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张荣明(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辽宁 锦州 2000)
异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静脉麻醉是目前常用的麻醉方式,各具优缺点。异氟烷吸入麻醉的优点是保证患者术中疼痛反应较轻,但是手术结束后不能保证患者快速苏醒,呼吸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准,因此气管内导管不能在手术结束后立即拔出,患者麻醉管理时间较长,麻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麻醉费用比较昂贵〔1〕。建立静脉通道进行麻醉操作比较简便,伴随手术结束麻醉也结束,但是手术过程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严重者可引起心脏停搏,手术麻醉的风险明显增加〔2〕。我院自2007年开始将两种麻醉方式复合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因子宫肌瘤在我院择期施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年龄55~65岁,体重40~60 kg,均经B超检查确诊,需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术前经过常规检查心、肺、肝、肾和血液系统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无精神类疾患及药物过敏史。所有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异氟烷吸入麻醉,Ⅱ组:丙泊酚静脉麻醉,Ⅲ组:异氟烷吸入麻醉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每组40例,均经知情同意。三组患者年龄和既往疾病等主要基础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部分基础指标比较(n=40)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连接监测仪,密切监测患者手术过程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O2)。Ⅰ组患者经呼吸道插管吸入0.9%~1.5%的异氟烷进行单纯吸入麻醉直至患者意识消失。Ⅱ组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后,通过定量输液泵泵注丙泊酚注射液3 μg/kg,以200 mg/min(20 ml/min)的速率注入,直至患者意识消失。Ⅲ组患者经呼吸道插管吸入0.9%~1.2%的异氟烷同时,复合丙泊酚注射液2 μg/kg,以150 mg/min(15 ml/min)的速率注入,直至患者意识消失。三组患者进行麻醉后,必须通过面罩给予吸氧,若麻醉过程中发生一过性呼吸抑制,通过辅助呼吸进行积极抢救,术中密切监测各项生命指标,子宫完全切除后停止使用麻醉剂。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
1.3.1 疼痛评估标准 按语言等级评定量表法将疼痛分为4个等级。0级:无痛,患者表现为安静、合作;1级:轻微疼痛,患者可以忍受,术中合作;2级:中度疼痛,患者难以忍受,呻吟不安,合作欠佳;3级:重度疼痛,患者表现为不能忍受疼痛,叫嚷不停、不能配合完成手术。
1.3.2 呼吸、循环指标监测 密切监测三组患者手术过程中SBP、DBP、HR、RR 和 SpO2,并做好相关记录。
1.3.3 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做好手术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均通过正态性检验。多组间的整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的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中一般非等级资料,组间整体比较行χ2检验;等级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整体秩和及分割秩和检验。
2.1 镇痛效果评估 三组患者镇痛效果均比较理想,0级和1级患者合计均大于总数的95%。三组整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两两比较,Ⅲ组效果较好(P<0.05),0级和1级评定均优于Ⅰ组和Ⅱ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麻醉镇痛效果比较〔n(%)〕
2.2 术中呼吸、循环监测指标检测结果 三组间整体比较,除SpO2指标外,其他均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的组间两两比较显示,Ⅲ组SBP、DBP、HR及RR与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呼吸、循环指标比较(±s)
表3 三组患者呼吸、循环指标比较(±s)
5个指标的3组整体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两两比较,LSD检验
组别 SBP(mmHg) DBP(mmHg) HR(次/min) RR(次/min) SpO2(%)Ⅰ组 14.4±1.0 6.2±1.8 93.9±7.9 22.2±0.8 99.02±0.0.313 34Ⅱ组 13.8±1.1 6.8±2.3 91.0±7.3 21.1±1.1 99.08±0.04Ⅲ组 15.7±1.8 8.3±2.6 83.2±4.3 17.7±1.4 99.12±0.31整体比较:F,P 20.84,0.000 9.23,0.000 27.22,0.000 174.49,0.000 0.76,0.470多重比较:LSD-t,PⅡ组 vsⅠ组 2.04,0.043 1.20,0.234 1.93,0.056 4.47,0.000 0.10,0.919Ⅲ组 vsⅠ组 4.28,0.000 4.17,0.000 7.13,0.000 17.94,0.000 1.12,0.267Ⅲ组 vsⅡ组 6.33,0.000 2.98,0.004 5.20,0.000 13.47,0.000 1.01,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一过性呼吸抑制,此外,少数患者在术中稍感胸闷、恶心,经过积极对症处理后好转。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明显低于Ⅰ组(14%)和Ⅱ组(12%)(P<0.05)。
异氟烷作为当前临床麻醉药应用最广泛的吸入麻醉药之一,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临床应用率极高〔3〕。异氟烷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较小,应用其吸入麻醉可使血液检测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4〕。但是麻醉效果严重依赖于使用剂量,使用剂量不合理,不良反应发生率极高,若患者吸入高浓度的异氟烷会影响其心肌收缩功能,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异氟烷和其他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可以降低异氟烷的使用浓度,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丙泊酚是临床常用的经静脉通道起效的麻醉药,麻醉潜伏期短,作为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快速起效、作用平稳、麻醉时间短、较快苏醒等特征〔6,7〕。此外丙泊酚麻醉并发症少,进入机体后代谢迅速,具有较强的可控性,脑保护作用明显,但是丙泊酚镇痛作用不理想〔8,9〕。
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患者对同一种麻醉药的敏感性和耐受剂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手术前麻醉药的选取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实施〔10,11〕。基于以上原因,我院采用异氟烷吸入麻醉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异氟烷与丙泊酚复合使用后,二者互相弥补不足,发挥其优势,术中镇痛效果明显,呼吸、循环检测指标稳定,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12,13〕。选择异氟烷吸入麻醉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时应注意事项:(1)必须配备有面罩的麻醉机,可通过面罩吸入氧气,部分患者泵注丙泊酚时可产生短暂性的呼吸抑制,必要时可通过辅助呼吸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防止意外发生〔14〕。(2)必须配备有口咽通气道,以防体形较胖肥患者术中因泵注丙泊酚产生的舌根后坠而影响呼吸〔15〕。(3)术中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必须进行HR、BP、SpO2及ECG监测,如果出现危急情况,可以积极抢救〔16〕。
综上所述,异氟烷吸入麻醉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效果好,减少了异氟烷和丙泊酚的使用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在临床应用中经济实用。
1 李毅海,于建宏,梁立升.小儿异氟醚吸入全麻的血流动力学监测〔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6):520-1.
2 王 瑛,壬 樱,陈 字.丙泊酚靶控输注预防全麻拔管期不良反应〔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2):177-8.
3 王 玲,任洪志,叶铁虎,等.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4;4(2):90-2.
4 杨志伟,吴达丰.经喉罩全凭异氟醚吸入麻醉在浅表手术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2007;42(3):239-40.
5 龚翠花,吴惠芳,彭美琼.丙泊酚配伍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妇科门诊手术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8;30(1):23-5.
6 蔡宏达,杨华凌,林财珠.丙泊酚或异氟醚麻醉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2):93-5.
7 许继元,张 舟,李 琳.咪达唑仑和丙泊酚联用对危重患者镇静-遗忘作用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2):449-51.
8 刘 芳,徐志鹏,岳 云.靶控输注异丙酚意识消失时血浆和效应室靶浓度的EC50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关系多中心大样本晒床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4):324-7.
9 徐迎阳,范 杰,张雅金.丙泊酚复合麻醉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7;9(8):562.
10 易 磊,陈 明.异丙酚复合异氟醚与氯胺酮在小儿外科麻醉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药业,2009;18(13):65-6.
11 张春林,杜建丽.罗哌卡因在骶管阻滞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药师,2007;10(2):191-2.
12 孔祥臣,魏兴山.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危重病人〔J〕.中原医刊,2008;35(6):37-8.
13 黄东兴,谢植远.颅脑手术中丙泊酚脑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附60例报告)〔J〕.广西医学,2009;30(4):579-80.
14 卢 静,邓小明,曾因明.吸入麻醉与术后躁动〔J〕.医学综述,2009;13(10):789-90.
15 俞红丽,于布伟.麻醉手术后痛觉过敏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09;32(6):532-6.
16 王 猛,古妙宁.丙泊酚在婴幼儿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3):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