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为平,赵 健,牛茜茜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为胃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疏风化湿的作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能够对颅内动脉血流参数检测的方法,它具有无创性、方便性等特点,可判断脑血管功能状态,并能诊断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笔者应用TCD技术从脑血流动力学来探讨针刺足三里穴是否能治疗脑血管疾病,并观察在针刺该穴前、针刺该穴时及针刺该穴后大脑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分析针刺左侧足三里穴是否具有针刺累积效应及对双侧大脑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华佗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直径为0.30 mm,长40 mm;经颅多普勒超声仪(EME公司CompanionIII),探头频率 7.5 MHz。
实验受试者为青年健康志愿者16名,男女各8名,年龄为 20~25岁,平均(23.00±1.70)岁,均经TCD检测后证实PCA血流量为正常,且既往否认心脑血管疾病及周围神经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于实验前72 h开始并在实验整个过程中志愿者禁烟酒及药物,以免影响实验准确率。并向志愿者解释该研究的研究方法及其安全性,签署同意书后实施实验。实验时间为餐后1~3 h之间,要求志愿者静卧10 min再开始测定。房间湿度为(12.30±4.06)%,室温为(23.00 ±4.78)℃。
1.3.1 针刺 取穴及手法:依据《针灸学》[1]取穴,足三里(ST36):在犊鼻穴(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针刺操作均由一位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担任,以避免因手法不同而产生的实验误差。进针手法为直刺左侧足三里穴,针刺深度为1.0~1.5寸,行针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次数均为6转/s,行针15 s,共计90转。
1.3.2 检测方法及观察指标 TCD操作均由同一位经系统训练的技师负责,以避免因手法不同而产生的实验误差。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嘱志愿者仰卧位,将头转向一侧暴露颞部,探头于颞窗探及MCA,微调探头待获得清晰稳定的MCA图像后,分别记录针刺前10 min、进针时(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15 s后)、行针时(留针15 min后,行平补平泻手法15 s后)、出针时(留针30 min后,行平补平泻手法15 s后)及出针后10 min这5个时间点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抗指数(RI)的数值。
真实记录实验数据,并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统计学方法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
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在不同时间点的Vs、Vd、Vm、PI及RI产生的变化结果见表1。可知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在出针后10 min的Vm和出针后10 min的PI较针刺前数值有显著上升(P<0.05),其余时间点数值上虽有所变化,但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在不同时间点的Vs、Vd、Vm、PI及RI产生的变化结果见表2。可知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在出针后10 min的Vm和出针后10 min的PI较针刺前数值有显著上升(P<0.05),其余时间点数值上虽有所变化,但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在不同时间点左侧P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6)
表1 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在不同时间点左侧P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6)
注:与针刺前比较,*P <0.05。
观察时间 PI RI Vs(cm/s) Vd(cm/s) Vm(m/s)针刺前 0.75 ±0.14 0.51 ±0.06 97.31 ±17.81 47.50 ±9.9766.31 ±12.62进针时 0.77 ±0.12 0.51 ±0.05 89.06 ±14.99 43.19 ±7.87 60.00 ±10.08行针时 0.78 ±0.13 0.52 ±0.05 86.67 ±16.73 41.69 ±9.37 58.56 ±12.85出针时 0.82 ±0.17 0.53 ±0.06 87.88 ±14.10 41.44 ±8.61 58.13 ±10.51出针后 0.65 ±0.13* 0.48 ±0.08 102.00 ±13.76 53.63 ±10.18 76.75 ±13.89*
表2 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在不同时间点右侧P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16)
表2 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在不同时间点右侧P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16)
注:与针刺前比较,*P <0.05。
观察时间 PI RI Vs(cm/s) Vd(cm/s) Vm(m/s)针刺前 0.78 ±0.12 0.52 ±0.04 91.75 ±14.26 44.00 ±7.8761.88 ±11.42进针时 0.78 ±0.11 0.53 ±0.05 89.94 ±12.20 43.19 ±7.08 61.00 ±9.66行针时 0.78 ±0.12 0.53 ±0.05 88.19 ±14.04 42.25 ±8.95 59.94 ±12.09出针时 0.77 ±0.23 0.54 ±0.05 83.69 ±18.35 39.13 ±10.45 55.69 ±13.76出针后 0.61 ±0.10* 0.53 ±0.05 86.06 ±18.71 40.69 ±9.86 74.25 ±13.65*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治疗方法的主要施术部位。《内经》记载“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了腧穴并不是孤立在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密切相联、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现代医学研究通过针刺某些穴位可以建立脑血管的侧支循环,来增加脑血流量,这样就能改善脑缺血时的内循环障碍,从而降低脑血管阻力[2]。目前国内外关于足三里穴的研究报道,也各有侧重,方法不同[3]。针刺该穴,还可治疗由于多发梗塞导致的痴呆[4],进一步说明足三里与脑部具有一定相关性。本实验采用的平补平泻手法,为中等度刺激量。临床上应用适于病情的刺激手法可提高治疗效果并可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正如《灵枢·五乱》中“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Vm表明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即平均整个心动周期内出现的速度信号的结果。表明脑血管充盈度高,血流量增多;反之则减少。PI和RI反映了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弹性,主要用来评价动脉的顺应性与韧性,即反映了脑血管阻力的变化。PI增大表明脑血管阻力增高,反之则减低[5],同时也反映了脑血流灌注状态的变化[6]。
本实验是通过针刺左侧足三里穴的角度来研究针刺效应对双侧大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观察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是否可应用该穴,所以对Vs、Vd、Vm、PI及 RI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出针后10 min双侧PCA的Vm和PI较针刺前10 min均为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上升,其他数据则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改变。从本实验中可看到,针刺该穴对双侧PCA的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弹性和血管顺应性会产生影响。本实验提示针刺足三里穴在出针后10 min有累积的针刺效应,同时提示针刺足三里穴是否有必要延长留针时间,以增强其对脑灌注的血流改善。在临床上,脑血管病是高致残率的疾病之一,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脑梗死患者又多为老年人,当脑组织发生病损后对刺激耐受性差的特点更为明显,针刺足三里穴的后续效应又较为明显[7],故增加手法刺激该穴位是否可增加脑血流改变有待进一步研究。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2
[2]孟竞壁,付卫星,宋利明,等.电针对实验性脑梗塞时脑血流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1986,11(3):203
[3]Gi SC,Jae BH.Effects of Moxibustion to Zusanli(ST36)on Altera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in Rat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04,32(2):303 -312
[4]宣雅波,杨肖敏,刘存志,等.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2):352-355
[5]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
[6]Gos ling RG,K ing DH.A rterial assessment by dopplersh iftultra sound[J].Proc R SocM ed,1974,67:447
[7]郭太品,曾芳,梁繁荣.足三里穴fMRI研究概况与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8):1650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