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

2013-09-10 00:07□徐
职教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毕业生院校

□徐 涵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在政府文件中首次明确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

一、确立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之一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主要是为经济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其课程设置也主要是以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为依据,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继续求学遇到很大的困难。

目前人们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多样化的,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能顺利走上职场;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能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更好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应确立发展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策略。而且我国也有这样的现实基础,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由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所构成,从历史渊源看,普通中专是以培养技术员为目标,比较重视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技工学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比较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实践教学;职业高中处于二者之间。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三校归一”典型试验的基础上,我国确立了淡化三类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差异的策略,用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所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现在看来,这种发展策略是不能满足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的。

从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各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式也都是多样化的。以发展职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德国为例,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由“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全日制的职业学校所构成,全日制职业学校又分为职业文理中学、专业高中和职业专科学校,“双元制”是其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德国不同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不同的任务。“双元制”主要是为企业界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90%以上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直接就业,而且在制度设计上通过师傅学校、技术员学校为技术工人的成长提供另一条通道。同时也并不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就没有继续接受学历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仍然可以通过选择进入专业高中学习,继而获得上应用科技大学的资格。职业文理中学是同时实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后具有上普通高校的资格,但要求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为应用科技大学输送合格新生,课程结构由普通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所构成。职业专科学校主要是为那些只能通过学校教育才能达到职业培训毕业的职业工种提供培训,如社会教育、儿童教育等,同时也为那些没有获得“双元制”培训岗位的学生提供国家承认的某一职业工种的培训。可见,德国的“双元制”和职业专科学校主要是为经济界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职业文理中学和专业高中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采取多样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主要为上一级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实施职业本科教育的院校)输送合格新生;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主要为经济界输送合格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设立第四级教育——教育转换中心,以满足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同需求。

二、积极探索职业本科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本科教育试点

目前我国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成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对人才培养类型、层次、规模、结构与模式等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急需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与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即职业本科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是指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实施教学,旨在培养在某一职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以从事复杂的技术及管理岗位工作。

建议在我国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

一是支持新建本科院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办学条件优势,广泛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这是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展建设起来的,这类院校大部分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具有举办职业教育的经验。但目前由于我国缺乏对这类院校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引导,致使这类院校升格后,自身定位模糊,许多院校盲目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失去了自身已有的办学优势。从世界范畴看,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国家应该明确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原则,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的发展,使得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办出自身的特色。如果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制度环境,新建本科院校就能在保持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提高办学的层次。

二是引导专业科类与区域支柱产业对接的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发挥地方高等院校在学科、科研、师资与设备上的优势,借鉴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元素引入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级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谓的职业教育元素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主要构成要素。具体包括:一是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强调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三是强调产学结合,重视工作本位的学习。将职业教育元素引入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使其能够承担起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部分责任。

三是选择部分办学实力雄厚、职教理念先进、行业特色突出、校企合作深入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支柱产业对接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试点。

四是支持普通本科院校与具备条件的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合作开展职业本科教育。

通过职业本科教育的试点工作,探索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规律,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人才支持。

三、改革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办法,扩大普通高等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8-21周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未来十年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以辽宁省为例,18-21周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从2010年的2501309人下降到2020年的1371483人,十年间减少1129826人,减幅达45.2%,仅是目前辽宁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的54.8%。根据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适龄人口的下降必然引发高等教育生源不足。

扩大高等教育生源的来源,采取多渠道入学方式成为各国采取的普遍措施。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但随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将难以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需要,这就需要对我国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扩大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渠道,在现有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生源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招生计划,特别是技术、技能型特征明显的高等职业教育及本科职业教育更要加大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招生比例。这一方面拓宽了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渠道,解决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符合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为步入职业教育道路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四、确立第四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向沟通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问题。设立第四级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普职双向沟通和中高职衔接不畅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发表的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把高中阶段教育分为学术性(3A—普通高中)、技术性 (3B—一种培养技术员的中职学制)、技能性(3C—一种培养技术工人的中职学制)三类;高等教育分为学术性(5A—普通高等教育)、技术性(5B—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类。依据各类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标准,它提出3A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5A;3B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5B;由于3A、3C与5B,3B、3C与5A的课程不衔接,所以都不能直接进入,需要经过一个“高中后非第三级教育”(介于3和5之间,称为第4层级教育)的学习,分别达到5B或5A的入学标准,方能进入学习5B或5A的课程。按照我们前面对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三种类型的学校的不同定位,普通中专相当于国际分类标准中的3B,可以直接进入5B学习、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相当于3C,普通高中相当于3A,如果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想要进入5B学习,需要进入第四级教育——教育转换中心进行一段时间的过渡学习,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的学习,使之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主要学习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使之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通过教育转换中心的学习,使得这两类学生都能达到5B的入学标准,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现行教育体系中缺少第4层级教育,应予完善。

第4级教育又称高中后教育。该级教育是为完成第3级教育的人在通向第5级教育和进入劳务市场就业的道路上架设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对第3级教育课程内容的巩固、加深和扩展。该级教育可进一步分为:为进入第5级教育做准备(加深巩固高中所学知识)和主要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进入劳务市场就业做准备。完成第4级教育后,不授予学历文凭,可由主办机构提供学习证明或颁发有关方面认可的就业资格证书。

确立第4级教育有利于构建相互衔接、立体交叉的教育结构体系。“立交桥”应指多渠道的沟通与衔接,即包括教育体系中不同类型教育的沟通、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使愿意升学的学生有渠道升学,愿意就业的学生可通过多种学习就业。第四级教育发挥着补习与转换教育的作用,是人才成长“立交桥”中的“引桥”。因此,应高度重视高中后教育的发展,确立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第4层级教育机构,可以附设在高等院校(相当于高等预科学校),也可以附设在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或普通高中。采取“宽进”的招生政策,其招生面向需要接受补习教育的各类学生和人员,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为人才成长打通渠道。

五、在基础教育中实施职业渗透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

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位,与实践和职业生活完全脱离,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少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不知道怎样选择专业与职业,在选择专业与职业时基本上由家长或教师代劳,致使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或职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学生对职业教育不了解,不知道选择职业教育后,自己还有哪些选择与发展空间。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渗透教育,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小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态度,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初中和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的概况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同时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农业、工业、商业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针对某一种职业的,而是面向各行各业的。通过开设这些课程让学生建立起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概念,知道农业、工业和商业是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解当代社会面临的农业和工业问题,明白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规划、设计等一般技能,同时为部分不再继续求学的毕业生提供初步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渗透教育主要目是为了学生能对社会的技术和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更好地由普通学校向职业学校和职业世界过渡。

[1]徐涵.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3).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毕业生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