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研究

2013-09-11 08:57:22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德国岗位

姚 琪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课程标准是对某一学科的某门课程所期望达到的学习效果所做的描述,它是教学指导性文件,涵盖课程定位、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教学条件等教学各方面的内容。国际上对课程标准通俗的解释是指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的界定和表述[1]。笔者基于中国教育部举办的“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师资进修项目”研究了德国职业学校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标准开发,以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1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构成分析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分析。该模式明确了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教育义务,企业必须参与职业学校的技能培养,并且企业是学生技能训练的主体,对学生技能的考核主要由企业负责。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特点,学校专业基本是参考企业职业岗位而设,学生采取预就业方式接受教育,即学生入学时已初步明确了今后的就业岗位,因此德国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方向具有很大的一致性[2],这也是企业重视学校课程标准开发的关键因素。

2)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构成分析。学校课程标准开发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企业为施教主体,校企联动,对学生开展基础技能理论知识教育和工作应用技能教育两方面的能力培训。德国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学校的基础能力素质教育体系和企业的应用技能培训体系。企业技能培训在课程标准开发时通常设计占有四分之三的课时量[3]。课程标准的开发由企业、学校、行业协会、政府共同完成。德国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素养特征和标准的工作应用技能特征。课程标准构成如图1 所示。

图1 课程标准的构成

从课程标准构成看出学校主要围绕技能应用的理论知识、基础应用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开展教育。通过三方面的能力教育使学生获得基本职业技能素养,形成进入企业生产环节的基本素养(职业素养)。企业则主要通过安排学生进入不同岗位进行生产训练,使学生对生产环节所涉及的媒介工具(产品生产使用的工具、设备、流水线等)、工艺技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产品标准等)和组织方法(各单项技能的组合应用方法)有清晰的认知,并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一线产品生产所需的应用技能。由于企业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不能保证学生学到系统全面的操作技能,因此企业通常会建立专门的学徒实训工场作为岗位培训的补充,确保培训质量。

2 课程标准开发过程分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工。因此,德国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开发是基于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四个机构共同分析学生教育特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企业工作实际情况,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开发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在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调查分析企业岗位技能的实际应用情况,借助工作实际情况调查分析职业领域的技能特征。

作为具体课程标准开发的牵头部门,学校将开发过程分为四个关键部分,分别是提出问题、开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开发课程标准,如图2 所示。

1)提出问题。学校首先结合企业岗位所需的人才知识体系结构,分析课程教学中可能涉及的技能、理论、素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可能产生的一系列技能培训问题。然后对问题尽心细化处理,形成若干独立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就是今后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后对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问题列表。然后根据问题,学校提出模糊的调研目标对象(如与就业岗位对口的企业、企业规模、工作岗位等),并形成调研对象列表。调研目标对象涉及课程知识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是技能培训方面。最后根据调研列表,学校组织企业、行业协会进行协商,做出二次调研对象筛选、细化分析,共同制订明确的调研方案(如调研对象、调研时间、调研形式、调研内容等)。

图2 课程标准开发过程

2)开展调查。德国学生的预就业身份使得企业对学校开展的关于课程标准方面的问题调查非常欢迎,尤其是对职业岗位技术培训问题的答复非常清晰,学校可以掌握详细的第一手教学资料。学校开展调查的方式主要是进入预先设定的目标企业,并根据双方约定的调查内容开展调研。常见的调查形式有:①整体情况调查,即通过对企业领导层访谈,询问企业概况、组织结构、岗位设置、员工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标准等内容;②一线岗位调查,即通过实地查看、员工访谈、技术咨询、经验交流等方式对调研的重点目标工作岗位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③资料收集,即通过对企业工作环境的参观、直接索取、信息检索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

3)分析调查资料。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是开发课程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知识、能力目标体系结构的设计主要来源于对现实资料的分析整理。通过对企业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学校分析出该课程教学的职业领域能力结构,并根据学校和企业的教育侧重点设计出详细的能力结构对照表;然后学校依据对照表归纳职业岗位训练所需的理论知识、技能素养、媒介工具、工艺技术标准以及技能综合应用方法等培训要点;最后形成关于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初步描述。

4)开发课程标准。根据德国职业学校基于项目教学的特点,学校集合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共同商定课程标准开发细节。学校根据调查资料分析结果提出初步的课程标准设计方案。四个机构对其可行性、科学性、技术特征、工艺标准、培训组织方式等内容进行论证,最终形成具有该职业领域能力特点的课程标准。

3 启示

我国在课程标准设计中对学生知识理论素养方面的能力培养虽比德国充分,但对于技能训练方面的设计严重不足。课程标准开发缺乏对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的分析、缺乏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项目对接、缺乏企业参与。通过对德国职业学校课程标准开发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开发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课程标准开发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增加企业的职业化技能训练过程,并从学生角度来分析技能掌握的方式和难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目标的课程标准开发,缩小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减少学校培养方向与社会热点需求之间的偏差,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技能人才。

[1]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23.

[2]王亚盛.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构建的几个特征分析与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7.

[3]刘邦祥.影响职业学校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因素及其对策——以中德合作(江西)职业教育项目学校的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54.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德国岗位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军事文摘(2023年3期)2023-02-21 13:09:26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0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德国弃煤的烦恼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1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