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翌鸣 杨 婷
美德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而道德只是底线。与美德相比,道德作为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属于消极的他律,所以,道德具有功利性,它的出发点是自我利益的坚守,它的基本原则是权利和责任的对等,而道德的直接目的是实现个人利益。美德的基础是道德,所以美德属于积极的自律,是对道德的一种超越。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响应的社会倡议,因而,美德是道义角度上的,它以超越或者放弃自我利益作为起点,以无私利他为基本准则。单单靠职校中的评价和引导,不足以规范职业道德的环境。人类的道德心理特征是包含了情感、动机、态度等许多方面在内的多样的内在世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中做有道德的事时,可能持有不同的情感与动机。美德具有客观性、继承性和典范性等特点。美德伦理学更能表现出道德心理的多样性,它的首要的关怀是道德主体的幸福,并为道德主体提供一种幸福观,帮助道德主体树立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
美德伦理学是有关道德品质以及怎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理论,其关键和根本的部分是怎样使人们拥有美德。美德伦理学要造就的是有道德的人,但又不只是优良的行为,或者只知道遵从规则的机器,而是培养拥有持续行善的有良好道德习惯的人,提高其道德自觉性。它将努力培养善良的人,而不只是善良的行为和规则,即不只是从外部更从道德主体的内心去探索其发展。
美德伦理学又称“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自从1958年安斯库姆发表《现代道德哲学》后,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开始被西方主流哲学所关注,且已经和义务论、功利主义一起渐成为三大规范伦理学理论。安斯库姆提出要拯救现代社会必须折回古希腊,向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传统回归。亚里士多德作为美德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将美德看做是获得幸福的科学,认为美德或出自美德的德行构成幸福或至善。美德伦理学中,美德是最根本的和最核心的概念,在这种美德中心论中,美德、品德和行为者是处于中心和决定地位的,而道德、规范等则是居于次要的、被决定的地位。[1]它强调对于善良品质的培育,成为具有美德的人与做符合道德法规的事相比,更为重要。美德和幸福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研究流派主要有两种:情感主义和幸福主义。幸福主义的观点是:任何品质除非能够提升或者增加美德所有者个体的长久幸福或者总体幸福,它都不能够称之为美德。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幸福”、“品德”、“良心”和“名誉”四个方面。幸福是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向个人内在美德转化的原因、目的和原动力[2]。
科学地比较中西方美德伦理思想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两者所滋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古希腊主要是城邦制,每个人都是城邦的公民,地缘关系是其联系的纽带。当个体做出评估判断时,这样的评估判断包含识别特定的目标或者我们的人性固有的内在目的,比如那些与理性和社会性有关的人性是值得追求的。这些目标的完成,是通过美德角色(比如勇气、节欲、公平、真诚、慷慨等等)和美德智力(比如理论的与实际的才智)的习得与练习获得的。这些都是有利于维护城邦秩序的美德。不管美德可能应用于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必须努力用一个正直与坚定不移的角色去履行有道德的行为。到最后,它们必须找到美德的指向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最重要的关于我们美好生活的观念,做出有道德的行为——比如诚实、慷慨、公正等等。
西方社会文化偏重法律、宗教。应当说“天职”这个概念当然可以有宗教的含义。比如,被上帝感召过更好的生活,拥有纯洁的爱的人生和热爱上帝的人生。实际上,在基督教传统中,“天职”这种理想在西方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根基。但是,我想在更广的意义上运用天职或者职业这个概念,它可以包含宗教和非宗教的内涵。“天职”这个概念,它表达出对我们有规范的要求,它要求或者激励我们过更好的生活。这种标准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去体验,如同之前所说的一样。当我们认为合理性、创造力或者爱是值得去实现时,我们就能体验出这个标准的需求。除了人类自身的潜能之外,我们也可以将其他的事物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或者爱的。
从西方社会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宗教是其现代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缓冲器,且法律制度比较健全,但对于中国这个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文明古国来讲,由于缺少了宗教这一社会调节器,市场经济作用下泥沙俱下,难免会出现丧失职业道德的现象。美德伦理在当今社会中对于提升人性、完善自我有着重要价值。因此,对中国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儒家美德伦理学思想为例,来进行中西方美德伦理学思想对比。我国悠久的儒家道德思想可解读为一种温和的美德伦理学,它既强调行为准则,同时又将个人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3]。
儒家美德伦理思想与西方不同,儒家美德伦理更注重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同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关系相联系,强调群体和人际关系——人伦。儒家思想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其思想具有人文主义情怀。如果说西方美德伦理学具有理性主义特点,那么儒家美德伦理学具有情感主义的特点。儒家的美德伦理学道德要求主要包含有两个部分:个人品质和行为规则。就个人品质而言,最重视的美德是仁和义。“克己复礼为仁”。义主要与礼的履行相关,是和遵循礼而做出行为的动机相关的一种美德,它在礼和仁之间起着起承转合的中介作用。“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这表明,具有美德的个体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具有他内在的一面。而行为规则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礼,是用于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调整社会秩序的规范。它既包含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道德规范和礼节,也有法律的涵义。仁义礼智这四点中,只有“智”这一点是从理性出发,其余均根植于人的情感。当然,孔圣人早就提出了“以德治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可见,通过对民教化礼和德,要求公民自觉修养德性。
孔子曾提出敬业乐业和以义取利等道德意识,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要在取利时顾及道德因素,要求人们正确处理金钱和道德的因素。假设我们将美德看做是出于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做出的恰当行动,那么,礼和美德之间就存在着和谐的关系。作为“亚圣”的孟子提出以“四端”之情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说。他主张任何体现美德的行为规范和美德规范本身都来源于人类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孟子提出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与西方的美德伦理学相对比,孟子的主张是一种以评价道德主体的美德概念为特征的美德伦理学,而西方则是与法律法规相似的行为规范。 它强调为了一个人生活的美好,美德必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是要为了集体的普遍利益,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而且成员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其中,美德是个人利益的组成要素。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美德建设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例如职教美育建设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美育途径比较单一,未多样化,学生主体未意识到美德的重要性,评价机制不合理等。
职业道德即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作为职校的教师,应在平日校内课堂教学内以及到企业等的校外实践中,从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观念、职业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获得职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提升自我的职业美德。职校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更应符合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职业道德要求。有许多例子是值得效仿的,例如可在职校校园中的标志性和主要的建筑物、宣传栏外悬挂当代相关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宣传语或企业的管理经验,亦可将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布置成一个教学工厂的模样,张贴安全生产标语等,使学生熟悉企业实际生产操作流程和操作规则。这与一般院校的道德教育是有区别的。且职校的美德教育应突出独特的内涵,重“行”而不只是重“知”,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识以及对相应职业道德的认可度,激发学生提高自我美德修养,实现自我的价值。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具有人文关怀的内在需要,有追求美好品德、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并且在职校中实施人文关怀是由职业教育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亦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目前职校美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职业院校的美德教育途径单一、缺少对于学生人性的关怀,忽略了从知、情、德、意等方面进行有条不紊的推进。像上政治课一样,在课堂中滔滔不绝地对学生讲,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顾埋头做笔记,课后即将所学知识抛在脑后。这种教育方法不能深入学生内心,起不到应有之作用。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诉求,职校要充分利用好企业实习这一重要模式,来对职校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在企业实训中,可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企业家艰辛创业的精神以及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在工作流程中,领悟与学习技术工人精湛的技艺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工作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兢兢业业的态度。这些实地实践经验无疑丰富了职校美德教育的途径,增强了学生的职业归属感,为其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美德起到推动的作用。探究怎样培养学生在符合职业道德的情况下,进一步学会自律,即提升学生自我的职业美德,会是职校德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对职业美德评价的方式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据调查,许多职业院校对职业美德的评价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给分,另一种是以学生专业课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即个体的职业美德水平高低与其考试分数高低成正相关。此种评价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注重了需测试科目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各科教师的综合评价;注重了任课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评价。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根据行业标准和要求来进行考核,颁发各种等级资格证书,然而职业美德水平高低,却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可等量齐观。
因此,探索富有职教特色的、多元模式的、多途径的职业院校美德建设方式,显得尤为突出[5]。
在我国,目前职业道德沦丧之事时有发生,非道德之力松散了社会纽带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市场经济的价值原则向各个行业渗透,导致人们急功近利,社会中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更波及到职校学生,危及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相关行业从业者的摇篮,加强职业美德建设更显得刻不容缓。
我国职教美德建设要始终秉持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理念,正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学生的理念一样,在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实习中都渗透人文教育因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设置哲学基础课,教授学生美德伦理学的相关概念,尤其是幸福主义内涵,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其高尚的情操。使学生不论在知识、技术技能上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更在心理上成为一个真正的个体,一个追求幸福的个体。由于当前从职业院校到社会都过于追求功利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适当淡化现实功利,以美德伦理学的精神教导学生具备良好品德,铸就其健康的人格,树立积极正确的认识态度。善于反思自我,思考社会,避免在职业道德沦丧的今天放任自我,随波逐流。
根据美德伦理学精神,职校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工作视为一种 “天职”,也是应尽义务和责任,这就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这是个整体,在整体中每个人的天职都为群体的利益作出贡献。作为这个团体和成员个人利益的一部分,就是要实现团体的共同利益,让工作与个人生活在品德上密不可分,将工作视为通往“幸福”的职业人生的过程,真正发掘职业教育的“幸福”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职校美德教育的目的。
[1]王海明.美德伦理学是什么[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2).
[2]王海明,孙英.美德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凌皞,劳伦斯.索伦.儒家美德法理学纲领[J].浙江大学学报,2011(01).
[4]黄首晶.“道之以德”: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原则[J].当代教育科学,2004(09).
[5]王婷婷.幸福观视角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