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 旭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 518036)
糖尿病(DM)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复杂代谢性疾病。其慢性并发症涉及肾脏、眼、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常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下肢坏疽、肾衰竭等。传统血糖测定结果是一个随机变量,只代表患者采血瞬间的血糖水平,不能单独作为评价DM控制状况的指标[1]。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反映患者最近120天血糖平均水平[2],而且可以鉴别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性高血糖[3]。本试验研究耳针治疗仪刺激耳甲区对2型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干预作用,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5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病人,共64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34人;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平均(54.5±11.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6年,平均(4.9 ±0.5)年。
①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4];②未用任何降糖药,或所用降糖药的种类及剂量至少1个月维持不变。
耳迷走神经刺激仪:苏州医疗器械厂提供,注册产品标准号:YZB/苏0197-2004;血糖仪:患者治疗期间用于监测血糖,由台欣生物科技研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型号T512,产品标准号:YZB/国(台)0766-2008《血糖分析仪》。
按未用降糖药和已用降糖药分为两组。
用75%酒精棉球把双侧耳廓消毒脱脂后,将一个圆柱型电极塞于外耳道口,另一个电极夹在耳甲区,双耳操作方法相同。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刺激时间为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检验科专人采血并统一送检。
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用配对t检验分析后,64例糖尿病患者HbA1c治疗前后自身对比结果详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s)
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 P值治疗前 治疗后未用药患者(18人)6.65 ±0.89 6.31 ±0.78 <0.05用药患者(46人)7.38 ±1.27 7.00 ±0.98 <0.05
由表1可见,耳针刺激耳甲区对未用药及用药患者均有明显的减低HbA1c的作用(P<0.05)。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红蛋白与血中己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应的产物,其形成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和作用时间的长短[5]。HbA1c随着体内葡萄糖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持续时间与红细胞寿命(120天)的长短呈正相关,与是否用降糖药、抽血时间、应激反应、是否空腹、是否运动等外界因素无关,可反映患者最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是国际公认的衡量糖尿病控制好坏的金标准[6]。有关研究表明,HbA1c水平降低会大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7]。HbA1c对糖尿病并发症有敏感、特异的监测作用,适合作为监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指标[8]。HbA1c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及球结膜微循环改变呈正相关[9]。HbA1c增高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一样可作为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指标[10]。可见降低HbA1c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无论是未用还是已用降糖药,在用耳针刺激耳甲区后HbA1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这说明耳针刺激耳甲区一方面可以有效预防、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和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其发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所致。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脏腑关系密切,据《内经》、《难经》等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厘正按摩要述》提出耳廓分属五脏的理论。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区。耳针刺激耳甲区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运行气血津液的作用。现代医学和动物实验也表明,在耳甲和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节可能存在一条神经通路。本研究结果表明,耳穴降糖作用与动物实验的结果相吻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刺激耳甲区,使刺激信号经迷走神经传入孤束核,在迷走神经中枢对其信号进行整合后,发出相关神经元支配胰腺组织,调控胰岛组织分泌,完成耳-迷走神经-胰岛素轴这一完整生理反射过程,达到降低血糖,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严重,DM的发病率显著上升[11],每年因DM耗费的医疗费不断上涨。耳针刺激耳甲腔的治疗方法无口服降糖药和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存在的胃肠道不适、肾功能损害及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及肿瘤风险的副作用,操作简便,无痛安全,疗效可靠,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1]龙淑芳,谢妮.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62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生,2006,22(12):28
[2]韩学贞.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121-122
[3]林荣武,王鸿利.临床检验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4
[5]康格非.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2
[6]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Suppl 1):S15 - 35
[7]Moridani MY,Verjee Z,Allen LC.Analytical evelution of hemoglobin A(1c)dual kit assay on Bio-Rad VariantⅡHbAlc:An automated HPLC hemoglobin analyzer for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ic patients[J].Clin Biochem,2003,36(4):317 -320
[8]郑兵.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意义[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10):915
[9]杨宝珠,王家驰.Ⅱ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与视网膜、球结膜微循环改变的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3):14
[10]王笠.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2):119-121
[11]李卫民.中医辨证施治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4):29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