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斯古丽·热合木 阿曼古丽·卡德尔
(1.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新疆 阿勒泰 836500;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哈萨克医传统护理是哈萨克医学(简称哈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哈萨克医理论为基础,研究、维护、促进、恢复患者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等综合性科学。哈萨克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始终伴随着护理活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护理理论。早在《哈萨克医药志》中系统地论述了哈萨克医传统护理的民族习俗,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给药护理和患者行为指导等内容,急待我们这一代哈萨克医护理工作者去研究、挖掘、整理、总结。哈萨克医护理学注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既注意饮食和起居这两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还要注意精神的调养,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感变动,保持心胸舒畅和乐观愉快,也注意适应气候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及突发因素,以坚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哈萨克医护理注重传统的护理技术和现代护理管理模式中寻找结合点,建立哈萨克医护理学,是哈萨克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哈萨克医传统护理是在护理领域颇有特色和优势的辨别施护模式,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朴素的哈萨克医传统护理观念及其理论。辨别施行护理模式其源于哈萨克医学“阿勒特突固尔学”,即运用哈萨克医辨别原则,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哈萨克医把人类复杂的心身状态,归纳为10种物质状态,它要求医护人员运用六元、气候、环境、心理、饮食、劳逸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并护理病人,主张以人体的10种物质生理平衡状态来辨别疾患施行护理。因此辨别施护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别是决定传统护理合理性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哈萨克医传统护理将病人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视作统一的整体,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不仅仅进行疾病护理和躯体护理,而且注重心理情志方面的护理,消除自然、社会的不利因素,以提供优质服务。哈萨克医认为维持正常机体内10种物质的生理平衡状态的基本根源是阿勒特突固尔(六元)的关键所在,如果十种物质的生理平衡状态失调,导致机体的吾孜叶克-科孜叶克(阳阴)平衡状态失调,也是疾病自滋生与发展过程。哈萨克医辨别护理应以“十种物质”、“吾孜叶克—科孜叶克”为精髓。在护理中注意观察“十种物质”、“吾孜叶克-科孜叶克”(阳阴)的动态变化而进行辨别施护。辨别施护是哈萨克医护理的精髓,也是哈萨克医护理的基本功。只有掌握扎实的辨别护理理论知识,才能根据不同的征候施以相应护理。
除了辨别施行护理外,哈萨克医传统护理特色还主要体现在防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热阿依勒克护理、服药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2.1 防病护理:哈萨克医理论强调“春季净污血,夏季防脱水,秋季驱余胆,冬季泄沉渣”的预治疾病的原则,并逐步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病治病措施,如:隔离传染病患者,焚烧或掩埋患者衣物、用具,并从传染源地搬迁,3年内禁住;板蓝根、一枝蒿煎汁防感冒;藜芦煎汁洗衣灭虱;饮用水放银饰以防消化道疾病;缝制生糜子袋放在各类瘫痪、久卧床不起的患者臀下,预防褥疮等等。哈萨克民族自古以来一直保持着用侧柏、木香、麻黄熏房,清洁空气,或煎汁洒房或浴洗消毒灭菌;用野蒜捣汁饮预防各种传染病;用蒜瓣串线挂脖颈、压床头防虫防菌;饭前便后流水洗手,每日冲洗七窍及二阴等良好的防病保健习惯。患者居室前系红布条以示防传染等习惯也一直沿用至。自古以来,哈萨克医治病多以个体行医为主,所以医和护常不分家,没有专职的护士。比如医生到病人家里出诊,除了诊断处方,往往还要兼任行配药熬药、观察、护理等工作。当然,病者的家属,有时遵照医嘱,在就医后也常进行以上的预防性护理。从这一角度看,家属有时更多地担任着护土的角色。
2.2 饮食护理:饮食为产生和滋养体内的“十种物质”之物质基础,对保持体内罕德克阿勒玛斯木与奥加勒得克阿勒玛斯木(指体质)平衡状态具有极重要。饮食与药物性能相同,可增强药效,相反则减低药效,合理调摄饮食,对保疾病的治疗以及延年益寿具有极重要的关系。因此,哈萨克医特别重视饮食护理,认为饮食护理是帮助患者用饮食和纠正机体“十种物质生理平衡状态”的失衡趋势的方法。在疾病恢复期中,如果饮食护理得法,还常可代替药物治疗。比如:奶类具有滋补、安神、解毒之功效,酸奶具有稀释血液、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血黏度的功效。发酵奶具有防止衰老、延年益寿、改善贫血等功效,肉类是大补之品。用奶酪、炒面、小米粉、羊油、砂糖等7种食物混合制成的“吉尼特”是营养价值其丰富的食物,具有滋补强身、壮体充饿之效。在饮食护理中哈萨克医学要求护士要“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基本原则,学会如何将不同性味和功效饮食用于调护不同体质患者和不同性质的疾病,如:俄斯哈吾勒(热性)病者以甘、苦、涩味、轻、钝、稀、柔性的具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如山羊肉、牛马奶、鸡蛋、豆类,冰糖、清茶等饮食。禁用舒巴特、酸、碱、辛、热、酒等饮食。总之为了避免难以预测后果的发生,护士应让患者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特征、属性和药物价值,并提醒患者注意对饮食量的摄入,根据病情应适当的增加和减少摄入量。这是哈萨克医传统护理在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饮食护理经验。
2.3 心理护理:哈萨克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知识,哈萨克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兴、欢等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太过或不及均等,则亦引起“十种物质”、“吾孜叶克—科孜叶克”(阴阳)失调,而发生各种疾病。哈萨克医护理非常重视心理护理,并注重不管是正常人还是病人必须避免不良精神活动和强刺激。在临床护理中给予病人舒适的环境外,和病人交谈时用和蔼的语言引导病人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的因素,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抗病治病的信心,提高治疗的效果。哈萨克医传统护理,在临床护理中依据对不同疾病和情志变化的观察,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对心脑疾患者护理上细心倾听、仔细询问,禁止大声说话、喊叫、与别人吵闹等;对绝症患者热情服务,隐私保密,赢得信赖;对自己若多猜疑者,用暗示方式解除思想顾虑;对情绪低沉患者若多关心开导,使他们感到亲切;对精神分裂者同情爱护、多解释,使其对护理人员依赖、信任,以恢复失调的心理、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2.4 热阿依勒克(季节症候)护理:自然界中阿勒特突固尔属性的变化,如12种热阿依(症候)的变化、12个时辰的转化、四季的替换、寒热的交替,对人的身心影响外,对病理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哈萨克医学根据自然界12种气候特点,4种突显性气候的3种承受力,避免和治疗外邪的侵袭,并采取适合各季节饮食调摄和起居调解的方法来进行护理。比如,冬季天气寒冷,引起的体弱的急慢性病人的护理上要求具有散寒补阳、强身补健的食物为主。如牛马肉、熏肉、牛奶、酒等。对黏稠型血质的病人,要求以活血散淤、发汗祛邪,加快血流的饮食为主,如酸奶、哈热哈提酱等。起居要温暖为主。春季里由于冬季积累的“罕屯巴”(储存)多,机体胡瓦体(体力)下降,是哈尔玛吾勒(疼痛性)疾病加重的季节。因此以散风寒的土盐热敷法、哈药浴法、热沙外敷法等护理,配肉汤、热奶等饮食为主,起居方面多活动。秋夏季常见于怕尔拉吾勒(温热性)、萨尔拉吾勒(慢性消耗性)、俄斯哈吾勒(热性)等疾病,在护理期间以甘味,轻、凉、低油性饮食为主,禁止疲劳、避免晒热、受凉受潮,在空气新鲜的干燥处疗养。
2.5 服药护理:哈萨克医理论认为人类产生疾病的主要病因来源于十二大病因中的热阿依(气候),而热阿依的变化过程中的四大气候的病因、致病条件侵犯机体,表现为以风、寒、温、热各自属性特征为主的自觉症状,形成了哈萨克医治疗学中的12种疾病类型的疾病群、12种胡瓦特(体力)的表现形式、十二大治疗原则和10种特色服药方法等。正确掌握和应用哈萨克医特色用药方法是哈萨克医护理人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哈萨克医服药时间非常讲究,强调按时间服药,对疾病治疗才会更有效果,同时在服药期间重视饮食搭配和很多忌口食物,如俄斯特和得克疾病(高烧、发热)是以发热、热象偏盛、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其治疗期间应用寒性药物采取在食物中加药的服用法。苏吾克得克疾病是自然界阿勒特突固尔的各种寒性病邪导致机体内先天有的恒寒(抵抗力)遭到破坏而使整个机体温热、寒凉,治疗原则为“布特日阿特克”方法。应用热性药物并饭后服药。传统哈萨克医在服药过程中还根据病情有饭交替服药法、无定时反复服药法、与晚间睡前服药法等10种方法,只有灵活掌握运用这10种方法才能够让药效达到最佳疗效,从而达到治病目的。哈萨克医服药法:
2.5.1 空腹服药法:治疗未消化症祛寒及打虫药应在空服时服用,并注意服药后至少半小时以后才可以进食。
2.5.2 饭前服药法:止吐、滋补、壮阳药要在饭前服用。滋补、贵重药物也应餐前服用,这是为了减少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2.5.3 食中放药服用法:食欲不振、呃逆等病症,应取适当的食物与药物相混合服用。其目的在于使药物与食物充分接触,以发挥药效。
2.5.4 两餐中间服药法。
2.5.5 饭后服药法:苏吾克得克疾病时用完早、晚餐后服药。
2.5.6 与饭交替服药法:气味难闻、刺鼻难服之药吃一口饭吃一口药。
2.5.7 无定时反复服药法:治疗服毒、气短、祛痰等,或者服用催吐药物时,无需考虑饭前饭后,重复小剂量服药。
2.5.8 晚间睡前服药法:催眠、镇静等药物,宜在睡前服用。
很多哈萨克医传统护理方法来自于民间,也是哈萨克医特色疗法,它具有经济实用、创伤小、无痛苦、见效快、易接受等特点,受到患者好评。目前,我院哈萨克医传统护理方法包括塔尔米袋预防压疮法、哈药熏洗法、拔罐挑割法、哈药涂擦法、哈药外敷法、婴儿油浴法、哈药浴法、哈药雾化吸入法、土盐热敷法、热沙外敷法等。
3.1 “塔尔米”袋护理:“塔尔多尔巴”是预防褥疮的护理技术,又称为“塔尔米”袋护理。在哈萨克传统医学和哈萨克民间广泛应用。我院多年来根据传统方法改进而研制成塔尔多尔巴用于临床,预防褥疮的发生。其方法是,选择质地优良的塔尔米,装入在特制的纯棉布袋内,根据病位缝制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布袋。在使用过程中,按时定期对布袋置换、消毒。对每一位新入院病人,均采用新塔尔多尔巴。各种骨折病人、截瘫、偏瘫及其他长期卧床患者易产生压疮。塔尔多尔巴有良好的通透性能,放在易发生褥疮的部位或身体的突出部位,形成镶嵌状态,患者移动身体时,塔尔米可起到局部按摩、支撑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受压部位的皮肤保持干燥。塔尔多尔巴取材容易,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效果肯定,易于推广在临床护理中。1995年至2012年观察1000例骨折病人,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褥疮率发生为零。2008年9月“塔尔多尔巴”护理技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
3.2 “马依斯拉吾”护理(新生儿护理):“马依斯拉吾”护理技术是指对新生儿的一种专有护理技术,采用盐水沐浴及精炼绵羊油抚触新生儿,源于哈萨克族人对健康新生儿护理的一项古老特色护理技法。我院自2008年至2012年4月对780个新生儿,将“马依斯拉吾护理”应用于临床护理新生儿中取得显著效果。护理方法:新生儿出生第一天起开始用3000mL温水中加入2g盐后进行新生儿沐浴,沐浴后擦干全身皮肤后用2g精炼绵羊油涂抹全身开始抚触,隔日进行1次。抚触时室温在28~30摄氏度间,睡觉前,两次喂奶之间进行,新生儿发热、新生儿湿疹、新生儿皮肤损伤忌用。作用是新生儿的皮肤上有胎脂,有害微生物及废物混为一团粘在一起,用一般温水和皂类很难达到彻底干净的清洁,而盐水中的氯化钠分子可以软化有很强的去污作用。抚触时抚触者双手要干净,温暖,没有长指甲且心情放松,充满爱意。抚触顺序为:前额→下颌→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特别巩固抚触新生儿的上肢、下肢,以免发生新生儿的各个关节僵硬疼痛。盐的高渗透性使有害微生物的生存根本消失殆尽。此外皮肤还有平衡皮肤电解质,紧缩肌肤,增强肌肤弹性和光泽的作用。《哈萨克医药志》中记载盐水浴不仅可以杀菌去污,安抚干燥皮肤,润肤美容,还有健身、防病祛病、消除疲劳的功效,能预防各种皮肤病及保护皮肤的作用。精练绵羊油味甘,性温无毒,有补虚、润燥、祛风、化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虚劳、肌肤枯樵、久痢及部分皮肤病。如丹毒、疮癣等症。通过盐水沐浴精炼绵羊油抚触能提高胡瓦提(体力),促进身体智力发育,预防新生儿肺炎、上感等症,能预防各类皮肤病使皮肤润滑,为新生儿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护理方法。目前“马依斯拉吾护理”已被认为是对新生儿健康有益最自然的一种保健技术,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有推广应用之广阔前景。《哈萨克医药志》中记载:“盐水浴”及精炼绵羊油抚触新生儿不仅可以杀菌去污,安抚干燥皮肤,润肤美容,还有健身、防病祛病、消除疲劳的功效,能预防各种皮肤病及保护皮肤的作用。马依斯拉吾护理能提高胡瓦提(免疫力),促进身体发育,预防新生儿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各类皮肤病,为新生儿必不可少的有效的传统护理方法。
3.3 “绰尔布恩合孜得热麻”护理(骨关节病护理):“绰尔布恩合孜得热麻疗”护理是指对骨关节炎(绰尔布恩)的护理方法。骨关节病表现骨关节滋养润滑液失调、导致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骨质增生,患者常感到关节活动不灵活、僵硬、晨起疼痛明显,表现为主动或被动活动受限制。哈萨克医辨别疾患,是由于病因滞留关节引起隆起、化脓等病变,治疗原则是对疾病的‘塔日阿特克’(消肿散结、止痛祛湿)。我院近几年来用“合孜德尔麻”护理法800余例疗效显著,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治愈好转率为88%。
3.4 “布拉吾”护理:“布拉吾”护理是将哈药草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汽、药物煎汤洗浴或熏蒸全身或局部,是通过药浴(熏蒸、洗浴)等内病外治治疗多种疾病的独特疗法。“布拉吾”疗法,分为全身和局部。药蒸汽浴治疗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驱邪而不伤正气,是内症外治,由内透表,舒筋通络,发汗而不伤营卫的好方法,其治病机制主要是利用草药作用及物理温热作用,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和全身生理、病理过程,它是一种增强机体抵抗疾病和恢复功能障碍的有力措施。药洗浴是将草药约1200g装入布袋中,用大锅加水至1.5立方,放入水中浸泡3~5小时,蒸汽加热煎煮半小时后取汁注入木制浴池,水温38℃ ~42℃备用,病人在药液中全身浸泡45~60分钟,出浴保暖避寒,7~21天1个疗程。局部药物熏蒸疗法,将药液放在木桶或瓷盒内,对手足部、腰背等部位进行浸浴治疗,每次30分钟,治疗后用36~38℃温水冲洗干净。
药浴中和药浴后的护理:(1)协助患者完成洗浴过程。指导患者双下肢浸入药液中,并嘱患者先用药液擦胸部及心前区,待患者适应药液后,要求患者两肩、双手务必浸入药液中,头部和前胸露出水面,以减轻心肺负担,避免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现象,在此期间随时提示患者入水时动作要轻,防止药液溢溅于眼、鼻、口腔内。(2)合理安排洗浴时间。药浴治疗期间应有规律地作息,初次浸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20~30分钟。可根据患者的耐受力做适当调整。从第二天开始逐渐延长至40~60分钟,每天洗浴不宜超过2次,每次下水浸泡2~3小时即可。(3)保持水温舒适度。洗浴过程中,如果水温下降,要适当加温,取舒适为度,不得随意兑、放水。为补充药力,每隔几天要再加一些新煎的药液以保证疗效。(4)及时、正确处理药浴反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身体状况,包括面色、表情、意识、血液循环、皮肤色泽、全身温度等,并作好详细记录。特别是对儿童、年老及半身不遂的患者,要注意防止摔倒、虚脱等情况的发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测量病人呼吸、血压、脉搏,尽快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理。(5)其他注意事项:洗浴中切忌使用肥皂、洗发膏等化学洗涤剂或化妆品,防止与药液发生化学反应;洗浴时以前额微汗或小汗为止,不可大汗淋漓。(6)发汗:出浴后指导或协助患者用毛巾将身体擦干,然后穿上浴衣,平卧于较温暖的房间,用被子盖严患者手足,用毛巾包裹头部,暴露眼口以避风取汗,发汗时间为8~15分钟。(7)叮嘱患者做好自我护理:多吃新鲜蔬菜及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且易消化的食品。多饮用营养丰富的汤类(鸡、鱼、骨等汤),奶类及各种果汁,少食油腻肥甘、辛辣、生冷、酒类等刺激性食物。特别是皮肤病患者,要绝对禁忌辛辣、酒类以及鱼、虾、蟹等荤腥发性食物。出院后短时间内避免洗头、洗澡,注意全身保暖,防止吹风着凉。特别是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患者,要避免潮湿、受凉、劳累;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肢体功能。
哈萨克医传统护理学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有其重要独特的特点和护理原则,这些都是建立在哈萨克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哈萨克医护理学在临床上有着自己的与其他民族医学所不同特点。哈萨克医院护理工作要求突出哈萨克医护理特色为主,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哈萨克医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巧,还要不断学习充实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特别要学好护理心理学。哈萨克医传统护理特色不论在思维形式上,还是在具体方法上都值得广泛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