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琳燕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国际化既是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作为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命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趋势影响下的人才需求,更成了许多高职院校主动选择国际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树立社会声誉、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在院校层面如何实施国际化的问题,其中战略的制定与路径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国际化路径选择的思考与探讨,也就成了高职院校在实施国际化策略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从国家高度对高职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确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针。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提出“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关键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并提出了一系列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机制;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更是明确要求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能人才。
荔枝 性温、味甘、酸,具有补脾益肝、生津止渴、解毒止泻等功效。荔枝可改善人的肝肾功能,加速人体内毒素的排出,有促进人体细胞的生成以及保持皮肤细嫩等作用。
国内外学者也就院校层面的国际化路径问题做了一定研究。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代表为加拿大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她针对普通高等院校提出了包括活动、成果、动因、过程、精神文化、海外/跨境等互相不排斥的6种路径选择[1]。奈特的国际化理论大多以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国际化现状为研究背景,且更多地聚焦于“国外国际化”的研究。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高职院校国际化问题的解释力还有待检验。
随着我国大众教育的普及和在WTO组织中作用的发挥,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区域政策对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明确的鼓励和支持,许多高职院校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涉足国际化发展之路,试图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同类院校的改革发展经验,融入院校国际化发展浪潮。与此相适应,我国学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日趋丰富。这些研究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战略研究,如陆颖等提出的5种路径建议(规划、队伍管理、教学体系、教育资源及学生交流)[2],骆文炎结合区域发展提出的6项“浙江发展举措”(树立国际化培养目标、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培养国际化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及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3];另一类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如从政府、高职院校及联动机制三个层面对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路径选择进行的探讨[4];第三类则是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如王玉香提出建立“渐进型梯级式的分层系统”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建议等[5]。
从对已有的国外研究文献的分析梳理来看,成果虽然集中且深刻,但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与我国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却不同。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尽管已做了一些研究探讨,但却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仅从院校国际化的某一个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缺乏对高职院校国际化方向的整合性思考;二是并未涉及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层次问题,即人才培养国际化与院校国际化是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三是多以静态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问题,未能将其纳入动态演进的过程中加以探讨。因此,对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战略实施还缺乏实践的指导价值。
当前CIM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对其各方面的认识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因此为了CIM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切实能够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特此提出以下措施:
以上三种路径的行进过程中,关键要处理好的正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如何立足本土,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区域、院校优势专业课程与特色文化,如何将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国的教育文化特色相连接,正是院校实现国际化从“国外”舶来到“本土”落地的关键。
鉴于此,本文以教育国际化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对国际化方向(国内国际化、国外国际化、综合国际化)和国际化层次(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理解)两个维度构建国际化战略框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路径选择进行初步研究。
从国际化的层次维度,又可将院校国际化分为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理解三个层次。国际化课程,是指将国际同类院校的发达元素引入和融入到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建设中,打造特色课程,院校依然在国内;国际化管理,是指院校在与国际院校或教育机构等围绕课程开展以教育输出为主的交流活动或过程中,通过对资源的有效组织和整合,凸显特色品牌,积极树立院校的国际化形象,院校可在国内,也可建立海外分校;国际化理解,是指院校在内外交互的过程中,以文化等深层次价值观方面的理解为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多维“国际化”。
关于对“国际化”的理解,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是陈学飞从四种角度或方法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即活动方法、能力方法、精神气质方法和过程方法[6]。如1989年欧洲国际教育协会的界定,“国际化是一个总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更少地趋向于本国,更多地趋向于国际发展”;再如援引汪永铨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中的定义,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7]。 虽然角度不同,但从“过程”论对“国际化”内涵的强调都包含了交流与开放之意。而从词源上看,《新韦氏国际英语大辞典》(第三版)(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这样解释“国际化”:“作为动词,是使……在关系、影响或范围方面成为国际性的;作为名词,是指相关的活动或过程。”[8]因此,院校国际化应具有双向度的特征,是一个“引进”和“输出”并行的双向活动或过程。换言之,只重视或倾向于开展单向度的活动或过程都不是彻底或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3.C路径:立足本土挖掘国际化深度,实现内涵国际化。C路径着眼于国际化过程中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国际化理论内涵在现实实践中的深入普及。虽仍在国内,但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为指引,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整体过程中。因此,此路径是在A和B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纵向提升院校的整体国际化水平。
根据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理论,除了政治力量、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交流要求、国际组织的推动等,国际化也是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除了国际留学市场产生的经济效益外,更为关键的是,院校还可通过国际化这一途径缩小自身在办学、教学、师资、科研、服务和管理水平上与国际优秀院校的差距,提升生存发展竞争力。因此,国际化也是院校自身层次逐步提升的一种过程和途径。基于课程对院校发展的主旨性、管理对院校资源整合的作用及国际理解教育在教育国际化中的核心位置,本文在对层次关键元素的选择上,分别选取了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理解作为院校国际化层次发展的坐标。
本文对高职院校国际化路径分析的支点即是国际化方向和国际化层次两个维度,即“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很多院校都在运用,关键在于什么院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以及怎样选择。由此,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战略框架初步构建如下图,据此可为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勾勒出较清晰的战略路径选择。
图1:高职院校国际化战略框架
现阶段,在准备开始和已进行国际化战略的高职院校中,基本上均立足于国内的区域性发展,以满足区域内的外向型企业或跨国公司对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框架图来看,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就是从院校现阶段所处的位置选择不同的路径,进入A至G的不同阶段。贯穿于其中的即为提高院校的核心竞争实力,体现高职特色的即为校企(本国外向型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或外来跨国企业)合作。据此,高职院校国际化战略可以选择9条不同的具体路径,而每条路径下院校的行为选择和目标结果也都不尽相同。但由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实力及特殊国情的综合影响,以“走出去”为策略指引的国外国际化的三种路径(D、E、F)和以国际理解教育为基础的综合国际化阶段的三种路径(G、H、I)暂不具备转换的现实条件,本文也暂不展开详论。
1.A路径:立足本土选取国际化重点,实现局部国际化。此路径特点为院校选择“引进来”的策略,通过积极与国外同类院校的交流,吸引其利用师资、信息或管理经验等资源与院校合作,着眼于课程的“国际标准”建设,力图在相应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等的具体规范要求下,使相关课程与国际接轨。在这种策略下,院校的行为主体仍在国内,但以课程为中心的相关软硬件资源已经融入了国际化的元素。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开办国际设计班、与DHD伦敦设计公司和荷兰流行趋势机构Y-trends合作举办校企合作班、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合作嵌入两年制课程体系等,将对方院校或企业师资引入学校,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等,探索实现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
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因素很复杂,尤其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高职院校,国际化战略的驱动因素更为不同,因而国际化的实施模式也不同,因此,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区域情况,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院校的国际化战略,而不同区域的不同高职院校,其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路径选择也应有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针对重点。
2.B路径:立足本土实施国际化整合,实现连带国际化。选择进入B区域的院校依然采用以国内为基地,通过引进课程、管理经验等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以此为途径或渠道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是在A路径的基础上,横向将国际化成果扩展,由以课程为中心的“教”的国际化连带衍生出以管理为中心的“辅”的国际化,从而延扩至院校整体的国际化。选择这一路径的院校不仅仅只追求课程与国际的接轨,而是力图通过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树立院校整体的国际化形象。尽管此时院校仍立足于国内,但从课程、专业到管理等各个方面无不与国际接轨。从国内高职院校的实际探索来看,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在这方面的学习典范。
人们宣誓的日子到了!没有寻到公鸡,决定拿老山羊来代替。小伙子们把山羊抬着,在杆上四脚倒挂下去,山羊不住哀叫。二里半可笑的悲哀的形色跟着山羊走来。他的跛脚仿佛是一步一步把地面踏陷。波浪状的行走,愈走愈快!他的老婆疯狂地想把他拖回去,然而不能做到,二里半惶惶地走了一路。山羊被抬过一个山腰的小曲道。山羊被升上院心铺好红布的方桌。
据此,高职教育国际化从方向维度可以分为三种发展模式:国内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又称本土国际化)、国外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broad)和综合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two-way,又称双向国际化)。所谓国内国际化主要是关注国内大学校园内发生的国际化,指跨文化和国际性的教学过程、科学研究、课外活动以及当地文化与不同种族团体的跨文化关系;同时也包括外国留学生和学者在大学校园里的生活与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流动:人员流动、项目传输、办学者流动和国际项目。[9]院校立足于国内,通过吸引和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加快院校发展,即通常意义上指的“引进来”。国外国际化,是基于留学或跨境教育进行的国际化[10],即“走出去”。综合国际化,是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并行,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同时注重与本土化和本地化的融合。目前,欧洲、日本等国开展的教育国际化,就意在进行一种双向的交流和融合过程,而国际化程度发展最高的美国实则推行的也还是国外国际化的单向流动。
(1)聚焦应用能力培养。由于“茶产品分析与检验”的实务性和技术性,教学目的主要使学生能够应用检验分析的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中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此为目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④查询分析程序信息。后台处理系统的每一个处理程序在运行过程中都实现了自动记录日志的功能,记录内容包括各类错误信息,每一关键环节处理结果,程序运行中占用的系统资源情况,日志信息实时写入数据库,值班人员通过天眼应用服务子系统中的后台程序信息查询功能,可以查询分析每一个后台处理程序运行状况,便于分析掌握后台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后台处理系统。
5.以“走出去+引进来”为指向的路径(G、H、I)。教育国际化的真正内涵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要汲取各民族之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根据国际化的双向性特质,院校国际化的最佳路径应是“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度交流合作模式,既要把国外优于自身或有启发借鉴意义的资源引进来,又要把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教育资源输出到国际社会中去,通过合作办学、跨境服务等参与国际教育资源的竞争。实现的基础乃是院校的综合实力、品牌特色和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院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深入人心。因此,此路径序列的全面铺开也还为时尚早。
4.以“走出去”为指向的路径(D、E、F)。 按照从重点的局部到铺开的全面,再到整体的提升次序,选择该系列路径的院校积极推行“走出去”策略,在课程的开发、设计及人才服务等环节主要针对国外学生或企业。尽管人才培养依然保留在国内,但服务对象却主要指向国外,且最高形式表现为直接在国外建立分校,实现跨国办学。但对我国的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自身资源、实力有限,另一方面还要面对陌生而复杂的国外法律法规、文化习俗等,其风险更大。一般而言,在条件尚未成熟前,不建议高职院校全面或大力度采用此战略路径来推行国际化。
若抛开环境对战略选择的影响,仅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9条路径均可以使高职院校步入国际化道路。尽管上述路径的选择和演进内含有一定的时间顺序要求,尽管与国外众多的同类院校相比,我国的高职院校不得不认真审视自身实力与环境对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影响,但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已同样表现出了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和态势。地缘、资金、人员、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方面的差异,已决定了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路径选择顺序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发展。
国际化路径选择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诠释,既会有主动的追求,也会有被动的适应,而各区域各院校的国际化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必然就导致各院校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多样性。尽管上述的国际化战略框架对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行进描述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但在具体选择国际化路径的时候,不同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院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选择适合的国际化路径。
从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路径A应成为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选择方向。当然,路径的选择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应根据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演进,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国际化水平。笔者认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应从资源占有与整合能力、自身实力与潜力以及国际环境与风险评估等多方面加以综合考量,从而选择最适合的国际化路径:第一,在理念更新的前提下遵循从引入元素、输出特色到开展以国际理解为基础的双向交流合作;第二,从以课程为中心的“点”的国际化、以管理为重点的“面”的国际化到实现以国际理解为基础的“立体”国际化的发展次序。
本工程为南昌某别墅,地上3层,其中每层建筑面积为158m2,为防止地下水直接进入机组造成板式换热器反复清洗等问题,拟采用加装中间换热器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设置1台水-水热泵机组,水源侧配置2口抽灌两用井,设计井深30m,每口井内各设1台深井泵,空调侧配置1台循环水泵,3层楼的卧室、书房以及客厅等均采用风机盘管加地板辐射采暖相结合的空调模式,夏季用风机盘管供冷,冬季可用风机盘管或地板辐射采暖。
教育国际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教学和管理等方方面面资源的配置。因此,应从院校整体高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化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各管理机构协调配合,统一部署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制定规划,从而使各项国际化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在与急救中心联系时,要向医生告知孩子误食了什么,误食了多少,多久之前误食的。在送往医院时,要带上剩余物品及其包装,如果确实不知道孩子误食了什么,在家中有呕吐或者催吐的话,应将孩子的呕吐物一起带往医院,以便医生了解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
全球化在改变原有传统分工模式的基础上提高了国别尤其是经济体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程度,并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施展空间,而作为以为区域经济体提供所需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其国际化的施行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必然性,现实意义与作用也将更加直接和明显。按照传统观念,甚至在高职院校自身的认识中,“国际化”、“跨国服务”等都是研究型大学或普通本科院校关注而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事实上,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具备的“职”特色和运转机制等方面的相对灵活性,进入和开展国际化反而具有更为突出的竞争优势。
[1][9][10](加拿大)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刘东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26,27-28.
[2]陆颖,寿海.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分析——以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为例 [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57-59.
[3]骆文炎.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08):81-83.
[4]黄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王玉香.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模式[J].当代教育科学,2009(07):47-51.
[6]陈学飞.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问题[A].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9.
[7]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57-61.
[8]Internationalize:to make international in relations,effects,or scope;Internationalization:an act or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