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忠涛
黄燕明
海德格尔只是诗意地栖居,而这里的师生直接栖居于诗意,可谓羡煞先贤!杭州,江南……当这样的字眼蹦入我们眼帘,谁人心中不挂起一幅唯美画卷?采访黄燕明校长,是在一个初夏的傍晚。和风依依欲沾衣,霡霂濛濛不需伞,置身于这所以“杭州”作题、以“江南”为韵的学校,不需吟诗,因为诗正隔行于眼前,流淌于指尖。
环境养心。八年如一日,在此播撒智慧、传递薪火,黄燕明可谓得尽杏坛中人之所求!1980年从教的黄燕明,经历颇为传奇,他教过杭州市最“优秀”的班级,也带过最“差”的班级;33年来,几乎担任过学校中的一切岗位,却又从未脱离过教学一线。问及其对教育生涯的感悟,他只淡淡一笑:“我喜欢做教育。当年高考后,我填报的所有志愿都是师范类。这么多年,我很幸运能把自己的爱好、事业、生活结合在一起。”若要概括黄燕明的教育生涯,不妨取他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明”。
一个明白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名师,反过来则未必。名师,单从字眼上看,多少有些功利色彩,而明师则执着于做教育本应做的事情。“现在,我们所谓的名师越来越多,有省级的、市级的、区级的,有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但学生的负担却越来越重,教育也越来越为社会所诟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明白的教师太少了。”
按照杭州市规定,校长一周只要上两节课就行了,很多校长早已像男人不入厨房那样不入课堂,而黄燕明至今仍坚持着教两个班级的语文。身为教师,他一直坚守着这份职业应有的三个信条:
思想决定高度,教师要带着思考去处理每个教育细节。
黄燕明布置的作文作业,可谓“有种、有料、有趣”,不是命题作文,不是材料作文,而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学生的作文本打开一个蝴蝶页,左边贴一篇从别处剪来的文章,右边写一篇自己的文章,两者之间虽必须有关联,但写作的形式却是多样的,可以续写,改写,评写,仿写……“比如雷锋雨夜送大嫂的故事,分别从雷锋和大嫂两个角度来写,由于心理活动不同,文章就会不同。”给学生作文的评语,他也分成三部分:前面的文章选得如何,后面的文章写得如何,两者之间关联如何。学生要想写,必须得先读,而且不可能只读一篇,可能需读很多篇,“语文学习就是比谁读书多”。另外,学生的读不是漫无目的地泛读,而是带着思考的精读,因为他要构思这篇文章该从哪个角度来写。由于选文章的权利在学生手里,他们也往往有话可说,文不空洞。班里有个女孩子,每次选的都是冰心的文章,一个学期下来,她对冰心的生平事迹、作品内容愈加稔熟,连行文风格都染着一股浓浓的冰心气息。这是黄燕明最初所没想到的,他激动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索性都选一位作家也行,以后你就是冰心专家,他就是郁达夫专家。”
教师是一个社会关注度很高但社会容忍度很低的职业。平日里做得好,社会的反应是“应该的,毕竟你是教师嘛”;若稍稍犯了一点错误,比如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轻度体罚,社会的反应则是“你居然还是教师啊”。什么是高尚者?黄燕明说:“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专业水平。学生对你、对你的教育的接受度,首先取决于他对你的人格评价。”
2013年4月,雅安地震时,由于社会上对慈善组织的质疑态度,一些教师鼓动学生们不要捐款,“我们捐的钱都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被挪作他用了?”黄燕明对此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说:“慈善组织有没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或许有。我们要不要鞭挞这种现实?肯定要。但是,身为教师,如果向学生传递负能量,我觉得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人家捐不捐,人家怎么样,我不管。作为个人,我们应该保持做人本分,坚守人格底线。”
老和尚带小和尚到闹市,路过一家布店,看到店员和顾客争执。店员说:“布八块一匹,你买了三匹,三八二十四块。”顾客说:“胡说。我从小就学的,三八二十三。”店员急了:“如果三八二十三,我就把帽子赌给你。”顾客恼了:“如果三八二十四,我就把脑袋赌给你。”两人争执不下,便请老和尚评理,只见老和尚风轻云淡:“三八二十三。”店员无奈,只得把帽子赔给顾客。离开后,小和尚问:“师傅,三八不是等于二十四吗?”老和尚睿智地说:“当脑袋与帽子发生冲突的时候,三八是可以等于二十三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黄燕明说:“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大可不必太拘泥太较真,否则有损于教师这份职业。”曾经有个孩子上学没带作业,被老师拦在门口:“你回家拿去!”孩子黏黏糊糊,低头不语。老师便怒喝:“你看,不做作业已经错了,你居然还撒谎骗我,真是错上加错!”黄燕明对此事评价:“其实,作为一个通达的教师,就应该顺着孩子,就此下台:‘哦,没拿来,没关系,你明天拿来好不好?’如果再高明一点,你可以再加一句:‘你已经比其他同学迟交了一天,是不是应该比大家都做得更认真呢?’如此,孩子肯定会答应,作业明天拿来,也一定会比往常更加认真。”
《论语》有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中的“毋固”,便指不要拘泥固执。黄燕明语言豪爽:“用句江湖的话来说,就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如果你把学生和家长当成对手,面对这堵墙,你要么爬过去,要么绕过去,总而言之,你给自己添了麻烦。我希望教师心中永远都是春天,真心欣赏孩子。假如一个班里有50个孩子,其中两个没交作业,很多教师都会拍桌子。其实不妨倒过来思考,表扬一下另外48个孩子,过程是美丽的,效果是一样的,何乐而不为?”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有三个院:江南少年科学院、江南少年艺术院、江南少年文学院,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看到这样的“大手笔”,我们便自然联想到支撑它的一批优秀教师。仅以语文为例,杭州市某语文教研员说:“江南实验学校的语文是我们杭州市语文的地标。”黄燕明自己可谓“明师”,身为一校之长,他又是如何建设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明师的呢?
他从《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大侠的成长经历切入,给教师们刀风剑雨而又和风细雨般的教育启示——
江南七怪,郭靖最初所拜的名师,其做法与我们现在很多教师是一样的:教育目的相同,都具有功利性,他们是为了若干年后烟雨楼比武,我们是为了迎接中、高考;说教手段相同,都说让你好好学习是为了你的前途;激励措施相同,都是鼓励你要刻苦、要勤奋;具体做法亦相同,郭靖困倦疲惫,还被这个师傅拉起来练武,练完刚欲睡下,又被那个师傅叫起来练武,而看我们的自习室,也是这个老师刚窜出,那个老师便窜进,加班加点,反复操练;教师之间呢,各科老师都强调各自科目的重要,就像江南七怪的各执一词。但是,郭靖成长了吗?没有,或者说成长得很少。郭靖真正的成长,是遇到了明师马钰,结伴而作冰山之行,悬崖之上攀岩走壁,练就的一身轻功,为他后来的博采众长和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曾有一个学生,绝顶聪明,所有老师都劝他考当地最好的高中,喜欢画画的他,却选择了一所美术类大学的附中,最终又考上了全国知名的美术类大学。黄燕明对教师们说:“你们都劝他考那所最好的高中,还都说是为了他好。扪心自问,你们到底是为他好,还是为自己好?其实,我们为的是升学率,而没有真正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他的需求、他的理想、他的爱好。事实上,只要一个人跟随自己的兴趣,那他就一定会把这项兴趣做好。”
“校长上公开课,不是为了卖弄才华,也不是为了在外面传个好口碑,而是作为一个表率,努力为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做一些指导。”
一次,五位语文教师分别上公开课,教鲁迅的《雪》。结束后,黄燕明说:“如果硬要给自己打分,我认为自己是60分。”其他老师都说他谦虚,他说:“但是,在这节课上,我值得也是唯一值得你们学习的,是一堂40分钟的课,我用不同的方式,完完整整地把课文读了五遍。”大家不解其意。他说:“我想传达的信息是,课堂容量不在于外加材料的数量多少,而在于文本本身的深度几何。很多老师努力添加有关课文的内容,作者生平啦、写作背景啦、修辞手法啦……你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会导致一个最可笑的错误——你在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可学生到底有没有看懂这篇课文?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老师却在那口若悬河,这真是有点莫名其妙。《雪》这篇散文诗,读一遍只需一分多钟,可却没一个老师做到。”
他讲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某电视台电影频道有一档节目,每期都邀请几名嘉宾来聊电影,其中有电影学院的教授,有导演,有影评家。有时聊到某部电影,前一个人高谈阔论,后一个人滔滔不绝,闹了半天,电视机前的很多观众连这部电影都没看过!“我上这节公开课的用意在于,希望教师们引领学生先把文本本身读懂,再行研究。”
“姜还是老的辣”。多年的从教经历,使得黄燕明积累了很多有意思又有成效的教育技巧,大方地拿出来与教师们分享——
“课代表的玄机。”传统意义上,课代表都是由本科目学习的佼佼者担任,而黄燕明颠覆传统,妙抓契机,由不及格的学生担任课代表,通过日常的亲密接触、交流鼓励,调动其学习兴趣。“有时我甚至会搞一点‘违规’的小动作,提前给他讲讲这次考试的一两道题,”黄燕明狡黠地说:“这其实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要为分数而分数,分数应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杠杆。”这名学生这次洗刷了以往不及格的历史,发觉了自己的潜力,以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期望性表扬。”黄燕明会在一段时间(甚至长达两个月)里一直表扬特定的三五个孩子:“你这次听课很认真”,“今天作业很仔细嘛”,“这节课你坐姿很端正”,“你这篇作文开头不错”,“你这个词用得很传神”……有那么多可表扬的点吗?当然,只要你用心去发觉。为什么要持续一段时间?要让其他同学和他自己形成一种“错觉”——他真的很不错。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不错的时候,那他就会变得真的很不错。“你连续表扬一个小孩子三次,他就会很激动。你这次表扬他作业认真,他下次的作业一定会更认真。”
“简化作业。”黄燕明强调课堂教学设计,包括目标、教材、层次、学生活动、作业五个方面,比如作业的设计,强调“少做”和“选做”。黄燕明说:“下课前先想想,我布置一道题行不行?不行。两道呢?还是不行。三道呢?……如此下去,可能到五道题,就把这堂课所教的知识点都涵盖了。”而经验证实,要求可做可不做的题目,学生往往更有兴趣去做。举例而言,孩子们玩电子游戏时身体负担是很重的,为什么他们却乐此不疲?因为觉得好玩。作业虽然很难达到如此好玩的程度,但教师要尽量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和努力。
黄燕明每学期都会给教师们做一两场讲座,每次主题都不同,各个主题都环环相扣。
谈学校管理,三个层次:人治,法治,再到人治。一名校长要以德服人,以能服人,这是最初的人治;而后要建立一套良好的规章制度,这叫法治;最后则是以运营机制为基础,以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人治,这,是一所学校最高境界的文化。
谈班级管理,两个原则:管不越位,理入心灵。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不必事事躬亲;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话说到他们心坎里。走在校园里,所有孩子都会很亲热地和这位“慈眉善目的小老头儿”打招呼,“只有不能让人信服的人,才会与人吵架”。
谈课堂教学,三层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就是水,看水就是山。“从哲学上讲,就是辩证,就是融会贯通”。就像《猫和老鼠》中的两个主人公,从外形上看,猫是猫,鼠是鼠;从能力上看,则猫是鼠、鼠是猫了。
这些别有情致的理论,是他33年教育智慧的沉淀!心灵至此,妙语如斯,有这样的中流砥柱般的明校长,怎会带不出一批明师呢?
黄燕明举止甚有灵气,谈吐富有禅机,如果做个比喻,笔者愿意称他为“师佛”,或者谦虚也戏谑一些——“师僧”。人的一生,总结起来其实就四个字:“做人做事。”黄燕明的处世哲学有三个境界:圆通而不圆滑,协调而不讨好,看开而不看破。言虽简洁,意却隽永,而其中所渗透的哲趣,则彰显于他的言行举止之间。
黄燕明笑着说:“我喜欢把话说两遍,一理论一通俗。心理学上讲,你输出什么情感,就会得到怎样的情感回报。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再通俗一点,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诚恳、诚信、诚实,是他与人交往的态度。
教育重在熏陶,教育无处不在。作为一位“师”,黄燕明还有个特殊的学生,那就是他的掌上明珠。与一般人认为女孩应该富养不同,他对女儿的教育,可是比对一般男孩子都要“狠”。通过他的女儿,我们或许可以解读他本人的为人哲学。
黄燕明的女儿,现在在英国读博士,一提到她,这位老父亲满脸都是抑制不住的骄傲。“我的女儿不算聪明,但是情商很高,乐于助人。”小学时打扫厕所,她敢把手伸进马桶。黄燕明问:“脏吗?”“脏,但是用水一冲不就干净了?”在公共场所,她会走很远的路,为的是把捡到的橘子皮扔进垃圾桶。2008年汶川地震,她游走校园与街头,组织英国留学生为灾区人民捐款。
中学时,女儿住在五楼,宿舍里四个女生。一次,黄燕明去看女儿,恰逢她下楼打水,便问道:“你怎么只拿一只热水瓶?”女儿很诧异:“我只有一只热水瓶啊。”“我知道你只有一只,但你们宿舍不可能只有一只。既然一只手也是拿,两只手也是拿,你何不多拿一个?既能锻炼身体,还能保持身体平衡呢。”女儿很受教育。后来,黄燕明对她讲:“很多人对雷锋精神的认识有偏差,我们不一定非要为做好事而做好事。举手之劳、顺水推舟的事情,干嘛不做?拖一下地,摁一下灯,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却收获了友谊。当这种助人的风气在你们宿舍形成时,所有人再打水时都会拿两只热水瓶。”后来的求学生涯中,女儿经常换宿舍,但无论住在哪里,跟舍友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还有舍友直接管黄燕明叫“干爸”。
古希腊人曰:“要想聪明,跑步去!要想健美,跑步去!要想强壮,跑步去!”长跑锻炼的是耐力和意志力,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意义尤为重要。无论是自己的学生还是女儿,黄燕明都要求他们坚持跑步——这项成本尤低而获益尤大的“神奇”运动。一次,一位教师含着神秘的微笑,对黄燕明说:“我知道你女儿是哪一个了。”黄燕明一愣:“哪一个?”“梳着辫子,每天在操场上跑步,哪怕下着雨也始终坚持的那个女孩!”
一路走来,女儿付出了很多,可是,她吃过亏吗?没有!读书期间,只要是由学生评选,她都会被评为最优秀的学生。一路走来,一帆风顺,无论在哪里,老师们都赞不绝口,同学们都敬佩有加。
“学校应该是一个书声琅琅的地方,是一个歌声悠扬的地方,是一个青春飞扬的地方。”黄燕明说,他非常留意学校的操场。操场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一所学校最靓丽的风景。江南实验学校的操场设计别具匠心,标准的八根跑道之外,还延展着形状不规则的“第九根跑道”。教育,需要标准的制定,也需要看起来不那么规则的一个个金点子。站在第九根跑道上,目光履着地面而起,渐渐缓缓,通往“杭州”,通往“江南”,通往一个更美更诗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