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

2013-09-05 07:19:52石丽娟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城镇城镇化

石丽娟,伊 鑫

1.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安徽合肥,231131;2.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上海,200120

1%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

石丽娟1,伊 鑫2

1.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安徽合肥,231131;2.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上海,200120

在对城镇化概念进行界定和简要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城镇化发展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计量模型,具体分析 1%城镇化速度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城镇化水平每增长 1%,我国人均 GDP增长幅度为 0.045;农村居民就业下降 0.051%,城镇就业增加 0.203%;而城镇、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 3.259%、2.800%,进、出口额分别增长 1.217%、1.257%;同时,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状态对城镇化发展速度的支撑力度,研究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速度问题。最后,从制度方面、农民市民化方面、城乡二元结构方面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城镇化;1%增长速度;新型城镇化;经济模型

1 1%城镇化发展速度研究

1.1 城镇化概念界定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活动的重要伴生物。城镇化是一种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是人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更加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相互依赖的过程。本文认为城镇化应着重从人口方面考虑,即认为城镇化的实质是人口随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

1.2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本文选取 1990年为研究起点,如表 1所示:近2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从 1996年开始,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199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29.04%,1996年达到 30.48%,提高了 1.44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更是达到 51.27%,历史上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1];城镇化发展环比增速呈现出一个稳中上升的趋势,1990-2012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116%,说明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1%城镇化发展速度适度性研究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城镇化水平将保持 1%左右的增速发展,这样的速度究竟是快了还是慢了?是应该加快城镇化的速度,还是应该适当控制城镇化的速度?[2]

表1 1990-2012年全国城镇化水平及环比增速

1.3.1 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论

按照传统的观点,城镇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率低于 30%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其中城市化率处于中期阶段时,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4]。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城镇化率会保持相当高的提高幅度,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资本和其他要素资源迅速向城镇集聚[5]。从国际经验来看,1851-1861年,英国城镇化率由 54%提高到62.3%,每年平均上升 0.83%。德国城镇化率由1890年的 42.5%提高到 1900年的 54.4%,每年平均上升近 1.2个百分点。日本城镇化率从 1950年的37.5%上升到 1980年的 76.19%,平均每年增长近1.3个百分点,比中国改革开放 30年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 17.92%提高到 2008年的 45.7%,总的还快 10.9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也高 0.36%[6]。

国内学者杜鹰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内在要求,实施城镇化战略是稳定农业基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7]。陈东琪认为,早在 1996年,中国实现了 30%的城镇化率,随即进入加速期,近几年,城镇化率每年提升 1.2%~ 1.4%,这个进程将一直延续下去[8]。蔡继明等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就是把农业人口越来越多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把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转变成城市人口[9]。王建认为,只有调整城乡人口比例结构,加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才能打开中国一个长期巨大的需求,从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协调,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市场化条件的经济规律[10]。

1.3.2 城镇化发展速度抑制论

英国城镇化水平从 26%提高到 70%用了 90年时间;法国从 25.5%提高到 71.7%,美国从 25.7%提高到 75.2%,都用了 120年。而我国从 1993年的28%提高到 2012年的 52.07%仅用 20年[3]。暂且不说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就以这样的速度,我国只需要用英国一半的时间、法国和美国四分之一的时间,就能达到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周一星认为,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 0.6~ 0.8个百分点比较正常,超过 0.8个百分点就是高速度的,个别年份达到 1个百分点是有可能的,但是,连续多年超过 1个百分点是有风险的,连续数年的 1.44个百分点是虚假的。他还指出,0.6~ 0.8个百分点的城镇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世界目前平均速度[11]。陆大道等认为,目前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一个“大跃进”和空间扩展失控状态:城镇化速度虚高,特别是“土地城镇化”速度太快;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位增加不能适应如此冒进式的城镇化;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乃至破坏[12]。周迪指出,城镇化过快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和郊区发展的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拉大,甚至城市郊区也处于贫困状态,是我国城镇化进程过快而质量较低所导致的一个独特现象。他认为,尽快采取措施,抑制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的冲动,防止累积更多隐患,已成为当务之急[13]。

1.3.3 1%城镇化发展争论弱化

综上分析,1%城镇化发展速度是否合理,学术界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直也是争论的焦点,但现在来看,对于该观点的争论正日趋弱化,大多数学者从本国实际和经验出发,支持城镇化快速发展。本文以为,一要基于我国 30多年来城镇化的发展状况,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参照世界城镇化过程的正反经验;二要依据城镇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自然资源的禀赋程度、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城镇的综合管理水平,来确定城镇化科学合理、积极稳妥的发展速度。因此,城镇化发展适度与否主要看城镇化的健康状况,而不能以速度的快慢作为标准。当前,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城市病”、大量失业和大面积的贫民窟,笔者认为,中国城镇化目前的速度是基本合适的,而且至少在未来的 10多年时间内,中国城镇化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

2 1%城镇化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相应地大幅度提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城镇化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14]。

2.1 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目标有四个: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国际收支平衡[15]。根据该理论,建立相关模型,分析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2.1.1 模型设定

(1)相关因素分析及模型的设定、检验。首先,讨论城镇化水平每提高 1%对我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即将城镇化水平设定为解释变量。根据我国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分别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就业人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出口额建立一级指标体系(宏观),设立一组被解释变量,逐一进行分析,得表 2(表 2中 2012年进出口总额根据2012年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均价折算而成)。

笔者通过 Eviews软件,用 OLS法(最小二乘估计法)对这四组指标分别进行线形、半对数、双对数模型估计,并对 OLS模型分别进行经济、统计及计量检验,结果表明:所得模型都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再结合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图(图 1-4),可以看出 OLS模型的经济检验和统计检验都可以通过。但是,模型同时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无法通过计量经济检验。通过整理后得到表 3,经检

验,不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

表2 1990-2012城镇化水平与宏观经济相关指标

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可知,Yi-1与解释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故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应进一步修正模型,但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看,表 3也能反映我国城镇化发展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大体特征。

表3 修正后的 OLS回归模型

2.1.2 结果分析

根据所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可以直观地看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城镇化水平每增长 1%,我国人均 GDP增长幅度为 0.045。一方面,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选择在城镇地区就业的人数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就业人员土地的大量失去,在城镇化扩张时期会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地区就业人员的绝对数有减少的趋势。农村居民就业下降0.051%,城镇就业增加 0.203%;而城镇、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 3.259%、2.800%,这说明,在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通货膨胀处于适度水平,能够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1%的城镇化速度会促使进、出口额分别增长 1.217%、1.257%,这说明城镇化的发展保证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和扩大。

2.2 社会经济生活对城镇化建设的反作用

取城镇化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宏观经济目标、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城镇就业人员数(X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3)、出口额(X4)、进口额(X5)共5个变量作为待定的解释变量(所有进行模型拟合的数据均提前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见表 4。

表4 1990-2012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生活相关指标

2.2.1 多重共线形分析

根据经济理论的定性分析,笔者共选择了 5个解释变量,利用相关系数分析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以及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表 5)。

表5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根据相关矩阵,可以做以下分析:

(1)由于 X3与 Y及其他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上都小于 0.5,从统计意义上来讲,认为该解释变量对城镇化模型的设定不产生显著影响。X3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保持物价水平的低速、缓慢、可控地增长,故现阶段研究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时,可视其为常数而不予考虑。即城镇化水平提高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素影响不显著,可以将 X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次要因素而不引入模型。

(2)X1、X2、X4、X5与 Y的相关系数都在 0.9以上,从统计和经济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是有重要影响的解释变量。但从 Xi之间的相关系数看,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

2.2.2 模型设定

根据相关系数和 Y与 Xi的相关图可知,Y与Xi之间的关系基本是线性的。结合 Eviews分析的结果,将模型的基本形式设为:Y=a+b1lnX1+b2lnX2+b4X4+b5X5

现按照逐步回归的思想逐个估计模型,按照相关系数的大小,选择 X2作为第一个被引入的变量,依次估计,结果列入表 6(其中括号里的数字为 t统计量值 )。

表6 引入不同变量模型的估计结果

首先对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就业人员数进行OLS估计,估计值及 t统计量值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且经济意义正确。引入 X1后,模型的拟合优度虽然增加了,但此时X1的系数为负值,不符合相关经济理论,即经济检验不能通过,这说明引入 X1后的模型是错误或者说是失败的。同理可以得到模型 3、4、5、6、7、8也不合理。这些估计结果都是受到了多重共线形的不利影响。宏观经济理论表明:城镇就业人员的增加与人均 GDP的增长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而进、出口贸易大多集中在沿海区域和大中型城市,这必然导致城镇就业机会的增加,故用城镇就业人员(X2)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 X1、X4、X5的变化。当然,单纯用城镇就业人员数变化反映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存在一些局限和缺陷:(1)城镇就业人员增加,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城镇地区GDP的变化情况,而对于全国性的人均 GDP不能正确衡量。 (2)城镇就业人员数量地变化,是从国家总体上来考虑的,由于资源、要素流动的“马太效应”,可能只反映一部分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问题,而无法反映全国区域经济的差别。因此,根据数据处理,同时为了分析的方便,确定选择模型 1。

2.2.3 自相关性、异方差性检验

模型 1存在一阶、二阶自相关性。利用 White检验,得辅助回归方程的nR2=6.242 7,p=0.044 1,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性。经过处理,最终得模型:

说明当城镇就业人员每增长 1%,城镇化水平应相应提高 0.832 6%,这个数据的得出,一方面,对如何评价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速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对制定城镇化政策有很强的方向性。

3 结语与建议

3.1 实证结论

由上面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深刻影响,即城镇化水平每增长 1%,我国人均 GDP增长幅度为 0.045,农村居民就业下降 0.051%,城镇就业增加 0.20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 3.259%、2.800%,进、出口额分别增长1.217%、1.257%。

(2)1990-2012年,我国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为 1.116%,而实证分析中,城镇化水平随城镇就业人口的增加应年均增长 0.832 6%,这说明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速度高于理论值。原因主要包括人们思想转变、城镇化发展起点低、政府政策支撑力度较大等,其中,政府政策占据主导作用。

(3)根据城镇化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已经确定的城镇化目标和道路,至少到 2020年,中国城镇化还将保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城镇化率也将达到 60%左右。即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城镇化发展仍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且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3.2 政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仍然处于加速阶段,将继续保持 1%及以上的速度增长,结合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上述实证分析,本文认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3.2.1 制度方面——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战略导向

(1)坚持城镇化发展战略不动摇。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吸引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要科学布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坚持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高投资,但决不能以降低环境保护标准来吸引外来企业和投资,更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便会损害城市的竞争力。城镇化过程中,要避免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生活幸福感下降等“大城市病”;要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3.2.2 农民市民化方面——分“兼容”与“吸收”两步走

现阶段,从土地束缚中解放的劳动力和城郊失地农民成为进城务工的主要群体,对于该群体,应实行“兼容”与“吸收”两步走方案。

第一步——兼容。城镇化过程中,要充分地实现非农就业人口在就业、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居住条件等方面的福利改善和有效保障,要着力改善农民市民化的环境,使该群体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中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步——吸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或年龄较轻的农民工群体,要促使他们将在城镇扎根、安家立业的意愿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3.2.3 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坚定统筹发展的大方向

坚持以县城为重点,建制镇为支撑,乡所在地和新农村、美好乡村建设为补充,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上不断取得突破。着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健全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乡村建设,努力营造适宜居住、适宜创业、功能齐备、富有特色的城镇环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发展。

[1]中国“城镇化”:速度是快是慢?发展是否健康?[EB/OL].[2013-02-15].http://www.ciudsrc.com/new chengshihualv/guandian/2012-05-11/30796.html

[2]崔传义,党国英,王春光,等.城市化是快了?还是慢了?:专家谈中国城市化进程[J].小康,2007(12):41-44

[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预计 2012年末全国城镇化率达到 52.07%,提高 0.8个百分点 [EB/OL].(2012-03-05)[2013-02-15].http://news.heXun.com/2012-03-05/138944346.html

[4]刘亚臣.基于诺瑟姆曲线的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37-40

[5]王培三.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问题探讨 [J].商业时代,2011(15):3-5

[6]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 [J].经济研究,2010(3):30-38

[7]杜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问题研究报告 [J].农村经济文稿,2001(2):8-12

[8]陈东琪:“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 [EB/OL].(2006-06-23)[2013-02-15].http://www.people.com.cn/GB/54918/55142/4520997.html

[9]蔡继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J].经济纵横,2007(7):2-5

[10]王建.加快城市化是下一轮宏观刺激的方向 [N].华夏时报,2009-04-18(7)

[11]记者专家对话:城镇化不是越快越好 [EB/OL].(2006-03-28)[2013-02-28].http://finance.sina.com.cn/xiaofei/consume/20060328/0843617985.shtml

[12]陆大道.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7

[13]周迪.城市化过快导致诸多问题 [EB/OL].(2007-01-17)[2013-02-28].http://finance.sina.com.cn/g/20070117/08201160526.shtml

[14]卢大公.城镇化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7-38

[1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0-245

[16]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DB/OL].(2012-02-27)[2013-03-10].http://www.bjstats.gov.cn/tjzn/mcjs/201202/t20110227 197738.htm

[17]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DB/OL].(2013-03-29)[2013-03-31].http://www.bjstats.gov.cn/tjzn/mcjs/201303/t20130329 222396.htm

F29

A

1673-2006(2013)09-0010-07

10.3969/j.issn.1673-2006.2013.09.003

2013-07-28

安徽省省长圈定课题“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业态研究”(SLDQDKT201309)。

石丽娟(1984-),女 ,安徽池州人,硕士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责任编辑:周博)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城镇城镇化
31 省份最新城镇化率:9 省份超70%,这10 个省份城镇人口最多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煤气与热力(2021年3期)2021-06-09 06:16:28
文化边城镇远
中华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 05:47:48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4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