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卿,王 燕,王 梅,姜文国
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是及时发现疫情、实施控制措施的基础,而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的启动将进一步增强早期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敏感性,提高疾病控制机构识别疫情暴发与流行的能力[1]。为了解济宁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运行情况,提高工作质量,现将2011—2012年济宁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运行效果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子系统2011—2012年济宁市辖区内所有的传染病预警信号、预警信息处理情况等个案信息以及预警相关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
1.2 方法
1.2.1 单病种预警 预警病种11种,包括鼠疫、霍乱、传染型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白喉、丝虫病、不明原因肺炎、麻疹(单病例、死亡)、手足口病 (重症、死亡)。预警原理:采用固定阈值法进行实时预警,医疗卫生机构一旦报告特殊病种的1个病例,系统即使用短信推送方式实时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预警工作的值班人员发出预警信号。
1.2.2 时间序列预警 预警病种18种,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斑疹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水痘。预警原理: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以县 (市、区)为空间范围,7 d为一个观察期,即当前观察期病例数为最近7 d的病例数之和;历史基线数据采用5年期间每年同期的观察期以及前后各摆动两个观察期的病例数,每日将当前观察期内病例数与历史基线进行比较,当观察期内病例数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也使用短信推送方式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猩红热、疟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预警阈值为P80;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警阈值为P70;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水痘的预警阈值为P50。
1.2.3 预警信号处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预警工作的值班人员收到预警信号后在自动预警信息系统中对其进行处理,通过监测数据分析、电话调查等手段判断是否为疑似事件,一旦认定为疑似事件,就立即展开现场调查并将结果反馈到自动预警信息系统。接到单病例预警信息后,在2 h之内填报信号核实卡为响应及时。接到时间序列预警信息后,在24 h之内填报信号核实卡为响应及时[2]。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 2007将信息资料进行整理,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011—2012年济宁市不同地区单病种预警和时间序列预警响应及时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ingle disease response timeliness ratio and time series response timeliness ratio in different areas in Jining city from 2011 to 2012
2.1 不同地区单病种预警和时间序列预警情况 2011—2012年单病种预警236次,响应及时率为60.17%;时间序列预警2 043次,响应及时率为87.07%,时间序列预警响应及时率高于单病种预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5.69,P<0.01)。不同地区单病种预警响应及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94,P<0.01);不同地区时间序列预警响应及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7.24,P<0.01,见表1)。
2.2 2011—2012年不同病种传染病预警疑似率和阳性率情况 2011—2012年预警病种共18种,其中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病种2个,乙类11个,丙类5个。病种预警次数前5位的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麻疹和流行性感冒。病种疑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登革热、恶性疟、间日疟、麻疹、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病种预警信号阳性率依次为恶性疟、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 (见表2)。
2.3 2011—2012年不同地区传染病预警疑似事件和确认暴发情况 2011—2012年济宁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2 279次;初步判断排除事件2 206起,疑似事件73起,经现场调查确认传染病暴发事件11起,预警信号阳性率为0.48%。单病种预警信号阳性病种主要为麻疹、恶性疟;时间序列预警信号阳性病种主要为流行性腮腺炎。济宁市12个县市区均收到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数前5位的县市区为任城区、嘉祥县、梁山县、金乡县、邹城市 (见表3)。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2年济宁市以县市区为单位的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2 279次,时间序列预警响应及时率为87.07%,预警信号阳性率为0.48%,显示系统灵敏性较高,运行基本良好,但预警信号阳性率较低,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3-5],分析认为与预警信息阈值设置有关。预警信息单病种预警响应及时率低于时间序列预警,与单病种预警要求响应时间2 h而时间序列预警响应时间24 h有关。不同地区预警信息响应及时率有差异,与各县市区疫情报告管理重视程度及工作质量有关,提示应加强领导,提高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在早期识别疫情暴发流行的能力。
目前,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简便、实用、敏感,运行基本良好,但系统预警阳性率较低,容易造成不必要工作量的增加,预警效益成本与疾病的暴发流行程度形成了反差,建议设定一个合理的、便于判定疾病暴发或异常的阈值,调节校正预警阈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既能探查到传染病早期暴发信息,又能减少重复预警的目的,如能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实时分析病例在时间、地区聚集情况,将会提高预警系统的工作质量,实现早期发现疾病暴发流行的预警目的[6]。另外,由于系统分析的最小单位是县 (区),对在学校和幼托机构等小范围的传染病暴发提示敏感度偏低,建议在设置预警参数时对于常见传染病应提高预警阈值、缩小预警区域 (分析单位改为乡镇或者学校、幼托机构等),能够及时发现在局部地区和单位出现的聚集性病例,有效地控制疫情暴发[7]。
表2 2011—2012年不同病种传染病预警疑似率和阳性率情况Table 2 Situation about suspected case rate and positive rate of different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 from 2011 to 2012
表3 2011—2012年不同地区传染病预警疑似事件和确认暴发情况 (次)Table 3 Situation about the suspected incidents and confirmed outbreaks of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 in different areas in Jining city from 2011 to 2012
本文链接:
·2003年,在科技部社会公益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了传染病预警模型的研究工作。
·2005年,启动了重点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试点项目。·2006—2007年,在全国10个省的33个试点县/区启动试点工作,并不断修改和完善系统。
·2007年,国务院应急办立项,进一步支持开展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08-04-21启动全国传染病自动预警 (时间与单病例预警)试运行工作。
·2008-06-13启动全国传染病自动预警 (时空探测)时点运行工作。
1 马家奇,王丽萍,戚晓鹏,等.基于网络直报的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信息系统概念模型[J].疾病监测,2006,21(12):679-681.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传染病自动预警 (时间模型)试运行和传染病自动预警 (时空模型)试点工作方案[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
3 邓革红,吕炜.广西重点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50-51.
4 叶敏,易波.2008—2010年浙江省宁波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7):531-534.
5 李宏,欧剑鸣,黄文龙,等.福建省2008—2009年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1):993-996.
6 梁祁,吴莹,刘文东,等.2009~2011年江苏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效果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2,32(11):1607-1611.
7 冯玮,陶芳芳,毛智盛,等.上海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应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5):55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