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高职实习生的职业化管理

2013-08-15 00:51黄乐辉张香晴
职教论坛 2013年22期
关键词:顶岗实习生校企

□黄乐辉 张香晴

人力资源开发(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简写HRD)旨在提升组织的人力资源质量,作为一种管理战略和活动,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开发以组织现有的人力资源为基础,通过对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调整,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为组织创造更大价值。

在我国,企业内部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但企业接收的高职实习生并没有纳入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范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有的涉及高职实习生的研究与实践,也基本上立足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高职实习生本身,未能从企业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而每年大量的高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进入企业后,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惑,给学校、企业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管理的缺失,资源的浪费,效率的低下,与日益强调人作为企业关键资源和资本的今天显得格格不入,也使得实习本身大打折扣,流于形式,给学生职业化转型造成障碍甚至阴影,给管理带来更多的变数和风险。因此,将高职实习生纳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关乎高职院校教学及实习质量,也关乎企业管理及经营效益,从可持续性看,关乎企业人才的发掘和储备、生产与经营的延续、管理的规范与效益的提升等等。

一、顶岗实习及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下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与勤工俭学、毕业实习相区别,顶岗实习独立从事企业岗位工作,履行岗位职责,与正式员工一样受到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的约束。因此,顶岗实习是高职生以“员工”身份进行的真刀真枪的演练,它是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一种过渡。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是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教学过程,从企业培训的角度,是岗前培训到岗位适应的转化过程,是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型。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顶岗实习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外置的发展方向。国家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也逐步丰富和完善。国务院、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等文件,均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要求职业院校重视在校生顶岗实习。2006年,教育部提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1]2009年又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2]。2010年7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当前的顶岗实习,仍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制度和管理还很不成熟。高职实习生以准员工的身份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性工作,独立地承担工作岗位责任和义务,并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也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顶岗实习操作实践问题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在顶岗实习中积累了一些经验,顶岗实习工作也能顺利地开展,但仍存在顶岗实习多半由学校一手包办,未制定详细实习计划,对学生的待遇和工作岗位关心较少,对实习生“一推了之”,普遍存在着“招聘”与“指派”导向错位,实习生甚至沦为廉价劳动力,受训学员认同度低;缺乏系统规划,人员管理缺失,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健康问题、矛盾纠纷等估计不足,简单地让企业代管;对企业提出的顶岗专业,用工要求,学校院系未做全局考虑就随意安排,忽视学生、企业的意见及建议,导致学生、学校、企业出现隔阂,对给企业持续稳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与企业的合作。

(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问题

顶岗实习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怎么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怎么解决与同学、同事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好与领导之间的冲突等等,出现此类情况时,迫切需要指导教师的帮助与关心,但在实际顶岗实习时,高职院校比较普遍缺乏专职的指导教师,甚至安排的指导教师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与技能,实习单位也不够重视,往往流于形式,不愿提供资历较深、综合素养较高的师傅给予指导,缺乏对实习学生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有效指导,疏于管理,学生成了“放羊”,因此,顶岗实习学生只能靠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慢慢体验和摸索,导致顶岗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规律不同步的问题

顶岗实习安排时间选择不合时宜,经常出现学校的教学、实训安排与企业生产计划冲突;由于实习岗位不能自主选择,很多岗位与专业关联度低,与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严重脱节,有的劳动强度过高,学生难以工、学兼顾,难以提高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也影响教学计划及目标的实现;实习地点分散,信息沟通不畅,不能及时掌握实习生动态和实习效果,由于企业没有明确的教学责任,导致检查督促难以落实;现有的实习考核形式偏重于职业技能的实践与训练,缺乏过程监控,缺乏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考核。

(四)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问题

由于学生顶岗实习时角色转变有个过程,专业知识相对不足,沟通能力较弱,对企业岗位期望值较高等因素,在顶岗实习时会存在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下降,机器设备由于误操作损坏比例增加,甚至出现顶岗学生伤亡严重事故,大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所以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有些学生在实习中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或对物质利益看得比较重,出现消极怠工,对企业不满的情况,甚至出现群体离开的现象,导致岗位工作出现空缺,短时期内企业无法及时安排人员顶岗,对企业产生影响生产的被动局面和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对学校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对高职实习生职业化管理的启示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组织提供给员工的一个教育或学习的计划来帮助员工提高技能,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个过程使个人和组织都得到提升[3]。因此,人力资源开发着眼于对人尤其是职业人进行科学的分析认识,着眼于对职业环境和职业人的工作过程的深入研究,着眼于提供针对性的开发对策并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推动实施,这为高职实习生职业化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校企合作,实现双元主体人才培养资源互补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是提高员工的才能,增强工作活力和主动创新性,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获取企业效益和价值的提升。高职实习生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系统教学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合格的人力资源。如果企业的眼光不只是关注在岗职工还注意到它的准员工的话,那么顶岗实习就为这部分人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如果学校的眼光不只看到实习生的学生身份,也关注到作为职业人的身份转换的话,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就成为学校顶岗实习的重要部分。它不再只是关注于校企之间的静态的供求关系,而且变成了动态的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可持续战略合作伙伴。教学成了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构建起了“高职院校+企业”的双元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4]:以学院为主体,主导学习职业素质及基础应用能力模块、岗位技能及应用知识模块,侧重于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综合与技能培训上;以企业为主体,主导训练准就业实习职业素质培养模块,侧重在生产应用与技术实施上。在具体操作上,高职院校不仅对高职实习生负有理论及基础教学义务,而且进一步延伸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也可以对脱产脱岗人员的承担开发培训;企业不仅负有实践性教学上的义务,也可以进一步为实验实训师资培养提供平台,将高职实习生顶岗实习纳入企业在岗在职人员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上来。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可以获得充沛活力,焕发蓬勃生机。

(二)良性发展,依靠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作为

从当前顶岗实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看,高职实习生在职业化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漏洞和欠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否深入开展、学校与实习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学生实习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以及权益能否有效保障,取决于各方利益平衡点的把握,取决于合作中各种保障机制的建立,取决于良好的沟通、协调及有效运作体系,取决于各种监督约束及考核机制的健全与落实。国家制度层面明确各类主体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与义务,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职业教育中的权限与职责,研究顶岗实习中劳动关系的确立、工伤保险赔偿、劳资纠纷处理、安全事故责任认定等,研究落实有关顶岗实习企业的财税优惠和经费补贴政策。学校、企业在师资、设备、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积极探讨和建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制度上不断完善、规范,在资金上争取支持和保障,用行动上积极促进、落实,在方式上主动创新与变革,工学紧密结合,最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高职实习生职业化管理应吸收和借鉴的思想

1.学习和借鉴新学徒制、导师制的培训思想,创新顶岗实习模式。工作指导/实习法通过对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招聘和甄选合适的员工,通过在职锻炼和学习使其能够迅速获得知识的更新,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并适应新的岗位。新学徒制是企业、高职院校和实习生三方通过协议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的一种体系,有效整合了招聘和培训两个环节,形成基于新学徒制的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实习生“三赢”的基本框架。企业通过岗位需求分析,制定计划,传递到高职院校,学校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及教学计划,反馈给企业,并完成对实习生岗前的理论与技能知识教学,实习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挑选到相应企业接受技能培训实践,直到毕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企业通过考核方式吸收合格实习生为正式员工,完成招聘和岗前培训全过程。采用导师制,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指导,针对实习生的个性差异与专业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实习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的责任,对实习生的教育、指导、引导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和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贯性理念,对提升学生的职业化水平产生非常重要作用和影响。

2.吸收工作轮换法的思想,实现顶岗实习中动态轮岗。按照事前有规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总结反馈的原则,随着实习单位和实习项目的不同,顶岗实习中可能出现自然换岗、项目内对调换岗、项目间换岗和被迫换岗四种轮岗机会[5],这时候,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和实习生之间应积极沟通,在不偏离教学目标、计划的前提下,积极与企业协调,就可以平稳实现动态轮岗,从而更有利于教学实践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实习生综合技能的锻炼。

3.吸收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工中学、学中工”的思想,实践与理论结合。避免实习生沦为廉价劳动力,因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原因,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学习,毕竟实习本身仍是教学的一部分,主要任务仍然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工学交替培养,顶岗实习期间一方面企业派有经验的师傅指导实习,另一方面学校应安排教师进行教学辅导、督促,在实习中不间断专业知识学习,增强动手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通过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技能,缩短就业适应期,提升就业竞争力。

校企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企业”二元主体的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明晰双主体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建立一个能实施、好实施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摆在学校和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在许多问题研究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职业环境亟待改善,各项权益保障机制需要健全,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需要提高。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跨国公司对人才的争夺早已经深入渗透到学校等培养基地。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分析,顶岗实习为校企合作寻找到了切入点与支撑,换个角度讲它也是一种利益的争夺、资源的争夺,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作为,建构起长远的、规范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将推动高职实习生职业化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文.

[2]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Z].教高〔2009〕3号文.

[3](美)沃纳,(美)德西蒙,徐芳译.人力资源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杨成美,张国保.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创新——“学院+企业”双主体的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

[5]蒋凤昌,姜晔,周桂香,袁学锋.动态轮岗在土建类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体系中的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猜你喜欢
顶岗实习生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内容探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五反思
基于微信的移动客户端在顶岗实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