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次仁 央 金 巴桑卓玛 卓玛更宗 小 青
(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西藏 拉萨 850000)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藏医称为“查培病”,是指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对低氧环境不适应引起的红细胞增生过度,它是慢性高原病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绝大多患者发病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但也有少数对低氧易感者可发生在低于海拔3000m地区[1]。与同海拔高度的健康人相比,查培病人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显著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导致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加,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多血症临床综合征。此病多见于高原移居人群,少见于高原世居人群,中老年人患者居多,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病例罕见。此病具有发病慢、早期病症不明显、病情进展缓慢、秋冬季节易发的特点,在临床中,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诊断。现将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219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1 对象:本组选择长期居住高海拔地区的藏族人,在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确诊为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219例,(即:诊断标准为HB男性180g/L,女性160g/L,并有查培病的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者,均诊断为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其中男性180例,女性39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18岁,平均49.6岁。排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本组通过对病例观察研究方法,观察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年龄结构、性别差异、海拔高度、症状类型、并发症、服药频次,了解藏医治疗的特色、发病规律和并发特征,探索藏医特色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1 海拔高度与患病率:海拔高度2700~3300米中男性6例,女性3例。海拔高度3500~4000米中男性80例,女性12例。海拔高度4200~4700米中男性72例,女性21例。海拔4701米以上中男性22例,女性0。海拔高度之间比较,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但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女性患病率降低,这可能由于女性人数太少,使统计学上未能显示意义。
2.2 男、女之间差别:在同一海拔高度,世居男、女性之间的HB均值,男性高于女性2~3g/L,而女性患病者均是绝经后发现HB升高,绝经前均正常。
2.3 患者年龄区别:表1可见,各个年龄段比较,20岁前HB均值及发病率都未能看出一定规律,各年龄段HB均值从超过21岁至40岁的HB均值都有显著升高。由此可见,年龄与本病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本病多发生于青年人及中老年人。以往不同年龄组的对比中,60岁以后无论HB均值及患病率都明显低于60岁前各组[2]。与本分析结果不同,可能是与分析对象及样本量不同所造成。
表1 不同年龄段HB均值
表2 实验室相关检查219例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B值
表3 219例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总数
219例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回顾性结果得出:男性HB值高于女性HB值,男性RBC高于女性RBC。
2.4 症状类型发生率、症状分型、并发症特点分类、用药规律频次:见表4、表5、表6、表7。
表4 藏医临床主要症状各类病症发生率
表5 藏医临床次要症状各类病症发生率
从表4、表5看出,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指甲发紫、背痛、心慌为主,次要症状主要是眼花、口干、气喘、失眠为主,这些症状与现代医学诊断本病的症状基本一致。
表6 藏医临床症状分型
表7 并发症特点分类
表8 用药规律频次
藏医治疗本病中口服藏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治疗以活血、益气、改善血液循环、健胃为主。
3.1 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海拔的关系:从临床病例观察中,多数患者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而海拔2700~3300米地区男性HB均值在160~193g/L之间,未发现HB超过200g/L。人体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只有当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时,肾脏才会因缺氧刺激分泌过多的红细胞生成素[3],但在海拔3000米高原,虽然大气压及氧分压低于平原,其大气中氧分压为110mmHg,肺泡氧分压则为62mmHg[4],说明人体动脉氧分压仍可保持在60mmHg以上,因此从理论上说3000米以下地区基本不会发生大量病例,只有少数不适应高原环境发生本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是否患病率增高,从本次分析中尚未看出,但海拔的升高HB均值有所增高。生活在高原的人们,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适应高原环境,但仍有5% ~10%的居民不能适应高原环境,而出现慢性高原病的其他有关疾病[5]。
3.2 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因素及并发症: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长期生活在低氧环境下而引起的一种高原病。从本研究分析可以看到世居、年龄对本病的发生及HB均值升高有一定影响,而长期移居者因不能完全适宜高原环境反而更容易患本病。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患病率有明显增高,世移居间患病率亦有明显差别,移居汉族明显多于世居藏族[6]。红细胞过度增生,会出现从生理反应转变为病理状态,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容量增加,肺通气和血流比值下降,微循环出现血流停滞,常常并发高血压、心肌缺血、脑梗塞等。本次研究分析,年龄对本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即本病多发生于青年人、中老年人,到目前尚未发现儿童患病。
3.3 藏医治疗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特色:现在大部分医院,对这种病都普遍采取的是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方案入手去治疗,只针对疾病的症候,而没有针对疾病的病根。按这种方法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效果都很差,很多也都是依靠同时服用的西药来控制,效果不理想也就放弃治疗了。药物治疗一般都可以短时间内控制病情,但治标不治本,停药后反复几率较大。藏医通过内外兼治疗法治疗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突出藏医特色,发挥藏医优势的集中体现。藏医治疗最大的优点是治病求本,治疗费用低,无副作用,只要安心治疗,用药方案得当是完全可以治好的。本病研究分析,藏医主要以健胃益气与活血化瘀为最基本治疗法则,辨证应用藏药和藏医外治技术,进行整体化与阶段化治疗,调理气血免疫平衡为主,服药20天到1个月左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就会有明显的降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藏医治疗本病具有疗效显著、治疗效果突出等优势。建议患者要改善生活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门诊或住院治疗中,主要以健胃益气与活血化瘀为最基本治疗法则,应体现在辨证应用藏药和藏医综合治疗中,进行整体化与阶段化治疗。
1979年“西藏医学卫生学术交流”高山病专题小组拟定了新的诊断指标,根据HB值20g%的病人中,眼底静脉改变占62.5%,HB 值18g%者,眼底改变仅占39.13%[7],而HB值大于20g%者微循环显示聚集或淤滞者分别为60%和69%,而HB值小于19g%者改变很少[8]。
2004年8月在西宁召开的“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和低氧生理学术大会”明确了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但介于临床病例观察HB≥20g%者多数患者有缺氧的一系列临床象征,因此我们初步认为男性HB值的诊断指标应该定位≥20g%,女性HB值≥18g%,RBC男性6.0×1012/L,RBC女性5.5×1012/L,这更适合于高原地区本病的诊断。
[1][2]芩维濬,达瓦扎西,肖和平.高原医学研究专辑[E].2005(08).
[3]西藏医学科学研究所.西藏医药,1977(3):27.
[4]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内科学[M].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833.
[5]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和低氧生理学术大会.2004.
[6]李万寿,吴天一,陈秋红,等.高原医学杂志,1998(2).
[7]付国泰等.医药卫生资料,1978.1:12.
[8]谢成范等.西藏科技,19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