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动因与内涵

2013-08-15 00:51崔发周
职教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院校人才

□崔发周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还不成熟,突出表现在质量不高、结构失调、管理粗放、创新乏力。职业技术教育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是与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密切相关的,“规模扩张后的职业学校为经济增长输送了大规模的低技能的普通劳动者,而主要依靠大规模低技能普通劳动力推动的经济增长又助长了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1]尽快转变发展方式,由单纯地追求规模向注重质量、结构、效益转变,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根本动因

职业技术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又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职教发展方式的弊端

发展中国家通常都会经历一个由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阶段,顺利实现了这个转变,就会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否则,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出现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主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依靠廉价劳动力、过度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质量支撑经济增长,制造业成长迅速但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受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技术、低质量、低价格”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发展模式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

一是目标模式简单。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者智力技能要求不高,普通中学毕业生经过简单职业培训便可适应,就使得正规职业教育内容的选择出现了盲目性,消弱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甚至混同于普通基础教育。确定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政府供给制度安排和生源市场需求,而不是就业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担负了缓解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压力,以及扩大内需等附加性职能,但自身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这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不足的基本原因。

二是投入模式偏颇。根据某高职院校的调查,学生多数来自于弱势群体家庭,“父亲职业属于农民、个体工商户、工人的约占被调查数据的65%;母亲职业属于农民、无业、失业、半失业、个体工商户的约占被调查数据的70.9%。”[2]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这个比例更大。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减免职业院校学生学费,本来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有效方式,但政府并未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即使在发达地区,多数职业院校学费收入也要占到办学经费的一半以上,有的甚至占到80%[3],学费标准明显高于同层次普通教育,加重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是办学模式僵化。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是由普通中学改变而来,多数高职院校则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人员缺乏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多数教师和管理人员创新能力不足。尽管教学改革搞了30年,但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系统设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最为薄弱的方面。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300项获奖成果中,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仅有18项。虽然改革重心依次经历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办学模式改革的转换,但对于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仍在艰难探索之中,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倒挂式”改革效率过低,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离的弊端,经济界和职教界都有一定的认识。经济界更多地强调职业教育的结果应符合社会需要,而职教界则更强调职业教育过程需要企业参与和帮助;但与此同时,在利益机制驱使下,职业院校存在着“叶公好龙”的倾向,企业也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职教发展的要求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是指经济总量增加与经济结构优化的结合。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忽视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管理较为粗放。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都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经济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发展轨道上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第一、二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附加值,扩大第三产业规模;二是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三是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其中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4]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发展方式必然会受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5]

具体而言,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

1.促进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者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和企业产品的创造者,也是比设备更加重要的技术载体。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为2863.3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5.6%。[6]根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7]提高劳动者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职教发展的基本要求。

2.促进劳动关系改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大量的外来投资者主要将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加工环节放在我国国内,大批低技能的一线操作工人被当成听话的机器,很难实现尊严和体面劳动。随着“90后”独生子女逐步进入劳动市场,这种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发生劳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富士康公司计划采用30万机器人改造传统的生产线,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推动力量,智能加工技术将会替代大批的低技能劳动者;二是劳动者只有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学会创造性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和广泛认可。职业教育需要成为和谐劳动关系的促进力量。

3.促进整个教育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职业院校成为创造性技能人才的培养机构,而不是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中介机构。由于职业教育是在基础教育之后进行的,这也就对基础教育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仅是为普通高校输送合格生源,而且还要为职业院校输送具有合格知识水平和较强职业意识的高标准生源;通过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充分沟通,建立起完整的生涯教育体系,既使全体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又要使学生转变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普通高等教育不仅要承担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任,还要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多方面和不断变化的,对职业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就像经济危机过后产业素质会得到快速提升一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职业院校若能较好地适应这种要求,就可以顺利实现转型,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否则,就难以逃脱被社会淘汰的命运。

二、职教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是创新驱动

职教发展方式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教育观念、目标、主体、动力、运行等方面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相关教育要素的组合方式。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现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作如下分析。

(一)在教育观念上,由以就业为导向转为以职业为导向

就业导向注重学生短期的职业发展,而对学生的终生职业发展关注不够,不符合终身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将会大量涌现,这种新型的“中国创造”模式对职工的技术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对职业院校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实现就业所需要的基本生产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技术环境。

(二)在教育目标上,由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我国建国后实行“自力更生”的技术政策,中等专业学校主要培养以技术员为主的技术型人才,并且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改革开放后,随着发达国家和地区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企业核心技术主要被发达国家和地区所掌握,大批的产业工人主要从事简单的流水线操作。在新的发展方式下,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广泛得以应用,一线操作者向着技术型方向发展,职业教育目标的高移是必然选择。通常所说的“高技能人才”,在现代产业体系下实质上就是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一些发达国家,诞生了技术师这种“中间性职业”,而我国企业的这些工作则相应地由技师和工艺工程师承担。现代产业体系下的 “技能”主要指“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熟练操作的代名词。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上,来自英国的汤姆·莱研究员认为,“无论是来自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但凡拥有良好的技能培养环境和机会,便会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8]这对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确定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三)在动力机制上,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传统的职教发展模式是通过要素扩充实现规模扩张,多数职业院校质量较低、结构散乱、效益较差。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趋同化就是这种粗放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后果。无论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还是培养目标的高移,都需要依靠教育创新来实现。我国走的是一条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的职教发展方式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评价以及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要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创新具体表现为:在培养目标上,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相当知识水平和精湛技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教育内容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纳入专业课程标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和技术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管理制度上,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鼓励师生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制度创新的目的是由外延扩张发展转为内涵提升发展,实现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质量提升是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的要求,结构优化是质量提升和效益提高的条件,效益提高是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结果。

(四)在运行机制上,由学校主体转为“双主体”

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无法由职业学校单独培养的。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处于辅助地位,行业企业才是职业教育的运行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对于大型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通过自主创办的职业院校实施;而对于中小微企业,可由政府投资创办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完成职业教育与培训。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由自身独立发展型转为校企互动发展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这应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所谓校企合作培养,就是利用职业院校高端创新人才密集和熟悉教育规律的优势,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利用企业设备先进和技术经验丰富的优势,以“做中学”的方式进行实践训练,丰富学习者的工作经验,提高工作反思能力。

(五)在招生模式上,由单一模式转为多元模式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与普通高中学制并行;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与普通高校同时招生。这种以知识水平作为选拔性考核标准的招生模式,避其“长”而就其“短”,不能体现职业教育自身特色。职业院校应该采用“知识+技能”的入学考核方式,既突出职业教育的学习特点,又引导基础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与终身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为准备就业的青年人培养职业和生活技能,还要为在职职工、转业军人、转业农民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进修机会。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将招收具有职业教育经历的企业在职职工作为招生重点,为技能型劳动者成长为技术师和工程师提供有效途径。

(六)在评价机制上,由内部评价为主转为外部评价为主

传统的职业院校封闭办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采用与普通教育完全相同的内部评价模式,行业企业对教育教学过程没有话语权。尽管在就业市场上企业有选择的权利,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并不明显。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主要依靠人员素质的提升,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干预是必然的。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要建立起企业诉求表达机制和内部整改机制。

总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最重要的要求就是适应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又要求职教发展方式转变;反过来说,职教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

[1]庄西真.职业教育也要转变发展方式[J].职教论坛,2012(01):1.

[2]宋蔚.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家庭背景状况分析——以苏南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3~14.

[3]陈宝华.广东省公办高职院校经费筹措问题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01):104~105.

[4]白津夫.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12086784.html.

[5]鲁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统筹城乡国家战略[J].科学咨询,2011(24):5.

[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http://www.mohrss.gov.cn/.

[7]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 1777.htm.

[8]陈春阳.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职教[J].广东教育(职教),2012(05):4.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院校人才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人才云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