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嘉佳,吴 杨
1.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铜陵学院工商管理系,安徽铜陵,244000
安徽省皖江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评价
俞嘉佳1,吴 杨2*
1.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铜陵学院工商管理系,安徽铜陵,244000
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在建立皖江城市带城市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的方法,从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四个方面对皖江城市带包含的 8个地级市和 2个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最强,其他城市都存在一两个薄弱方面。最后从建设城市连绵区、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平等社会和解放思想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各城市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方法。
皖江城市带;综合经济竞争力;城市连绵区
皖江城市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 8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自此,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截至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已有3年时间,正确认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目前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能够发现各城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为皖江城市经济发展的下一步规划及路径选择提供依据。
综合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在国内外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的强弱程度,是指一个城市相比其他城市所具有的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以及潜在能力[1]。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已经开展过一些关于城市实力方面的研究,比如,顾朝林根据因子分析方法,通过 33个指标评价了中国 343个城市的综合实力[2];林涛等采用中心性和实力指数,对中国 78个城市进行了评价[3];国家统计局也于 1993年与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共同评出了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首批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综合经济竞争力区别于前人研究的综合实力或者城市经济实力。综合经济竞争力是影响经济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既包括经济总量,又包括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此外,还包括与经济活动相关的资源、基础设施及对外开放水平[4]。2011年3月3日,安徽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和安徽省皖江办共同印发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本文在参考《细则》的基础上,结合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标设计的科学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5],认为皖江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经济实力指标、对外开放程度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和环境发展指标。就目前而言,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程度。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竞争力能够为城市维持和增强经济实力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程度必须以社会发展竞争力为前提。比如,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能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环境发展不仅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且优美的自然环境是现代城市追求的目标,更是未来城市必须具备的条件。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会更大程度上表现为环境建设和发展的竞争,所以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构成了城市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发展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城市只有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尽可能地吸引外资、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才能形成和增强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因此,本文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划分为经济实力指标、对外开放程度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和环境发展指标 4个一级指标,来涵盖影响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各项具体指标。以下是4个一级指标分别包含的二级指标:(1)经济实力指标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非农产业比重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 4个指标;(2)对外开放程度由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以及进出口额相当于 GDP比例 3个指标构成;(3)社会发展程度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和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数;(4)环境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绿化覆盖率。
采用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对皖江城市带所包含的 8个市和 2个县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进行比较评价。首先,分别计算各市的二级指标竞争力指数(表 1)。
表1 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二级指标竞争力指数
二级指标竞争力指数的计算采用公式 S=100× (Xi-Xmin)/(Xmax-Xmin),其中 i=1,2,… ,10。 Xi表示第 i个城市的某项原始指标值,Xmin表示所选城市中某项原始指标值最小的原始指标值,Xmax表示所选城市中某项原始指标值最大的原始指标值。然后,用简单平均数分别计算出一级指标的竞争力指数。最后,用每个城市各一级指标的竞争力指数求平均值合成各个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4](表 2)。
表2 皖江城市带一级指标竞争力指数和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
通过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比较,对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如下:
(1)合肥是皖江城市带的首位城市,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在经济实力与市区人口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另外,合肥对外开放程度高,社会发展程度和环境发展程度在省内首屈一指,尤其是合肥的环境发展竞争力很突出,因此曾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闯入 20强,位列第 16名[6]。马鞍山市、芜湖市在皖江城市带中属于比较有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城市。芜湖作为长江南岸的城市核心,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但是污水处理和绿化覆盖率有待加强。马鞍山市和铜陵市非农产业比重高,第二产业发展较好,但是铜陵市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
(2)皖江城市带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在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程度上都有较高水平,但是社会发展程度和环境发展程度不够。只有社会、环境、经济同时均衡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协调性得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水平才能得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综合经济竞争力在皖江城市带中处于中等的城市都存在一个或两个相对薄弱的方面,从而影响了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虽然总体上这些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发展较快,但是某些指标反映出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重大困难。例如,滁州市的经济实力薄弱,是什么导致滁州的经济实力薄弱呢?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发现滁州市的非农产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了滁州市前进的步伐。
针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城市连绵区的概念是由 Partrick Geddes提出的,他认为,电力和机动交通工具的出现会促使城市的扩展和相互聚合[7]。城市连绵带是由若干城市或较大的镇以及其他城市区域,通过硬件的扩展和人口增长而组成的一个连续的城市和工业化地区[8]。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连绵带是由交通的发展而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劳动力市场。皖江城市带应当把城市连绵带作为发展目标,以实现城市的集群发展和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
建设皖江城市带城市连绵区,首先要打破行政壁垒。打破各城市和地区的行政体制的束缚,扩大区域经济传递的规模和范围,实现皖江城市带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建设和完善跨区域的协调机制。
建设皖江城市带城市连绵区,要建设各种信息交流平台、产品展示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培训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实现城市间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建设皖江城市带城市连绵区,要改善配套保障条件。皖江城市带要积极推进交通建设,包括公路、铁路、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构建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高通关率。
具有高总额和强经济竞争力的城市必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虽然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现代农业、物流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能满足转移企业的要求,并且在新兴产业方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因此,在皖江城市带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二、三产业并重发展,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保达标、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项目,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设计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宜居城市和平等社会对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皖江城市带中城镇化率较高的合肥、马鞍山和芜湖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制度建设,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和社会的平等化,以优良的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吸引高端人才的入驻。其他城镇化率偏低的城市和地区可以通过增加对农村的科技和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从而推动农村人口的真正城市化,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
要转变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取决于经济实力的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环境和社会均衡发展的皖江城市带。
[1]郑方贤,王瑾.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J].统计观察,2007(7):90-92
[2]顾朝林.城市经济区的理论与实践 [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1:18-34
[3]林涛,刘君德.我国中心城市的近今发展 [J].城市规划,2000(3):26-31
[4]李苒,曹明明,李俊莉.西安综合经济竞争力分析 [J].城市问题,2005(5):50-53
[5]苗润生.中国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研究方法 [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4:53
[6]王桂新,沈建法.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 [J].复旦大学学报,2002(3):69-77
[7]Saskia Sassen.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M].California:Pine Forge Press,2000:33-55
[8]左学金,陈建华.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的发展 [J].江淮论坛,2011(2):5-12
F299.27
A
1673-2006(2013)09-0026-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3.09.006
2013-06-05
安徽财经大学与铜陵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安徽省皖江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评价”(2012tlxylhy05);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与闽、鄂比较探析安徽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对策”(AHSK09-10D176)。
俞嘉佳(1989-),女 ,安徽宁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通讯作者:吴杨(1963-),安徽巢湖人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