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3-09-04 08:58王树军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生源省份毕业生

王树军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1)

中国高职教育的招生改革应该以1982年天津职业大学创办为标志,这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非师范类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6年,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此后,全国的高职院校迅猛发展,很快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生源随之也出现了变化,适龄生源急剧减少。从2009年至2011三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上看,除了云南省、广东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宁夏和西藏两个自治区略有增加外,其余的省份高考生源都在减少,有的减少比例达到了30%(如北京市由09年的10.1万降到了11年的7.08万人)。严峻的生源形势和激烈的生源竞争成了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招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招生方式进行探讨,并对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规模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高职招生面临的各种困难

1.生源减少压缩了高职院校的招生空间

首先,报考总人数逐年下降。参加全国高考报名的省份除了少数的省份略有增加外,大多数省份的生源都在减少。2008年约为1044.77万人,2009年约为1008.32万人,2010年约为951.13万人,2011年为918.11万人。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参加高考报名的总人数在逐年减少,2008年到2011年四年减少了136.66万多人,这种趋势将会延续到2017年至2020年。

其次,大量的优质生源在高考前后被分流。现在高中毕业生除了参加普通高考外,还有成人高考、自考、出国留学、就创业等多种选择。另外有数据显示,高中毕业生直接被外国高校录取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据统计,武汉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毕业生,在国内大学正式录取前,就有117人被国外的各类院校正式录取,并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此外,另有50人已通过各类考试,在等待录取通知书。

其三,各类院校的扩招与生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国各类本科院校几年来的招生计划在不断增多,报到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从2011年天津市籍生源的录取情况看,6.46万考生中,有75%的考生被各类本科院校录取,而剩余的25%才是高职高专的生源,根本无法满足天津市26所高职院校的生源需求,完不成计划已成必然。

2.就业难度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

虽然总体来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院校;但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选择面窄,难于和本科毕业生公平竞争。这一现状极大的挫伤了求学者报考高职院校的热情 ,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里,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1)社会的就业导向挫伤了考生报考高职院校的热情。由于中国社会“高学历”思想影响深远,许多家长和考生把上高职院校当成了一种无奈之举。特别是目前国内很多的大中城市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乃至国际跨国集团等,均将招聘人员的学历标准定为本科以上,于是占全国高校1/2的高职毕业生被拒之门外。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考生报考高职院校的积极性。近一两年来,在许多家长和考生中形成了一种非本科院校不上的心态,高职院校成了一本、二本和三本之后最无奈的高考选择。

(2)成千上万的高中毕业生面对高考主动选择“三放弃”。大学毕业生就业艰难,特别是农村的毕业生受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有的人在看不到前途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愿放弃参加高考;有的考生在分数下发后又自愿放弃了填报院校志愿;有的拿到了非理想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又自愿放弃了报到注册。他们只想尽早的去打工挣钱,解决家庭的燃眉之急。正如一些农民家长所说,“不上学,将来穷;上大学,马上穷”。仅河南一个省,2011年“三放弃”的考生就达10万人之多。

生源减少虽然同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有关,同某些社会现象有关;但是,同我们传统的招生政策、招生模式、招生范围等也有着较为重大的关系。如招生批次受限,投档比例受限,高职院校招生权利受限,招生渠道受限等等。所以要对以往的招生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解决高职院校生源短缺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应对生源短缺的对策

1.改变传统的批次录取方式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录取总体批次顺序为:第一批次本科提前A,本科提前批次B;第二批次本科重点院校;第三批次本科普通院校;第四批次本科三本院校;第五批次高职高专院校;第六批次为对口招生。高职院校录取开始前,优秀考生和中等偏上的考生几乎都被选走了,剩下的才是属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高职院校招收的是末等生或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中的末等学校的印象。

即便是国家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给与了自主招生的权利,但是自主招生人数所占的比例相当少。以天津市为例,近几年自主招生的学生比例仅占总计划的5%-10%左右,而且仅限于在本省市内进行自主招生。招生的对象除了少数是喜欢某一个行业、职业的学生外,其余大部分是学习成绩较差,考入本科无望的学生。于是造成的印象是,只有差等生才会参加“自主招生”,加之计划又少,报考的兴趣自然不高。

为了吸引更多的高中生,为了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引导他们报考高职院校,鼓励他们终身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树立做职业技术工人光荣,做职业技术工人骄傲的社会风尚,应当进一步加大自主招生的比重,不但要自主招收本省的考生,还应招收外省的考生;不仅从高中生中进行自主招生,还应从中专毕业生中自主招生;不但要遵从考生的意愿,还要为考生的自由选择提供帮助。在注册报到过程中,教育部应该在注册方式上允许那些参加自主招生和对口招生的考生能够自主、自愿的选择本人所喜欢注册报到的学校,而不是非要就高不就低的加以限制。只有在招生政策上,录取方式上给予高职院校以支持,才能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2.招生计划的安排务必切实

目前在天津市高职院校的总计划中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落实教育部下达的“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计划投放面向山西、内蒙古、安徽、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八个省区;第二是保证中西部十三省区(不含协作计划)不少于去年基础之上的“调出计划”,它包含山西、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八个省区;第三才是由各个学校自主分配的其他省区的计划。2011年,天津市协作计划有6300人,占总计划的12.2%以上,8省区的“调出计划”有6000人,又占总计划的11.6%以上,再加上十三省区不少于去年的计划数的投放,全市高职院校投放到西部省份的比例约占总计划的40%左右。

在整个招生计划的编制当中,很多院校都费了一番周折。因为不落实教育部下达的“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不行,不完成8省区的“调出计划”不行,不保证去年的十三省区的计划数量不行。满足了他们之后,剩下的计划都难以调配了,只有减少东部地区及发达省份的招生数量,把计划投到那些分数低、生源质量差、报到率低的省份,才能完成整个计划的编制。所以历年天津许多高职院校在中西部的录取情况很不乐观,有的院校甚至是很差。去年天津市高职院校只有5个院校完成了招生计划。因此,安排招生计划,务必切合实际,应尽可能避免出现有生源的省市计划少,无生源的省市计划多的矛盾。

3.各省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投档比例

各省招生文件对投档比例的规定应该考虑不同层次院校历年实际录取的结果,不应带有歧视性规定。很多省份对本科院校计划的投放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可以有预留计划,而高职院校则不允许预留计划。本科院校可以在各省、直辖市正式开档前的预投档中,提前知道考生报考的情况,依据预投档的实际结果,在预留计划内增加或是消减计划,使计划使用达到最大值,避免计划的浪费。而专科院校即使在生源很好的省份,计划之外的投档线上即使有再多的考生填报志愿,也决不许调剂计划。有的省份由于考生志愿不足,完不成的招生计划也不允许及时调回指标,导致计划流失,令人深感痛心。

教育部制定的评估、考核高职院校报到率优秀的标准是75%以上,它充分反映了全国高职院校实际报到的综合指数,具有指导意义。而目前,很多省份文件都规定了高职院校100%投档比例的标准,这就与教育部的数据相悖,完全没有考虑到全国25%以上流失率的客观现实。

所以有必要适度提高对高职院校的投档比例,使之达到20%-30%左右。并允许从未完成计划的省份及时调回计划指标,投放到生源充足的地区。这样才符合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同时也体现了既公平、公正又区别对待的招生原则。

4.调整好专业、志愿的关系,科学、合理、规范的制定招生章程

高职院校的招生章程是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向社会发布并在招生中必须严格执行的指导性文件,是高考招生信息公布的主要形式和重要依据。所包含的内容有学校、专业介绍、收费标准、录取原则、后续工作以及附则等内容。制定招生章程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录取到较高质量的学生;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录取到满足学校计划规定的学生,以保证学校的长期、高效发展的需要。

在目前生源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果只考虑学校专业设置及教师队伍状况,以及保证各个系、部、专业的均衡发展来安排招生,会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适应不了需要;如果是完全迎合社会需求来安排,也会出现考生扎堆报考热门专业而冷落了非热门专业的情况。从天津滨海职业学院2012年几个热门和冷门专业具体数据的比较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序号 专业 招生计划数 实际录取数 注册人数 报到率 完成比例1 工程造价121 419 389 92.8% 321%2 会计电算化 110 351 314 89.5% 285%3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 110 58 55 94.8% 50%4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103 62 49 59% 47.6%

这样会造成学校的人力、资源的过度消耗或过度闲置、浪费,对学院专业建设的长期发展不利。所以,录取原则的制定,要既适应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也要适应社会普遍追求的需要,合理兼顾。调整好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关系以及专业志愿与调剂志愿的关系,使学校的软件、硬件的配置做到最优化,尽量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家长考生的需求,吸引更多的考生在更大程度上选择学校的专业。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协调发展。

5.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高就业率是吸引生源的有效途径

学校发展靠的是生源,生源保障靠的是质量、声誉和高就业率。首先,做到“进口”要旺,要抓好招生这一开端性的工作。吸引全国有志报考高职院校的高分数、高质量的学生报考本校,使招生的规模和数量要能够保证学校教育长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口碑是学校招生的最好宣传手段,口口相传的效果胜过大笔资金的投入。其次,做到“出口”要畅。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他们要被社会认可,被社会需要,被社会欢迎。只有这样各高职院校才能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才能有光明的未来。第三,学校要以质量为本,练内功,抓教学、抓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成为有用之才。

总之,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招生面临重重困难;另一方面却是限制诸多,高职院校处在起跑线的末端,尚未开始就已经落后了。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寻找新的对策和方法,使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1]黄立志.新中国天津市职业教育史[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04).

[2]李守信.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启示录[J].中国高等教育,2001,(18).

[3]王晋,张萍.新形势下高职招生工作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27).

猜你喜欢
生源省份毕业生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最“叛逆”的毕业生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