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2013-09-05 07:19:54杜俊娟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居民消费

杜俊娟

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杜俊娟

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针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现状,从多个角度剖析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制约因素,阐释了将经济增长从依赖投资、出口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难点。基于“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平衡供需结构以及更新消费观念等一系列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以减小我国经济发展对投资与出口的过度依赖。

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倾向;经济增长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长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低于投资和出口;居民消费占 GDP比重不到 40%,而美国则超过了 70%,世界平均水平也为 62%,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比例的严重失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导致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外需[1]。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各国进出口量都急速下滑,出口的减少对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必然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已成为解决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首要问题[2]。

1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

相比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3],但自 1997年以来,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提高居民收入、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但居民消费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

1.1 消费需求对 GDP增长贡献较小

居民消费支出是最终消费支出的主体,但近年来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1992年为 75.6%,2000年为 74.5%,而 2011年下降到了 72.17%;同时,从图1可以看出,自 2000年开始,居民消费需求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且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30%左右),尤其 2010年降到了 25.3%,2011年为 44.3%,而这之前多在 40%以上,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比世界平均水平都低;相反,投资对我国 GDP增长的贡献在逐渐提高,2009年高达 83.2%。消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不平衡的表现之一,阻碍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图1 居民消费支出与投资对我国 GDP增长的贡献

1.2 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

居民消费率反映了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结构失调,不利于国家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图 2为 1992-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投资率统计图,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呈不断下降趋势,远远低于同一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率的国际平均水平[4],与钱纳里模型的标准也相去甚远[5];同期,投资率在逐步增大,偏离钱纳里模型标准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挤占了对消费的投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言,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极不适应[6]。

图2 1992-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投资率的变化

1.3 物质消费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导

居民各种消费支出在整个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称为消费结构,它可以用来揭示居民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构成情况,需求构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7]。我国居民消费支出 1992年为13 000.1亿元、 2000年为 45 854.6亿元、2011年为127 550.6亿元,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且基本生活需要消费比例下降,但变化幅度不大;由表 1可见,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 127 550.6亿元中,衣、食、住、行方面的支出占到了 66.7%,为居民消费主要方面,数据显示,精神消费的比例不到20%,而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这一比例更低。以上分析反映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衡,基本上仍以物质消费为主,处于初级消费阶段。

表1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

1.4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且城乡差距大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不论是在消费能力,还是在消费水平甚至消费规模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消费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 1992年为 13 000.1亿元,其中农村居民为 5 833.5亿元,城镇居民为7 166.6亿元,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 44.87%,而 2000年该比例为 33.03%,2011年为 22.67%,农村居民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同时,从表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乡村所占比例 1992年为 34.9%,而 2011年仅为为 13.4%,该比例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反映出城乡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大,城乡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表2 1992-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所占比例

1.5 平均消费倾向逐年下降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标是居民人均支出与人均收入的比值,能反映出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强弱。表3中数据显示,我国的居民消费倾向是不断递减的,居民收入预期下滑、支出预期上升、对产品价格的预期下跌等各种预期因素,均导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收入差距扩大对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更大,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了居民消费需求内生性收缩,即平均消费倾向递减。

表3 1992-2011年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

2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实现“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目标,必须采取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切实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2.1 消费主体的收入水平

消费总是来源于收入,居民的收入是消费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从表 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97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构成中,劳动报酬占 54.9%,生产税净额占 13.5%,固定资产折旧占13.6%,营业盈余占 18%;而 2011年这一构成变成了 44.9%、15.6%、12.9%、26.6%。数据显示,营业盈余快速增长,劳动报酬比重逐年下降,收入减少相应的消费必然减少,收入水平下降严重抑制了消费需求。

表4 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构成(亿元)

2.2 消费主体的收入差距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均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导致消费主体收入结构不平衡。从图 3可以看到,199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 026.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784元,两者的比例为 2.58∶1,2000年为 2.79,而到了2011年这一比值上升为 3.13,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快速拉大,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2.3 居民预防动机异常强烈

现期有效消费受居民预防动机的制约,预防动机越强,越制约消费。首先,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导致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居民收入来源不稳定,尤其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加上未来支出的不稳定,居民现有的收入必然会被储蓄起来,只有居民能获得稳定持久的收入时,人们才会提高现期的消费质量和水平;其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居民收入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居民持有收入的预防动机势必加强,进而引起储蓄的高增长。高储蓄率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当期消费,最终银行系统运作的压力和风险将加大,导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逐步下降,“挤出效应”抵消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部分拉动作用,最终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制约。

2.4 居民保守的生活消费习惯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的经济落后,导致我国居民养成重视积累、轻视消费的生活习惯,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得我国居民逐渐养成勤俭节约、存钱防老的生活消费习惯。中国的储蓄率超过 50%,远远高于全球平均储蓄率 19.7%,这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国内消费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过度储蓄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同时,居民的消费意愿却没有因为储蓄率的居高不下而增强。2011年央行的调查显示,高达 85.8%的居民都倾向于储蓄,而倾向于消费的只有 14.2%[8]。这种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长时间的不平衡,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阻碍,导致 GDP的持续平稳增长缺乏内在动力,致使最终需求不足。

图3 1992-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2.5 消费品和服务市场上的供需结构

当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相适应时,消费行为才能实现。目前,我国的居民生存型需求已基本满足并正向发展型、享受型需求过渡,表现为从吃、穿基本生存型消费向居住条件改善和交通便利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过渡,由重实物消费转为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尤其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逐渐追求教育、文化、通信、医疗保健等服务型消费。但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产业和产业结构等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造成一方面市场上产品过剩,另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供需结构不平衡。

3 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增长缓慢,尤其近几年,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扩大,世界经济低迷且有恶化趋势,各国进出口均有所缩减,造成外部需求逐渐降低,因此,人口众多的中国必须切实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刺激内需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举措。

3.1 保障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在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众多因素中,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关键因素,任何人开展消费都不能超过有限的可支配收入。因此,要想扩大消费需求,如何保障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基本前提,保障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保障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因为,不论是在长期内还是在短期内,劳动报酬都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居民消费率,需要依靠持续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建立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强制执行的年度企业劳动者工资指导标准,健全各地最低工资法规条例,使各地规定的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普遍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 50% ~ 60%的水平;积极探索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调整和完善劳动者工资结构,加大基础性工资的年度增长基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引入竞争机制,不断缩小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

(2)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三农”的政策支持与保护力度需要加大,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综合补贴与专项补贴等政府补贴力度和范围;支持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大力开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政府还可以采取直接转移支出、降低税收、提供低利率或零利率贷款等措施,帮扶农民发展农业经济。

(3)实行反垄断的分配政策。通过引入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推行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监管,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3.2 平衡供需结构,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在政府方面,要适时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消费政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针对地区间经济差异和居民消费水平不同,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消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制定合理的利率,使消费者能通过消费信贷提前实现消费愿望,从而刺激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政府还应营造良好的消费软环境,大力整顿消费市场秩序,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对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坑蒙拐骗行为严厉打击,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的作用。

在企业方面,加快企业重组,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在居民对产品由数量要求转变为质量要求的背景下,企业应根据消费结构变化,转变企业投资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通过市场调查,对消费需求进行细分,合理定位消费品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改善消费品市场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局面。

3.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刺激消费、增强消费信心的保障,居民消费倾向或是储蓄倾向的形成,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因此,要保持和加强政府支出向食品、医疗、教育、养老、就业、住房等民生领域倾斜,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快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建设,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继续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保障体系,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全方位、多层次、管理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减少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不确定性风险,增强消费信心,增加现实消费。

3.4 转变消费观念,倡导即期消费和超前消费

引导居民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消费政策和法规,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消费理念,倡导即期消费和超前消费,不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鼓励和支持中高收入群体从基本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甚至享受型消费转变,并给予适当的信贷优惠或增加授信额度,帮助他们提升生活质量和水平,以期产生示范作用,从而改变全体居民的消费观念。努力开拓租赁消费、网上购物消费、社区服务消费等消费新领域,扩大消费方式,改善消费结构,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3.5 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农村居民消费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长期作用导致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要相应地采取多种措施。首先,要整顿农村市场交易秩序,确保家庭设备和用品、交通通讯、居住类等消费。其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农家乐餐饮等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并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实现促进农村消费的目的。再次,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增加财政转移性支付力度,从而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扩大消费。

4 结 论

世界经济增长的整体放缓以及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和蔓延,严重地制约了靠投资与出口拉动的我国经济的增长,扩大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保证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现状的分析,发现居民收入水平占 GDP的百分比逐年下降,城乡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的不稳定与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居民消费倾向的降低,而我国固有的消费传统和不合理的市场供需结构也导致居民的消费需求下降。为有效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平衡供需结构、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更新消费观念等措施来扩大内需,减小我国经济发展对投资与出口的过度依赖。

[1]林洁.后危机时期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J].宏观经济管理,2010(12):49-51

[2]刘东皇,孟范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J].统计与决策,2011(1):114-117

[3]李彬华.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52-55

[4]易行健,刘胜,杨碧云.民生性财政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15(2):55-62

[5]晃钢令,王丽娟.我国消费率合理性的评判标准 [J].财贸经济,2009(4):99-103

[6]谢琦.国民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J].现代经济探讨,2013(3):30-33

[7]李睿.基于扩大内需的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J].商业经济,2010(5):21-23

[8]周小苑.中国居民储蓄率有点高:市场观察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1-21(2)

F713

A

1673-2006(2013)09-0021-05

10.3969/j.issn.1673-2006.2013.09.005

2013-07-12

安徽新华学院青年教师支撑计划“骨干教师项目”(2010xgg07);安徽新华学院精品课程项目“《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2011jpkcx01);安徽新华学院精品课程项目“《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2011jpkcx02);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外资利用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2011sk510)。

杜俊娟(1981-),女 ,安徽和县人,硕士 ,讲师、会计师、审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与投资理财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周博)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居民消费
石器时代的居民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石器时代的居民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8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
居民消费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