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课多元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型探析

2013-09-04 08:58魏春梅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化课人才职业

魏春梅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公共文化课是体现人文教育的课程群,是以人格培养为教学目的的课程体系。国内外的职业教育都重视公共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日本的公共文化课一班开设国语、保健与体育、英语、数学、德语、汉语、韩国语等;韩国开设职业道德、计算机、英语、数学,生产管理等;美国开设自然科学、历史、艺术、心理学等;法国开设几何分析、美术、数值运算、概率、逻辑、语言、图形、计算图形学、英语等。在我国,高职院校一般均开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公共英语等。这些课程设置更多地体现了人文教育的一般特点。从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角度出发,高职院校还必须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公共文化课多元课程体系,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公共文化课中融入职业教育内涵和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模型,从而使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育德、育智、育信、育技”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只有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公共文化课的课程体系才有生命力

职业教育的公共文化课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公共文化课在课程设置上是有区别的,它要遵循以下规律:

一是职业教育的特有规律。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与职业技术,职业理念与职业能力,职业伦理与职业价值取向紧密结合,知与行,教学做,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教育,为一线培养高端人才是它的最显著特征。这类人才直接为社会,为企业创造财富,是产业与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智慧结构与能力结构更具有应用与技术的特质,公共文化课的设置更要求多元的和多层次的,以适应各个行业和企业培养自己特有的职业素质和技术特点的员工。

二是职业人才的成长规律。职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是向上递进的,是从低级向高级阶梯式攀升的。人才的成长呈金字塔型,如图一所示:

图一 职业人才成长规律

从图示可以看到。越向顶端,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越高,处于顶端的专家是稀有资源,是人力资源强国与强企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们学习公共文化课最主要的目的是汲取高智慧,大智慧,是前瞻性与创造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级与高级技术人才,在技术提升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学习公共文化课既要学习高智慧,提升文化品位,又要学习沟通的技巧,提升执行力,这样才能适应这类人才成长的需要。

三是全面发展的规律。职业人才需要“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操作能力。哪些能力和活动能力要得到强化呢?根据世界银行《职业通用能力体系》的定义,基本能力35个,职业能力16806个,涉及到人才成长的各个方面。基本技能,社交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很大部分需要从公共文化课中获得。因此,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的设置,需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行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按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多元化设计。有些文化传媒院校设置“中华传统美德”、“传统舞蹈”、“音乐欣赏”、“文学欣赏”、“社交礼仪”、“中国书法艺术”、“影视文化”、“插花艺术”、“中华保健知识”、“武术”等课程,突出了学生全面发展,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这种设计课程的思路与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是职业需求规律。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只有企业愿意招聘与使用才有实际意义。所以,能够“就业”永远是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的规律。因此,职业院校的公共文化课设置一定要与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相衔接,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工作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英国的NVQ职业教育提出了“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等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一个学生具备了这些核心能力,就业肯定比较顺利。所以,学生就业需要的,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应是职业院校公共文化课课程设计的首选,否则,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就业的根本用不上,是对宝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

五是心智培养规律。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的设置一定要有利于人的潜能的发掘,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开发那些适宜职业人才成长的技能,如视觉咨询的智能,身体运动的智能,语言智能等。为人才的成长开拓广泛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都与心智开发有关。聪明的人一定洞察力突出,视野开阔,思考问题长远,一定不会为蝇头小利的诱惑,毁掉自己的志向。人们常说:“心态决定命运”,心态是与心智的成熟密切相关的。所以,公共文化课课程体系构建,要突出人文功能,心理健康的人,人格人品才能健康。

综上,公共文化课的多元性,可以适应各个行业的特色人才培养,各个行业的企业文化精神,也能从公共文化课中得到体现,特别是道德文化,信用文化,是企业最看重的,而这正是公共文化课设课的优势,所以,只要公共文化课遵循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公共文化课多元化的教学模型,有利于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模型是教学活动规范化的样式,一般包括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目标以及相互逻辑关系等要素。传统的教学过程大都采用线性结构,而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的教学过程更适于采用非线性的结构,可以比较形象地展现教学活动的相关内容,以体现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关注点(兴趣点)等个体差异。教学模型的设计展现了教学内容的特色,以不同课程的内涵来构建,显示了公共文化课设计的多姿多彩,为此设计了4个比较典型的教学模型。

1.蝴蝶教学模型

蝴蝶教学模型是按公共文化课“育智”、“育技”、“育德”、“育信”四功能进行设计的。人才的腾飞是靠“蝴蝶”四翅(智、技、德、信)相互上下振动来实现的,“智”与“技”作为“蝴蝶”的两个主翼,为人才腾飞提供了主动力,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德”与“信”作为“蝴蝶”的两个副翼,为人才腾飞提供了平稳沸腾的支撑保障(即人格与品行)所以,“蝴蝶”才以美丽动人的舞姿,赢得人们的关注与赞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像“蝴蝶”那样展翅高飞,他的“智、技、德、信”必须完好,能获得“升力”。这样才能在做人与做事上获得成功。公共文化课按蝴蝶教学模型进行课程设计,可以更展现其教学特色,其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一定会受到师生的欢迎。(见图二)

2.行式“珍珠”纵横衔接模型

图二 蝴蝶四功能教学模型

“行式模型”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的,其“知识”+“能力”的构思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行式”模型的“横梁”由组成人的全面发展要素的“德、智、体、美、劳”构成“珍珠”课程链,左右“立柱”由能力向上递进的要素“珍珠”课程链,构成“立木千舍”的形态,使技术与能力的提升成为职业教育功能发挥特色与“亮点”。“行式模型”将公共文化课的课程设计提升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对职业综合素质的强化,具有“固基强能”的作用(见图三)

图三 行式“珍珠”纵横衔接模型

“行式模型”的课程设计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特别是能力的提升要从基础的做起,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从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课程设计必须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3.学习领域框图模型

学习是某种特定理论和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获得相关数据,提升知识与技术水平的过程,是使智力结构产生变化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习的内容是围绕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展开的,这些内容要素有时会产生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学习本身具有多种外部形态(表现形式),也具有自主性,自量性,自律性和策略性的特征。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时是分层的,或者说是在多个学习领域里获得实现。所以,公共文化课的教学也要依据学习本身所具有的规律。学习领域框图模型是依据学习内容展开的,课程模块是为某一特定学习目标服务的。(见图四)

必须提出,学习领域是个宽泛的概念,公共文化课的课程设置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等级差异展开,某些通用的课程模块,不一定都是学习领域的重点,有些需要学生必修,有些需要学生选修,有些需要学生自学,有些让学生听听讲座就可以了。学生智慧结构的构成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决定,教学过程创新不能违背学生的学习意愿。

4.折扇展合模型

公共文化课是个系统,是由各个单元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这些单元课程因人才培养的需要,按一定的规则组成课程群成课程链,使公共文化课的文化育人功能丰富多彩。公共文化课涵盖了政治、文化、音乐、美术、宗教、道德、价值观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都可以是它的授课内容。此外,语言文字、诗词歌赋、舞蹈、绘画、工艺、茶道、武术等“文化产品”,也是公共文化课涉及的内容,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以及“五一”节、“十一”国庆节等展现出来的全民文化活动,使公共文化课的内容可以向更深层次领域延伸。一些高职学院进行的美德工程建设,例如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的文化建设品牌“塑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学子形象”活动,把公共文化课的地位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折扇展合模型就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创造。

折扇展合模型形象地体现了“折扇”的辩证关系。“折扇”展开,可以看到公共文化课的恢宏,“折扇”闭合,则展现其“做人”与“做事”、“知识”与“技术”的统一,也自然展现了公共文化课的育人魅力(见图五)

图四 学习领域框图模型

图五 折扇展合模型

总之,在“文化强国”工程中,公共文化课以其“深”、“广”、“博”、“大”承担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此,其课程设计应充分展现特色,使之多元化,多样化。但从职业教育本身来说,公共文化课教学模型的设计与探索必须服从教学需要,课程组合要着眼于人才培养的方向,符合职业教育的定位,要给学生更多的智慧,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利他们人人成才,在人生旅途中有尊严地生活。

[1]余祖光主编.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2]王殿卿.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六年[J].广东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3]游庆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猜你喜欢
文化课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
艺考生如何“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