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尧 马立显 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儿科(咸阳 712000)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1年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儿健康和生长发育,是困扰家长、患儿和医护人员的重要临床问题,其病因多样,发病机理复杂,2008年2月~2011年10月笔者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理论,运用穴位贴敷中药联合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41例患儿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病例,均除外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及呼吸道先天发育异常。治疗前详细告知家长病情及治疗方法,家长自愿参与。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68例为穴位贴敷中药及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治疗组,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0~2岁42例,3~5岁18例,6~14岁8例;平均病程(1.22±0.36)年;按反复呼吸道感染分级Ⅰ级18例(26.4%),Ⅱ级25例(36.8%),Ⅲ级25例(36.8%)。B组35例为单纯穴位贴敷中药组,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0~2岁21例,3~5岁9例,6~14岁5例;平均病程(1.25±0.34)年;按反复呼吸道感染分级Ⅰ级9例(25.7%),Ⅱ级13例(37.1%),Ⅲ级13例(37.1%)。C组38例为单纯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组,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0~2岁23例,3~5岁10例,6~14岁5例;平均病程(1.23±0.38)年;按反复呼吸道感染分级Ⅰ级10例(26.3%),Ⅱ级14例(36.8%),Ⅲ级14例(36.8%)。经统计学处理,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分级(标准见表1)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情分级标准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在2007年12月修订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①年龄:0~2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7次,下呼吸道感染3次;②3~5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6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③6~14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5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并严格界定备注条件。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及《实用中医儿科学》[3]主证:反复感冒,感冒次数参考西医诊断标准。此证:面色少华、腹胀、厌食、乏力、自汗、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数无力,指纹淡。具备主证及此证中的2项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①选穴取大椎、肺俞、肾俞、脾俞、膈俞,敷贴药物:白芥子、五倍子各3份,细辛、肉桂各2份,冰片0.05份,共研成细末,榨取鲜姜汁调成膏状,做成直径0.5cm的药饼,选穴部位皮肤常规消毒,用胶布将药饼固定于所选穴位上,每次贴4~6h,每周1次,连用4周。②选取双侧足三里常规皮肤消毒,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每次各0.3mL,每周1次,连用4周。观察组A运用治疗方法①联合方法②同时进行;对照组B单纯运用治疗方法①;对照组C单纯运用治疗方法②。以上治疗均于呼吸道感染非急性期、选取冬夏两季进行。
疗效标准 依据2002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4]。显效:疗程结束1年内,发作次数较治疗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减少2/3以上,发病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疗程结束1年内,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1/2以上,发病时间明显缩短;无效:治疗后发作次数减少不足1/2,发病时间无明显缩短。
统计学方法 观察数据经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见表2。
表2 A、B、C三组治疗后1年内临床疗效比较(n,%)
讨 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营养不良、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由于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影响到患儿的T细胞功能,CD3、CD4等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免疫球蛋白降低,进一步加重感染机会,西医采用免疫调节剂多有良好疗效[5]。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正气不足,肌肤薄弱,藩篱疏松,卫外不固,尤以肺、脾、肾三脏功能低下为主,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平素多见面色无华,山根色青,毛发不荣,肌肉松弛,消瘦或虚胖,动则易汗,或寐则多汗,畏寒恶热,厌食纳少,故在急性感染期应按不同的症候辨证治疗;迁延期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正复邪自退;恢复期当固本为要,益气固表,运脾和营,补肾壮骨,基于此,根据中医“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的原理,抓住补益时机,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阴病取阳”,故选穴以足太阳经穴中的背俞穴为主,太阳主一身之表,行营之气,可治相应脏腑之疾,五脏六腑俞穴,主要调整各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肺俞乃肺脏精气输注所在,具有疏调肺气,止咳平喘的功能;脾俞外散脾脏湿热之气;肾俞具有益肾助阳,除湿强腰之功效;膈俞总司气机升降,有理肺气,补虚损之功;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交汇之穴,又隶属于督脉,故有振备阳气,补虚益肾之功,足三里又称保健之穴,具有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之功效。
治疗中药选取冰片芳香开窍,凡诸风、诸气所经之经络壅闭均可得以宣通,为引经药;细辛辛温走窜,能豁痰利气散结;白芥子、五倍子利气豁痰,温中散寒,剑肺固表,佐以姜汁宣通肺气。此外黄芪有效成分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健脾利湿、增强免疫力之功效[6],调节机体 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等之间的相对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7]。采用穴位注射更能刺激机体,调节免疫,发挥穴位注射及中药贴敷的双重功效。
经络系统的实质是体表富含植物神经末梢的组织带,穴区则有着更为丰富的神经末梢,经络现象的本质就是植物神经的反射能力,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宏观表现[8],采用中药敷贴于相应穴位之上,形成特定刺激以疏通经络,小儿皮肤腠理疏薄,其俞穴更易于吸收药物而生效。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8-110.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8.
[3]江育仁.实用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58.
[4]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3,21(6):341-343.
[5]贾 敏,秦路平,张 宏,等.金水正气丸辅助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88例[J].陕西中医,2009,30(11):1470-1471.
[6]李 进,鲍依稀,祝 绚,等.云芝黄芪有效组份对荷瘤小兔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8):924-927.
[7]宋 杰,张松成,李红哲.加味玉屏风散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陕西中医,2009,30(11):1476-1477.
[8]毛永军.植物性神经反射接力-经络的实质[J].内蒙古中药,199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