 广州 510006)

1.引言

“NP+V-起来+AP”结构(以下称“起来”句)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高,表现形式繁杂。首先,句首NP可担任动词V的施事、受事、工具、地点或时间等题元角色,如(1-6)所示。有时,“V-起来”前可以出现两个NP,均与动词V有题元关系,如(3)和(6)所示。

(1)他跑起来飞快。(AGENT+V-起来+AP)

(2)车开起来很快。 (PATIENT+V-起来+AP)

(3)这件衣服他穿起来太大。(PATIENT+AGENT+V-起来+AP)

(4)这把刀砍起来特别顺手。(INSTRUMENT+V-起来+AP)

(5)山路走起来十分崎岖。(LOCATION+V-起来+AP)

(6)那一天他干起活来特别漫长。(TEMPORAL+AGENT+V-起-PATIENT-来+AP)

除上述典型的“起来”句外,有时候在NP位置出现的是动词短语或句子,如(7-8a)所示,但它们都可用指代性的NP回指(如7-8b),可看作名物化的NP;AP位置也可以是名词短语、动词短语或句子,如(9a-c)所示,但在语义上都说明事物的性质(property-denoting),可看作广义的AP。

(7)a.趁机偷袭听起来更有把握。

b.趁机偷袭这个计划听起来更有把握。

(8)a.他能跳舞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

b.他能跳舞这件事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

(9)a.他看起来一脸洋洋得意的样子。(NP+V-起来+NP)

b.阿明赌起来不要命。(NP+V-起来+VP)

c.这种蚊香点起来味道很呛人。(NP+V-起来+CP)

目前,从句法学角度讨论“起来”句的文献较少,仅有的研究(张智鹏,2010;宋红梅,2008;Sung,1994等)也未能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该结构的句法属性和生成机制。本文尝试依据最简方案中的侧向移位(Sideward Movement)理论(Nunes 2001,2004)为(1-9)所例证的“起来”句提供统一的附加语(Adjunct)句法分析。下面第二部分先回顾相关研究,第三部分提出附加语分析的假设,介绍侧向移位理论;第四部分展示“起来”句的具体推导和侧向移位的情况,并说明NP侧向移位的动机;最后是结论。

2.已有研究回顾

关于“起来”句,现有研究文献中主要存在“中动说”和“话题说”,但两种观点都存在一些问题。

2.1 中动结构分析法

“中动说”认为,“起来”句为中动句,“起来”为中动语素,让动词获得非事件(non-eventive)意义(Sung,1994:62;曹宏,2004a,b,c,2005)。

学界对英语中动句的语法表现和语义特点已达成以下共识:1)语法主语为动词受事或工具,施事一般不出现;2)句子描写主语属性,不描写事件;3)通常带附加语,其结构表现为NP+V+ADV,如(10):

(10)a.The car drives fast.

b.The knife cuts well.

“中动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起来”句的句法结构中有两个谓语,即V和AP,而中动结构中只有一个谓语。第二,“起来”句中的AP在语义上多指向NP,而中动结构中副词在语义上指向动词。第三,“起来”句中,“V起来”可与前后的成分用逗号隔开,这说明“V起来”在语义和句法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四,“起来”句主语不局限于受事和工具,如直接套用英语中有关中动结构的研究,实际上只能涵盖部分语料,也不能解释结构中V的施事与受事同现的情况,如(3)和(6)。

总之,将中动结构的分析方法简单套用在“起来”句上不可取。实际上,有学者认为“起来”句不是中动句(古川裕,2005;Tao,2010)或者汉语中没有中动结构(严辰松,2011)。

2.2 话题结构分析法

“话题说”把“起来”句中句首NP当作话题。宋红梅(2008)认为NP在独立句法体“NP+V起来”中作为V的论元合并。该句法体投射为IP后以附属从句形式附接于主句;主句生成后,NP从附属从句中提升为主句的话题。殷树林(2006a)将“起来”句分为两个下位型式,两者都是话题结构。型式一的意义为“NP由于V的实施而凸现AP的性质”,型式二的意义为“由于某种原因,V支配NP是AP的”。

(11)Type1:NP+V-qilai+AP=Topic/subject+adverbial+predicate

Type 2:NP+V-qilai+AP=Topic+subject+predicate

由于汉语中主语与话题难辨,“话题说”有一定吸引力,但下列事实不支持“话题说”。首先,话题一般是表特指的限定词短语DP(Determiner Phrase)或表类指的短语GP(Generic Phrase),但“起来”句中NP可以是量化短语QP(Quantity Phrase)或数量短语NumP(Numeral Phrase),如(12-13)所示。再者,主语是语法概念,可用于句子和从句两个层面,而话题是话语概念,只能用在句子层面(石毓智,2001),但(14-15)显示,“起来”句可做定语从句,其中的NP应被看成主语而不是话题。

(12)一些文章读起来很真实。(主语是QP)

(13)三篇作文背起来不容易。(主语是NumP)

(14)我喜欢这种豆腐吃起来辣辣的味道。

(15)你难以想像他跑起来健步如飞的样子。

总之,“中动说”和“话题说”两种分析法在语料的涵盖面和理论解释力方面存在不少缺陷。

3.附加语分析的假设与侧向移位

我们拟提出“附加语分析”,即把“起来”句中的“V-起来”分析成附加语,而把“V-起来”之后的AP分析成主句谓语。“附加语分析”主要基于两项事实,一是研究者注意到“起来”句中“V-起来”在语义上相当于英语句中表达时间或条件的状语,曹宏(2004a,b,c;2005)从多方面论证了“起来”句中“V-起来”的状语地位;吕叔湘(1981)和古川裕(2005)也认为“V-起来”与前后成分不属于同一语法层面,相当于插入语;二是“起来”句中的AP在语义上多指向NP,因此它才是句子的谓语;而且副词“都”、否定词“不”和情态副词“应该”只能出现在“V-起来”和AP之间,而不能出现在“V-起来”之前,这进一步确定了AP的谓语属性。

下面先回顾生成语法中附加语的概念和处理,然后提出对“起来”句结构进行附加语分析的假设,最后介绍“附加语分析”所倚重的侧向移位理论。

3.1 关于附加语

附加语(adjunct)为修饰成分,与论元(argument)不同,不一定有句法体现,也不局限于特定的范畴。在早期句法研究中,附加语通过附接操作(adjoining)附加到X'或XP上。附加语对已形成的句法体XP进行拓展,但不改变XP的句法地位(Adger,2002:87;Hornstein & Nunes,2008)。

最简方案提倡自下而上的句法推导(Chomsky,2001,2005;Hornstein et al,2005;Radford,2010)。在动态推导与光杆短语结构(BPS)的框架下,附接与合并两种句法操作可以合二为一。修饰关系与题元关系一样,也是一种内在的语义关系,都由合并实现。如此,所有附加语都在成分统制被修饰对象的结构位置进入句法运算。戴曼纯(2003)将Chomsky的语段理论推广至附加语的生成分析,认为附加语在推导结束后形成语段,是进入运算序列的超级语类(supercategory);按语段不可渗透性条件(PIC)(Chomsky 2005),完成推导后的附加语作为整体可参与后续句法运算,但其语域内部成分无法被后续运算触及。

按此分析,附加语的推导可以独立于句子主体结构的生成,但附加语自身的推导能否与主句同时进行、其推导过程是否与主句发生关联以及如何发生关联,仍然值得商榷和深究。我们初步认为,附加语的推导可以与主句语段的推导同时进行,而且在推导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侧向移位。

3.2 附加语分析的假设

“起来”句既非中动句,也非话题句,而是包含附加语“V-起来”的复杂谓语结构。根据侧向移位理论,作为附加语的“V-起来”在句法运算时投射为独立于句子主体结构的vP1;“V-起来”的相关论元被复制并且通过侧向移位合并在句子主体语段vP2的指示语位置,最终成为句子主语;在整个句子的推导过程中,vP1附接于vP2,形成嵌套式的复杂谓语结构。

按此假设,“起来”句中的NP原本是“V-起来”中动词的论元,与V合并后进一步投射成附加语vP1;同时,主句谓语AP借助轻动词投射成为句子的主体语段vP2;vP1独立于vP2,因与句子谓语有语义修饰关系而作为附加语在句法运算中嵌套进句子的主体结构;附加语vP1在推导过程中,其中的论元NP发生侧向移位,与v2合并,核查AP的题元特征,被允准THEME的题元角色,并最终成为主句主语。

关于附加语“V-起来”的句法属性,张智鹏(2010:75)处理为CP,并涉及空算子的移位。由于空算子移位至附加语CP的边界位置,在层级结构上与句首NP邻近,获得语义同指的效果,如(16b)所示:

(16)a.这种纸摸起来很光滑

b.[TP[这种纸]iT[AdjPti[Adj’[CPOPi[PRO 摸 ti起来][Adj'很光滑]]]]]。

然而,“V-起来”中的V不能与表示时体的“了”、“过”等连用;“V-起来”中间也不能加入情态或语气成分。因此,我们认为,“V-起来”不能投射为CP,姑且认为它构成一个语段vP。

3.3 附加语分析的理论依据:侧向移位

最简句法理论认为,移位不是原始的句法操作手段,可分解为复制(Copy)和合并(Merge)(Chomsky,1995;Nunes,2001)。据此,Nunes(2001、2004)提出侧向移位理论,即允许句法体K中某一成分被复制后,与L合并形成句法体N,条件是K与L的推导在句法中同时进行,见(17):

采纳侧向移位的分析,可以解释“起来”句中句首NP与附加语“V-起来”中的动词和主要谓语AP同时具有的题元关系,即承认NP与其拷贝承担不同题元角色。最简方案摈弃了深层结构,题元关系的解读在语义界面进行(Hornstein et al.,2005)。题元角色被分解为形式特征,名词性短语在句法运算中通过特征核查的方式被允准题元角色(Pesetsky and Torrego,2004;Larson,2011)。Hornstein(1999:78-79)明确指出:论元要被指派题元角色,必须和动词核查题元特征;同一语链可被指派多个题元角色。

侧向移位为“起来”句进行统一的“附加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附加语可与主句并行推导。NP初始合并在附加语之内,核查V的题元特征;然后侧向移位至主句谓语结构,满足AP的题元要求。vP1形成后与vP2合并,修饰vP2,生成复杂谓语结构。

4.“NP+V-起来+AP”结构的附加语分析

“起来”句的推导有两个关键:1)附加语中,NP的题元角色如何允准,相关NP的侧向移位如何进行;以及vP1如何附接于句子主体语段vP2之上;2)要区分“V-起来”论元结构中的核心论元AGENT/PATIENT和非核心论元(INSTRUMENT、LOCATION、TEMPORAL 等),只有核心论元发生侧向移位。

不管“起来”句中NP与“V-起来”中的动词体现为何种题元关系,我们采用统一的附加语分析。若NP是“V-起来”中动词的核心论元,发生侧向移位;如果NP是“V-起来”中动词的非核心论元,无侧向移位发生。下面先分析附加语“NP+V-起来”的句法推导及侧向移位如何发生,展示vP1进入句子主体结构vP2的附接过程;然后讨论无侧向移位时附加语“V-起来”附接于vP2的情况;最后说明侧向移位的动机。

4.1 附加语“NP+V-起来”的推导与附接:侧向移位

“V-起来”不管包含几个论元和指派何种题元角色,都是一个独立于句子主体结构的成分vP1,作为句子谓语结构的vP2附加语,表达条件、假设、时间等意义,如“这姑娘笑起来真可爱”表达的语义为“这姑娘[在笑得时候]真可爱”。如果“V-起来”中V的论元结构没有全部显现,有可能是含有空代词pro。以“这件衣服(他/pro)穿起来太大”为例,附加语vP1的推导及侧向移位如(18)所示:

在vP1推导过程中,NP“这件衣服”在Spec-VP1位置合并,被指派PATIENT题元角色。vP1推导过程中,“这件衣服”被复制,发生侧向移位,合并在AP借助轻动词投射而成的vP2的指示语位置。“这件衣服”在Spec-vP2位置被指派THEME的题元角色,在后续推导中移位至Spec-TP,成为句子主语。需要说明的是,如果“V-起来”中的“起来”为趋向补语,它应该在V-Complement位置合并;如果“起来”为虚化的体貌助词,可以在v1处合并。由于V在拼读(Spell-out)时要移位到v1,与之在语音层面融合,两种情况下都会形成“V-起来”的表层语序。

“V-起来”中V的施事“他/pro”在Spec-vP1位置合并,既可以是显性的“他”,也可以是隐性的pro。pro在一般语境中往往语义指向说话者本人,这一点与汉语允许主语省略的类型学结论相吻合。

除了“V-起来”中的PATIENT外,题元AGENT也可侧向移位,合并在vP2的指示语位置,以“他跑起来飞快”为例,其附接与侧向移位过程如(19):

(19)a.[VP1跑起来]

b.[vP1他[VP1跑起来]

↓Copy

c.[vP2他飞快]

d.[vP2[vP1他跑起来]vP2他飞快] (vP1附接在vP2上)

e.[CP[IP他[vP2[vP1他跑起来]vP2他飞快]]] (删除低层拷贝,拼读为“他+跑-起来+飞快”)

值得注意的是,“起来”句中,主语NP的语链可扮演两个题元角色:附加语“V-起来”中的拷贝“他”为动词“跑”的AGENT,侧向移位后的“他”在 Spec-vP2位置被指派THEME的题元角色。附加语“V-起来”之所以与主句中的主语有语义关联,是因为vP1和vP2所表达的两个事件有语义关联,前者为后者的实现提供条件。从层级结构来看,不管附加语vP1中经历侧向移位的是AGENT还是PATIENT,最后都受Spec-TP的成分统制,能获得与句子主语同指的语义解读。

4.2 附加语“V-起来”的推导与附接:无侧向移位

并非所有“起来”句的推导都涉及侧向移位。如果句子主语NP为“V-起来”中动词的工具、地点、时间等非核心论元(如20(a-c)),它们就不必在附加语vP1中生成,可以直接从词汇序列(Numeration)进入Spec-vP2位置合并,不发生侧向移位。换言之,“起来”结构中的NP如果是“V-起来”中V的核心论元AGENT/PATIENT,那它一定初始合并在附加语vP1中,然后经历侧向移位至主句谓语;如属非核心论元,则初始合并在主句谓语结构vP2中,无侧向移位。此外,附加语vP1中的核心论元可以是空代词pro,如(20a)中的vP1[pro砍起pro来]和(20b)中的vP1[pro走起来]。有时附加语vP1中的核心论元都能得到句法实现,如(20c)中的vP1[他干起活来],这两种情况下都不发生从vP1到vP2的侧向移位,而句子主语相对于vP1中的动词一定充当工具、地点、时间等非核心论元的题元角色。(20a-c)中,尽管无侧向移位发生,附加语“V-起来”在语义上仍然为主句谓语vP1“这把刀顺手”、“山路崎岖”和“那一天漫长”提供实现的情景,vP1与vP2语义关联依然存在,因此可纳入统一的附加语分析。

(20)a.这把刀砍起来特别顺手。(=(4))(INSTRUMENT+V-起来+AP)

b.山路走起来十分崎岖。(=(5))(LOCATION+V-起来+AP)

c.那一天他干起活来特别漫长。(=(6))(TEMPORAL+AGENT+V-起-PATIENT-来+AP)

4.3 NP侧向移位的动机

基于侧向移位理论的附加语分析还需说明其移位的动机。生成语法一直主张格是论元移位的主要动因。最简方案(Chomsky,2001、2005)将论元移位归于EPP特征,格与一致性特征的赋值可以伴随移位自动发生,也可以远程进行,不一定引发显性移位;格特征一旦被赋值,论元就被冻结(frozen),不再移位。鉴于EPP特征较强的规定性,有学者主张将其归入格特征核查时的自动引发现象,没有必要在语法 中 独 立 存 在 (Landau,2007;Bokovic',2007)。Lin(2011)基于汉语中认知情态动词的有定补语从句中主语可以移位的现象,认为汉语中没有格和一致性特征,论元移位由EPP特征引发。由于缺乏相关语法特征的赋值,有定补语从句中主语不会被冻结,可以自由移位。胡建华(2010)也否定汉语中有格特征。

就“起来”句的生成而言,无论是附加语vP1中的NP向Spec-vP2的侧向移位,还是NP从Spec-vP2至Spec-TP的移位,都与语法特征无关。采纳Lin(2011)和胡 (2010)的观点,我们认为,NP的侧向移位是为了满足主句谓语AP的题元要求,而NP从Spec-vP2至Spec-TP的移位是T的EPP特征所致。在允许主语为空代词的语言中,pro也可满足T的EPP特征。这样就可以解释[vP2pro[vP1NP+V-起来]+AP]]类型句子的推导问题,如“这件事说起来很惭愧”。另外,殷树林(2006b)所观察的少数AP语义指向事件的“起来”句也可作类似分析,如(21)中,主句的主语为空代词pro,表示“卖书”事件(event)(类似分析见熊仲儒(2010))。

(21)a.书卖起来很快。

b.[vP2pro[vP1书+卖-起来]+很快]](pro语义上表示“卖书”事件(event))

在“起来”句的推导过程中,若附加语vP1中的NP发生侧向移位,与Spec-vP2位置的NP形成语链CH1。SpecvP2位置的NP与Spec-TP形成语链CH2。两次论元移位都与语法特征的核查无关。生成的句法体在PF界面线性化时拼读高层拷贝,表现为“NP+V-起来+AP”语序。

5.结语

基于Nunes(2001,2004)的侧向移位理论以及两个有语义关联的句法体可以在狭义句法中同时并行推导的观点,本文为“起来”句的生成提供了统一的“附加语”分析。分析认为:该结构是包含两个独立句法体的复杂谓语结构。“V-起来”是附加语,单独投射为vP1。“V-起来”中动词的内/外论元在推导过程中侧向移位至句子主体结构,满足主句谓语的题元特征要求,构成vP2。vP1附接于vP2,形成嵌套式的复杂谓语结构。如果NP不是“V-起来”中的动词的核心论元,无侧向移位发生。由于附加语vP1为主句vP2提供事件实现的条件和情景,vP1仍然要作为附加语嵌套进句子的谓语。汉语中无一致性特征和格语法特征的显性证据,附加语vP1中的NP向 Spec-vP2的侧向移位是为满足句子谓词的题元特征要求;而NP从Spec-vP2至Spec-TP的移位乃T的EPP特征所致。

附加语分析回避了“中动说”与“话题说”的不足。一方面区分了包含单层谓语结构的“V起来”句与包含双层谓语结构的“NP+V起来+AP”结构;另一方面把与“起来”句中的与动词V有不同题元关系NP都看成主要谓语AP的题元进行了统一处理。如此,不仅捕捉到了“V起来”作为插入语、状语的语感,也很好地解释了句首NP与动词V和AP同时具有的题元关系。分裂式“NP+V起N来+AP”句的生成同样可纳入附加语分析,其具体推导我们将另文详述。

[1]Adger,David.Core Syntax:a Minimalist Approac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Chomsky,N.On phases[C]//Freidin,R.Otero C.&M.-L.Zubizaretta.Foundational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5.

[4]Chomsky,N.Derivation by phase[C]//M.Kenstowwicz.Ken Hale:A Life in Language.1 -52.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1.

[5]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6] Hornstein,N.& J.Nunes.Adjunction,Labeling,and Bare Phrase Structure[J].Biolinguistics,2008(1):57 -86.

[7] Hornstein,N.et al.Understanding Minimalism[M].Cambridge:CUP.2001.

[8]Hornstein,N.Movement and Control[J].Linguistic Inquiry,1999(30):69-96.

[9]Landau,I.EPP extensions[J].Linguistic Inquiry,2007(38):485-523.

[10]Larson,R.Theta-Features and Projection[M].ICFL5,Guangzhou,December,2011.

[11]Lin,T.-H.J.Finiteness of Clauses and Raising of Arguments in Mandarin Chinese[J].Syntax,2011(14):48 -73.

[12]Nunes,J.Linearization of Chains and Sideward Movement[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4.

[13]Nunes,J.Sideward Movement[J].Linguistic Inquiry,2001(32):303-344.

[14]Pesetsky,D.& E.Torrego.The Syntax of Valuation and the Interpretability of Features[M].Ms.MIT,2004.

[15]Radford,A.Analyzing English Sentences:A Minimal Ap-proach[M].London:CUP,2010.

[16]Sung Kuo-ming.Case Assignment under Incorporation[D].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4.

[17]Tao,Y.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A Case of Disposition Ascription [D].Ph.D.Dissertation,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0.

[18]戴曼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广义左向合并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9]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与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a(5):42 -52.

[20]曹宏 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b.(3):38 -51.

[21]曹宏.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及其理据[J].语言科学,2004c(1):11-28.

[22]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5(3):205-212.

[23]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J].汉语学报,2005(2):22-32.

[24]胡建华.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163-168.

[2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6]石毓智.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J].语言研究,2001(2):82-91.

[27]宋红梅.“V起来”句作为有形态标记的话题句[J].外语研究,2008(5):14 -19.

[28]熊仲儒.评价性“V-起来”句的句法语义分析[C]//语法研究和探索(15).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9]严辰松.汉语没有中动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7 -12.

[30]殷树林.“NP(对象)+(状)+V+起来 +AP”格式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a(1):37-46.

[31]殷树林.“NP(对象)+(状)+V+起来 +AP”格式的句法构造[J].语言科学,2006b(2):29 -38.

[32]张智鹏.空算子移位结构的最简方案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论元句法侧向
军航无人机与民航航班侧向碰撞风险评估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怀疑”语义客体论元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弯月薄镜的侧向支撑
侧向风场中无人机的飞行研究
基于 L1自适应控制的无人机横侧向控制
离合词扩展式的句法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