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负极材料复合钛酸锂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2013-09-05 07:50王兴蔚侯春平龚波林
石油化工应用 2013年6期
关键词:钛酸负极充放电

张 勇,王兴蔚,马 勇,侯春平,龚波林

(宁夏共享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宁夏银川 750021)

目前,商品化动力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嵌锂碳材料为主。这类嵌锂碳材料容易与电解液表面形成SEI钝化膜,会减小极片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的机会,但却消耗了电解液,降低了库仑效率,并导致明显的电压滞后现象。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产生锂枝晶现象,造成短路等安全问题。钛酸锂(Li4Ti5O12)作为最有希望实现产业化的非碳类负极材料,具有结构稳定、循环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和高安全性的特点。钛酸锂的理论比容量为175 mAh/g,实际可达165 mAh/g。其电位电压为1.55 V,可以与钴酸锂、磷酸亚铁锂、锰酸锂等组成电池电压在3.7~4.2 V的锂离子电池。钛酸锂(Li4Ti5O12)材料电子导电率较低,仅为10-9S/cm,不利于电池容量及循环性能的发挥。本文采用液相混合分散-雾化干燥和一次煅烧法,对钛酸锂制备工艺及改性方法进行探究。

1 实验部分

1.1 药品和仪器

药品:碳酸锂(Li2CO3),纯度97.0%;二氧化钛(TiO2),纯度99.5%,粒径≤500 nm;导电炭黑,SSA 800 m2/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纯度 97%,粘度 140 mPa·s,pH7.5;无水乙醇(A.R)。

制备及检测设备:选用砂磨分散机、行星式球磨机、喷雾干燥机、管式烧结炉等合成设备及万分之一天平、真空烘箱、鼓风干燥箱、手套箱、电性能测试仪等检测设备。

1.2 实验过程

1.2.1 钛酸锂(Li4Ti5O12)的合成 按照 n(Li):n(Ti)=0.75的配比,称取化学药品Li2CO3和TiO2以及3 wt%的CMC作为粘结剂。首先量取一定量的CMC药品于容器内,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作为分散剂,使CMC充分溶解。然后,按比例加入锂源与钛源,并加入合适的去离子水。在搅拌作用下,使物料充分溶解并混合均匀。对物料进行湿法球磨处理24 h,通过喷雾干燥制备出前驱体。将前驱体在N2气氛保护下,进行高温煅烧,得到尖晶石型钛酸锂(Li4Ti5O12)目标产物。该反应方程式如下:

1.2.2 电池的装配与测试 电极制备:将活性物过200目标准筛处理后,放置于烘箱中,在115℃下干燥2 h。同时,将处理过的导电炭黑和聚四氟乙烯/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按计量比混合均匀。加入活性物,并经过间歇搅拌,制成均匀浆料。涂覆在铜箔上,制成电极片,并作标号处理。将该极片置于100℃以上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约8~12 h后,进行碾压和干燥,待机装配。

电池组装与测试:该测试为半电池测试。电解液为以DMC/EMC/EC为溶剂的LiPF6溶液,隔膜为PP/PE/PP多孔聚合物膜材料,锂片为对电极,在充满氢-氩混合气的手套箱中进行组装。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测试,测试电压为1.0~2.5 V。

1.3 结构及形貌表征

对钛酸锂前驱体进行热失重(TG-DSC)分析,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合成温度范围。测试条件如下:温度:室温~1 000℃,N2气气氛,升温速率 10℃/min。

用X射线衍射对产物进行结构分析。条件:管压4.0 kV,管流 20 mA,Cu Kα 射线,λ=0.154 05 nm,扫描范围 10~70℃。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粒径和形貌(200 kV)。

2 结果与讨论

2.1 钛酸锂样品分析

2.1.1 TG-DSC分析

图1为钛酸锂前驱体热重曲线。由图可知:TG曲线上有3个吸热峰对应热重曲线上的3段失重。经分析,可以看出:在450℃以下为第一段,有3%的失重。在该阶段,由于混合粉末中的少量有机物和结晶水或表面吸附水的损失,或者是未挥发溶剂损失造成。温度在45~680℃为第二失重阶段,开始表现出主要的损失,约有15%的失重。该阶段,原料高温燃烧,发生熔融分解,活性自由基团逐步扩散,相互接触反应,最终生成目标产物钛酸锂。但在该阶段,仍有少量中间相或其它副产物。到680℃时,为第三失重阶段。曲线没有明显的失重,表明反应基本完全。因此,钛酸锂的合成温度应控制在700~1 000℃,本文选取700℃、800℃、900℃煅烧前驱体合成样品,并进行结果分析。

2.1.2 样品XRD衍射分析 图2为前驱体在不同温度(700℃、800℃、900℃)下烧结得到的样品XRD谱图,发现衍射峰与标准卡片JCPDS(26-1198)衍射峰吻合,表明制备的样品具有尖晶石型结构的钛酸锂。图中的衍射峰比较尖锐,说明样品的晶型较为完整。由图可看出,在700℃下烧结得到的产物各衍射峰尖锐,说明该条件下Li4Ti5O12已基本生成。当烧结温度为800℃时,衍射峰强度更强,且与标准卡JCPDS(26-1198)衍射峰完全相符,无杂质衍射峰,表明800℃下生成了唯一物相Li4Ti5O12。当烧结温度达到900℃时,谱图中出现了金红石型TiO2特征峰,分析认为:Li4Ti5O12在此温度下发生分解。

2.1.3 样品SEM表征分析 图3为不同烧结曲线下,样品Li4Ti5O12的SEM图。由图看出:随着烧结温度升高,颗粒逐渐增大且团聚现象也越加明显。其中,烧结温度为800℃时,分散较好,团聚适中。温度为900℃时,粒径最大。总体来看,在800℃烧结制备出的样品Li4Ti5O12颗粒径较小,团聚较少,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大反应接触面积,有利于Li+的嵌入和脱出,从而利于提高材料的实际比容量,降低极化程度,增强导电性能。

2.1.4 样品电化学性能 图4反映了前驱体经过700℃、800℃、900℃高温烧结后的电性能测试结果。

由图4能够看出:固定物料配比和其它条件,控制焙烧温度为700℃、800℃、90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比容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同时看到:比容量的变化幅度在逐渐下降,即(Δ比容量/Δ温度)的量值在不断减小。由电压分布规律,可明显观察到:在充电深度(COD)不到70%时,不同烧结温度下的放电电压平台几乎重合。电位电压稳定在1.55 V左右,该测量值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被认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2.2 碳包覆钛酸锂样品分析

经过高温煅烧制备的钛酸锂样品,虽然首次放电比容量能够达到160 mAh/g,但容量衰减较快,且效率较低。需要经过包覆改性,来提高容量保持率和充放电效率。

2.2.1 XRD衍射分析

图5 为 n(Li)/n(Ti)=0.75 的配比下,掺入 1wt%、3wt%、5wt%的碳材料,在温度为800℃烧结得到的Li4Ti5O12/C样品XRD谱图。可以看出:各峰之间峰位基本一致,没有出现杂峰,由此推断出没有杂相出现,说明各产物之间结构基本保持一致。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碳包覆剂,对Li4Ti5O12/C结构影响不大。同时,明显观察到:各峰值强度不尽相同。随着烧结温度升高,2θ对应强度在20°范围内峰值逐步升高,随2θ逐渐增大,峰值却呈现降低趋势。说明包覆剂含量对结晶发育完整度影响较大,含量过低,效果不明显;当包覆剂含量过多,会使钛酸锂发生团聚。

2.2.2 SEM分析 图6为 n(Li)/n(Ti)=0.75的配比下,掺入1wt%、3wt%、5wt%的碳材料在800℃煅烧得到碳包覆钛酸锂负极材料。经过SEM测试,可以看到: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备出的复合电极材料,颗粒形状规整,呈球状分布,且分布均匀,基本无杂质出现。包覆含量为1wt%时,晶体颗粒已经基本形成,与未包覆相比,差别不大;且缺陷较少,无团聚现象。含量为3wt%时,晶体在包覆剂作用下,颗粒粒径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当为5wt%时,晶体结构成型完整,颗粒发生团聚,扩散通道被严重阻碍。经分析:3wt%为最优化包覆含量。

2.2.3 电化学性能 图7分别反映了在n(Li)/n(Ti)=0.75时,掺入1wt%、3wt%、5wt%的碳材料在800℃煅烧得到Li4Ti5O12/C样品0.1C倍率下充放电曲线。

通过图7能够看出:当包覆剂含量为1wt%和3wt%时,比容量均达到165 mAh/g。但同时,电位电压出现较大差异。其中,包覆剂含量为3wt%时,随充电深度(COD)不断升高,电压平台也呈现出微升趋势,当比容量达到140 mAh/g时,电位电压陡升;相比较之下,包覆剂含量为5wt%时,在整个充电过程中,电位平台几乎稳定在1.55 V,充电深度为82.5%(理论比容量为175 mAh/g),充电比容量可达到155 mAh/g。同时,比较包覆剂含量为1wt%和5wt%可发现,二者电位平台几乎重合,但充电深度不同,前者为85.7%,后者只有82.5%。

可以得出结论:通过碳包覆改性,能够有效解决钛酸锂试样的容量衰减问题,提高了容量保持率。同时,充放电效率得到提高。但包覆剂量不同,对比容量和平台电位的影响不尽相同。

3 结论

本文经过优化配比,重点探究了煅烧温度、碳包覆材料的含量对钛酸锂材料放电性能的影响,并借助电化学工作站实现了在不同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测试。通过对比及重复性实验,得到如下结论。

(1)在低于钛酸锂分解温度范围进行反应,随煅烧温度升高,晶体发育逐渐完全,但颗粒分布也随之更加均匀,放电比容量也逐渐增大。但当温度达到900℃后,逐渐发生团聚现象,并产生缺陷,晶体规整度下降,颗粒变得不均匀,对电性能影响较大。

(2)通过包覆碳材料进行钛酸锂的改性。减少反应缺陷,抑制了晶体不断膨胀的过程。同时,提升了充放电比容量(增加5~10 mAh/g)、库仑效率和循环性能等电化学性能。

(3)以喷雾干燥法为制备工艺,以 n(Li):n(Ti)=0.75为实验配比,得出在800℃下煅烧、包覆碳含量为3wt%为最佳条件。

[1]高剑,姜长印,应皆荣,万春荣,等.Li4Ti5O1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06,30(5):362-365.

[2]刘东强,赖琼钰,郝艳静,卢集政,吉晓洋,等.Li4Ti5O12溶胶-凝胶法合成及其机理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4,20(7):829-832.

[3]唐致远,高飞,韩彬,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6,25(2):159-162.

[4]于海英,谢海明,杨桂玲,颜雪冬,王荣顺,等.锂离子电池新型快充负极材料Li4Ti5O12的改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28(8):1556-1560.

[5]高剑,姜长印,应皆荣,万春荣,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5,35(5):390-392.

[6]郭志红,张治安,赖延清,等.二步煅烧法制备高振实密度钛酸锂负极材料[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22(8):2387-2392.

[7]Daisuke Yoshikawa,Yoshihiro Kadoma,Jung-Min Kim,Koichi Ui,Naoaki Kumagai,Naoto Kitamura,Yasushi Idemoto,et al.Spray-drying synthesized Lithium-excess Li4+xTi5-xO12-δ and its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as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ies[J].Electrochimica Acta,2010,55:1872-1879.

[8]Ting-Feng Yi,Li-Juan Jiang,J.Shu,Cai-Bo Yue,Rong-Sun Zhu,Hong-Bin Qiao,et al.Recen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i4Ti5O12as anode material of lithium-ion battery[J].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cal of Solids,2010,71:1236-1242.

[9]H.F.Xiang,Q.Y.Jin,R.Wang,C.H.Chen,X.W.Ge,et al.Nonflammable electrolyte for 3-V lithium-ion battery with spinel materials LiNi0.5Mn1.5O4and Li4Ti5O12[J].Journal of Power Source,2008,179:351-356.

[10]Seo Hee Ju,Yun Chan Kang,et al.Effects of drying control chemical additive on properties of Li4Ti5O12negative powders prepared by spray pyrolysis [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0,195:4327-4331.

猜你喜欢
钛酸负极充放电
V2G模式下电动汽车充放电效率的研究
蠕虫状MoS2/C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钛酸铋微米球的合成、晶型调控及光催化性能表征
胺/层状钛酸盐复合材料对CO2的吸附性能研究
基于SG3525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的双向DC-DC转换器设计
负极材料LTO/G和LTO/Ag-G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保护电路的研究
分步电沉积法制备Cu-Sn-Sb合金负极材料
韩国三星开发出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
钛酸锂电池胀气问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