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娥
(吕梁学院 思政部 (系),山西 离石033000)
1982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临县枣树也落实到户。开始红枣只是作为一种自然经济下的农产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搞活了,涌现出很多红枣商贩,红枣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商品被运到全国各地。开始1千克鲜枣的价格是0.4~0.6元,到1992年1千克鲜枣的价格达到了2.4~2.6元。这时农民看着红枣可观的收入,想通过多栽培枣树增加收入,开始利用根孽苗栽枣树,后来根孽苗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于是农民就通过各种渠道,不论什么品种,只要是红枣苗就引进,就栽培,这样掀起了全县栽枣树热潮。从1991年开始,为满足枣农需求,临县政府协同临县林业局和临县蚕果所,从省果树研究所引进骏枣、梨枣、赞皇大枣等二十多个省内、国内优良枣树品种,从此改变了临县红枣品种单一的格局,也增加了红枣栽植面积,提高了产量和产值。红枣面积由1986年的7369公顷增至2003年的53 333公顷;产量由1986年的2393.1万斤增至2003年的3亿斤;年产值由1986年的799.6万元增至2003年的3亿元,红枣业真正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1]到2011年,红枣林已覆盖临县17个乡镇、454个村、37.26万枣农,红枣总产量达4.6亿斤,面积和产量规模均居全国县级之首,年加工转换红枣7000万斤,产值突破6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枣区农民红枣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收入已成为枣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
然而,作为枣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红枣收入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极大,因病虫害给枣农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30%以上。加之临县近年来秋季雨水充足,2001年、2003年、2005年秋雨裂果霉烂减产分别为30%、50%、70%,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亿元、2.8亿元、5.7亿元。2007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临县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绵秋雨,95%以上的枣因雨裂果霉烂,几乎绝收。[3]以下是临县刘家会镇四个村人均红枣收入变迁的调查数据。
临县刘家会镇四个村人均红枣收入调查数据单位 (元)
表中数据具体情况是:1992~2000年可以说是风调雨顺,没有遭遇大的秋季雨水和春季病虫害,红枣收入稳定;2001~2007年因秋季下雨红枣霉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2006年以来红枣价格下降,枣农积极性受挫,对枣树管理粗放,红枣收入也有下降;2010年红枣价格持续上升,收入回升;2011年1千克鲜枣价格刚开始是2.6~2.8元,有的地方曾涨到3.2~3.4元,可是枣农从2010年的红枣价格一直走高的经历,觉得2010年卖枣吃亏了,2011年有一种惜售心理,希望红枣价格上涨卖个好价钱,所以大部分枣农秋季仅出售20%左右,剩下的等待个好价钱,然而事与愿违,到2011年年底上好的干枣1千克才能卖到2元左右;2012年春季病虫害严重,秋季滞销,价格至今还是2元左右,出现了产品难卖的局面,直到2013年春天枣农的红枣还滞留家中。枣农纷纷对红枣产业失去栽植的信心,整个红枣产业发展正面临毁灭性威胁。[4]
1.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市场意识
就2011年和2012年红枣滞销状况,从深层次分析,问题出在枣农缺乏市场意识。多少年来,枣农栽植红枣不按市场需求考虑栽植数量、栽植品质,而是盲目栽培,往往是就地取材、有什么苗栽什么树,既不看品种、也不看苗木质量(基本上用根孽苗植树),结果导致:一是优良品种少;二是苗木质量低、长势差、挂果少、单产低、经济收益低;三是品种单一,品种搭配不合理。如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制干品种与鲜食品种 (冬枣、梨枣、雪枣)搭配不合理。同样产品加工时不从消费需求着手加工,只从自己的加工能力出发决定加工产品。如传统的枣制品多为高糖食品,不符合现代人的膳食要求。低温油炸枣等焦枣类营养破坏严重,不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追求。枣类加工品口味单一,多为甜味,难以适应不同爱好者的消费需求。结果供求脱节,一方面枣农的红枣过剩,另一方面消费者买不到自己需要的红枣品种。
2.观念落后,缺乏品牌意识
由于观念落后,枣农意识不到红枣需求、红枣供应状况的变化。认为临县的特产红枣是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诚然,据中国科学院生化物理研究所化验结果表明,临县木栆环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居所有枣果之首。环磷酸腺苷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及心源性休克。对改善心脏病的心悸、气急、胸闷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对急性白血病结合化疗可提高疗效,亦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此外,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各种肝炎和银屑病也有一定疗效。但是,目前,临县只有对木枣精华的提炼,对木枣药用价值提炼还没有起步。
一直以来,由于枣农缺乏品牌意识,片面追求产量和短期效益,忽视了品牌的创建造成临县枣类品系混杂,产品更新换代较慢,质量低、品质差,临县红枣品牌效应没有显现出来。近些年来,新疆和田大枣发展快、品质优、质量好冲击了临县红枣市场,使原有的市场也被和田大枣占有,结果出现临县红枣挂靠外地红枣品牌闯市场的现状。
3.思想僵化,缺乏现代经营理念
长期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生活只要超过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产生富有的感觉。于是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奋斗目标实现了,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就连自己的红枣也是等枣贩上门收购,红枣的收购价也由枣贩一方决定,而且很少考虑商品增值,很少思考把红枣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新农村建设指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为临县发挥红枣优势创建红枣特色产业指明了方向,也为枣农提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枣农深入学习红枣栽培管理技术及加工技术,创建苗圃园、采穗圃、良种枣树园,开办红枣加工企业等。
1.枣农缺乏枣树科学栽培和管理技术
一直以来,枣农枣树栽培技术落后,枣树集约化、早果丰产、合理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相关技术掌握不足。科学整形修剪、老枣园改造跟不上,缺乏更新复壮、高接换种技术,导致树形紊乱、老枣园产量低、品质差。长期利用根孽苗植树,自然变异多,品质品种退化严重。缺乏建立优良品种的采穗圃技术以供应当地老枣园改造,很少有人掌握高接换枝等技术。枣农只得眼巴巴地看着自家老枣园枣果品质一年不如一年,但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凭着感觉认为是肥料跟不上,所以长期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枣果品质加速退化。
2.科技含量低,加工增值能力弱
长期以来加工档次低,能力弱。大部分加工厂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主的手工作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技术含量低、加工产品档次低而原始,营养缺失严重。缺乏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加工产品单一,高附加值加工产品少,深加工份额少,主要以原枣出售。目前制约加工的科技瓶颈无法解决,比如枣粉冲剂,已有企业生产出相关产品,可以像咖啡一样速溶,但一直没有解决纤维素沉淀这一难题。精深加工实际上是有名无实。至于从枣中提炼保健品、药品,在文章中可见,但市场上还没有反应。可惜红枣独特的药用价值还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挖掘出来。
红枣产品的国际市场一直局限于华人圈,没有在50亿人口的非华人世界打开市场,主要原因是传统产品不符合非华人的消费习惯,而营养丰富、口感好的鲜枣又缺乏保鲜技术,无法长距离运输。加之,枣农沿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来预防病虫害,出口国外又在 “绿色壁垒”面前屡屡受阻,拓展国外市场又雪上加霜。目前,拓展国外市场,扩大消费需求,解决目前滞销问题,红枣的保鲜、贮藏技术成为关键。[5]
1.政府引导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
政府在制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中,没有把枣农的教育纳入其中。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也没有把培养枣农现代经营理念,作为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的出发点,引导整个社会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媒体为培养枣农服务。
提供服务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临县财政没有把红枣基地建设资金纳入预算,缺乏长效投入机制,导致枣区道路不畅,水利、电力等设施薄弱。在红枣产业化发展中公共服务投入很少,主要表现在:(1)缺少市场调查、研究、测算,在产前不能及时地为枣农提供市场信息,致使枣农无法判断培育什么品种、加工什么枣产品,只能凭感觉,盲目生产。(2)产中红枣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县内红枣机构和组织少,没有红枣技术培训组织和基地,也不配送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各职能部门对枣农和加工企业技术培训、市场销售等环节服务力度不够。(3)产后一者没有建立服务体系,不能为枣农提供加工、储藏技术,枣农的大部分枣以原枣出售,少部分按传统加工方式晒干制成干枣、做成酒枣。二者市场监管不力,使得市场运行不畅、市场秩序混乱。对内企业之间缺少联系,没有协调统一管理,各自为阵,盲目竞争,无法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对外没有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政府科技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枣农收入的提高
政府部门没有红枣研发的专项基金,用于红枣裂果、红枣保鲜、红枣病虫害防治、红枣加工、红枣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开发、红枣管理等技术的研究,从而制约了市场的开发,制约了红枣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枣农收入的增加。
从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临县红枣减产甚至绝收,主要原因是红枣秋季遇雨裂果霉烂。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突破红枣遇雨裂果技术这一难题,红枣遇雨裂果技术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在红枣成熟期遇连续阴雨天裂果仍然无法避免。还有2006年以来,红枣价格低迷,2011年以来红枣滞销,其中重要原因是技术滞后,一者红枣加工、红枣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开发跟不上,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由于技术制约开发不出来,如医药界对红枣癌症治疗的效果早已发现,但至今没有找到有效成分是什么,更没有相应的产品。再者红枣保鲜、红枣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滞后又制约了市场的拓宽。
1.树立榜样,培育枣农的市场意识
通过树立榜样、实地培训、效益吸引等方式加大教育力度,培育枣农市场意识。
政府部门出资建立示范工程。地方财政配合社会资金,在枣区建立红枣栽培、红枣加工等中小企业。红枣栽培中小企业通过调查研究,选择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生产经营,建立优良品种苗圃园、建立优良品种采穗圃、老枣树改造园、优良品种红枣园等,通过科学经营管理获取高的经济效益,吸引、带动枣农积极进行市场调查,谋生产、谋发展,来增加红枣收入。
红枣加工中小企业要以合理的价格收购枣农的红枣。所谓合理的价格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由市场调节价格不得坑蒙枣农。其二是按照枣的质量细化价格档次,目的是要枣农懂得栽多少枣树、栽什么品种,红枣的价格,不由自己定,要看市场需求。选择品种要通过市场调查,选择质量好、挣钱多的品种,真正懂得高的效益来源于好的质量和高的附加值。
不论是红枣栽培中小企业还是红枣加工中小企业必须承担特殊责任,就是实地培训枣农经营红枣企业,也就是免费教枣农做生意。具体可以通过吸收枣农的资本入股,股份额度灵活多样,只要有股就可以按股分红,不论股份多少只要有意向学都可以进入企业,通过合理引导、典型带动、实地培训、效益吸引、算账对比等途径教枣农做生意,让枣农意识到创收的方式很多,可以栽培枣树,也可以建苗圃、建枣树品种资源圃、建采穗圃等。
2.政府扶持,开拓视野,培养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型枣农
各枣区选拔红枣能人和有潜力的红枣经纪人,由政府出资到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考察学习。要求考察人员带着课题和任务考察学习,一是调研市场需求,如各类红枣产品需求量占市场的份额,同种产品不同质量的产品市场份额占有情况,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及爱好情况,新产品开发潜力调查报告等。二是从国内外知名企业获取管理经验,从创新化经营理念中学习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绿色化经营理念、资本经营理念、风险危机经营理念等现代企业家应树立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6]
加大投入,攻克技术难关。政府投资设立国家级、省级课题突破红枣保鲜、红枣裂果、红枣病虫害防治、红枣加工、红枣药用价值开发等技术,力求尽早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如红枣干果不适宜非华人的消费需求,攻克红枣保鲜、运输等技术,开拓非华人市场,解决红枣滞销现状,调动枣农的生产积极性,真正为枣农增收服务。
建设一支农民红枣技术骨干队伍。政府牵头,部门配合配送红枣科技人员到村蹲点,签订工作责任状。并由部门监管把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及相关业绩纳入科技人员评定职称的硬性指标中。要求科技人员必须深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枣农掌握密植丰产良种引进、高接换优、病虫防治、整形修剪、枣园管理等技术。
建立红枣实验基地,选育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以区定种、适地适树,依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培育和壮大优势品种,优化品种结构。选育优质、丰产、抗裂果、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品种,建立优良品种示范园、采穗圃。在老园改造中,着力解决好制约红枣产量和品质提高的关键因素。
红枣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最具特色优势的农产品之一,加之红枣营养丰富而独特,食疗及药用价值极高,随着人们对红枣产品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枣产品的国内外消费群体必将进一步扩大,红枣产品必将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特色食品之一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7]
1.创新思路,深入研究红枣产品及红枣饮食文化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红枣产品及红枣饮食文化的研究工作。一是创办红枣专门刊物,刊物级别应在省级二本院校学报以上,这样才会有高学术价值的成果产生,为红枣产品及红枣饮食文化的研发提供平台。二是设立配套机构,负责研究成果的试验、成果转化,尽早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指导红枣生产和经营。
2.政府主导,提升红枣产品的知名度
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产品策划、招商、宣传、包装等事宜。一是创建红枣文化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红枣文化、宣传红枣产品,让更多的人认识红枣及其产品,从而拓宽红枣产品的消费群体。二是加强与媒体合作,分时段、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和招商推介会,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公交道路支架广告等载体,扩大红枣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3.打造品牌,开拓国内外红枣营销市场
各级政府积极培育一批高科技、集团化、外向型红枣鲜枣企业和红枣加工企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大品牌。负责开拓国内外红枣营销市场。一是科学开发木栆的环磷酸腺苷成分,研制药品,以临县独特的品牌独占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二是引导红枣企业和枣农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产品展览会、洽谈会、博览会等,创建国内外营销平台,打造知名品牌,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8]三是以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9]全国各大城市连锁店为窗口,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形成机制,立足全国,走向世界,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红枣营销市场体系。
[1]临县红枣大事记 [EB/OL].(2013-05-01)[2013-05-02].www.lxhz.cn/2013-05-01.
[2]临县红枣产业局.提升 “临县红枣”品牌 打造 “中华枣都”形象 [R].2012-10.
[3]刘光生,刘源源,王继秀,等.10枣裂果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J].山西科技,2012,27(1):117-118.
[4]中共临县县委书记、县长刘永平.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R].2009-06-01
[5]安树伟.“黄河晋陕峡谷红枣产业带”建设研究 [J].山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15(1):13-17.
[6]毛跃军.浅论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 [J].经济师,2012(4):247-248.
[7]刘孟军.红枣产业发展趋势 [J].农产品加工,2010(9):4-5.
[8]吴应荣.浅析财政资金在红枣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及支持的重点 [J].新疆林业,2010(3):19-21.
[9]王芳.陕西榆林红枣产业发展途径与措施 [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