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校文化建设重构探析

2013-09-03 02:42齐守泉
职教论坛 2012年36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重构高职

摘 要:高职的飞速发展并没有带来其地位根本的攀升,原因在于“高职无文,行之不远”。因此,高职需要在现有的文化建设基础上进行重构。借鉴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等相关理论,对高职文化的四个重要维度从策略探究和路径选择上进行重构,以解决“高职之行,可以远矣”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学校文化;重构

作者简介:齐守泉(1970-),男,山东济南人,华东师范大学2011级教育博士生,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课题项目:2012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校企合作办学视角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证研究”(编号:J12WH57),主持人:齐守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47-04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了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高职教育的发展已到了而立之年。纵观高职教育跌跌撞撞钟摆式的成长史,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犹如社会经济脉搏跳动的听诊器,经济上中国已居世界第二,中国也正在办着世界上最大的高职教育。在当前一切唯GDP至上的情况下,高职始终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为世界工厂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

然而目前出现的高职毕业生“有知识无文化”、“有技术无教养”、“有专业无思想”的现象却使人们对高职的办学产生了质疑。那么,高职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高职教育需要如何重新定位,怎么办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高端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重新擎起文化育人的大旗,在多年忽略了的文化建设方面,进行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构。

一、高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建设不断被弱化的历史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高等教育在逐渐复苏生机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变革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短期职业大学应时而生,成为了高职教育最初的雏形。当时,职业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本地区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大学的一种新类型,亦或是存在历史较为短暂,对于学校文化的建设,却未及顾及。

职业大学在1988年发展高潮时曾一度达到119所,学生7.5万人,1000人以上的有28所[1]。由于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历史定位,十年后就像昙花一现,却只留下孤零零的金陵职业大学,如今这所学校也已经变身成为普通本科院校——金陵科技学院。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原有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于是国家通过“三改一补”、“三多一改”等改制、补充培养等方式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这时候的主要任务就是转制变身,找寻自己的办学特点和发展规律。这一时期,高职教育尚属于本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的附属品,对于自身的文化建设却少有思考的余地。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附属于普通本科、专科的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从这时起,中、东部地区基本上实现了一个地市一所高职院校,从而使得高职走向了真正的独立。

从上世纪末到新世纪初的头五年,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国家逐步出台了相应的高职文件,如2000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等;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更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的办学方向,虽然也提出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但从文件到具体实施中可以看出,此提法只具有象征性意义。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开展订单培养。这时期,有关职教专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高职院校存在着短视行为,制定的培养目标迎合具体工作岗位的需要而去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甚至从学生刚入校开始就把其当成某个工作岗位上的机器或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来培养,使学生沦为功利教育的牺牲品,被机械的职业技能所支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不需要思想,谈不上创新,没有作为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样的高职教育必将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2]。

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主要是强化学生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在逐步强化其体现本质特征的“技术型专门人才”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文化诉求、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很多高职院校甚至把三年的培养有三分之二、一半的时间放在校外,把大学语文、德育等文科基础类课程压缩直至取消。文化建设到了关系高职院校甚或是中华民族发展是否能够可持续的紧要关头。

余祖光主持了《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实验》的课题,并在此基础上主编《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提出了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起教育部领导的重视,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初,才渐渐掀起了高职教育文化育人的研究热潮。

二、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字面上来看,高职教育应包含“高”和“职”两个主要特征;从类型上来说,高职教育应定位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集。作为高职院校价值观体现的校园文化,自然也应该突出“高”和“职”的特点。这就要求,要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亟需跟进底蕴深厚的普通高校,以标明其“高”之所在;另一方面,要按照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以构建融入更多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具体体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校园文化构建的四个层面上。

1.精神文化层面。包括学校的办学方针、价值观念、办学传统、人际关系以及特定的人文氛围等,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对学校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目前,高职办学精神文化层面存在理念和价值观的偏离,忽视社会需求;学生缺乏对企业精神文化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人文知识薄弱,人生信仰缺失,责任感很差。造成这点的原因可以从大学语文的开设上看出。近年来,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学生冷落,教师无奈,领导忽视,课时压缩,有的高校甚至干脆取消大学语文,开始用人文类相关课程代替现有的大学语文课。

2.制度文化层面。主要包括内隐于组织架构,外显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章程制度等所体现出的文化气息。目前高职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是制度的结构内容陈旧,不成体系,制度建设极度缺乏文化内涵。

3.行为文化层面。高职教育侧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在怎样的氛围中学习和锻炼。目前高职教育的职业素质培养特色不明显,高职特点也无法充分体现出来。高职学生思想上功利性特征明显,社会公德习惯欠缺。缺乏对社会整体的认识及回报,没有正确的社会定位,以至于没有责任感,更没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思想。

4.物质文化层面。主要包括校园的建筑、规划、环境以及学校名称、标志等硬件建设。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感受的一切物质性对象的总和,也被称为器物文化,通过各种可视载体展现和传播院校的理念和精神。目前对学校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滞后。校园文化建设硬件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重视规模发展,缺乏优化配置,高职物质文化缺乏内涵。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在以上四个层面上需要加强,赋予其相应的内涵。然而目前高职学校文化不注重文化底蕴的积淀,文化建设的后劲乏力,呈现出理念文化趋同、制度文化虚设、行为文化减弱、物质文化浮华等现象。这些必然使高职教育再一次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被淘汰、兼并、升格等大洗牌的局面。

三、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及重构

对于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我们这里先认识一下两个概念。

(一)两个概念

1.高职文化:指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并被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精神要义及其通过制度架构在主体人和其它实体物上的人文化的成果体现,是表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层构上的大学文化,具有与学术教育类大学文化相区别的个性鲜明的文化特质[3]。文化,即以文化人,高职文化则是体现高职特征的育人的特定方式。其在理解上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职文化是指具有高职教育精神特质的文化类型;狭义则特指高职院校文化。

2.文化资本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理论。首先提出“场域”概念,认为社会是所谓“场域”的集合,“场域”是一系列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基础之上的空间中的不同位置之间所衍生出来的客观历史关系。利益、资本、位置是构成“场域”的三大要素。其中,资本有三种形式,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在文化教育领域中文化资本则起着主导作用。文化资本在“学校场域”中居于主导地位,学校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必须要进行学校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文化资本可以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具体的形态,即以精神或肉体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二是客观的形态,即以文化产品的形式,比如图片、图书、词典、工具等形式存在,这些产品是思想与客体结合的产物;三是体制的形态,即以一种客观化的、必须加以区别对待的形式存在,比如文凭、教育资质等。

布迪厄还提出了“惯习”的概念。认为学校就是一个“场域”,在学校中由于各自所占据位置的差异,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区隔,表现为“惯习”的不同。“场域”“资本”“惯习”这三个概念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了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

(二)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构

文化重构(cultural reconstruct)是在文化批判、选择的基础上,去拆解原结构,创造新结构。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与价值体系,因而文化重构说到底也就是一种价值重构。教育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相比,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一种认识活动,一种文化活动。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重构是系统的整体。教育正是通过不停的选择—传递—重构—再选择—再传递—再重构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文化得以形成、发展、延续,它是文化的传递与传播,是文化的净化和升华,是文化的创造与发展[4]。

高职学校文化重构是结合高职自身特点,有效吸纳外来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再判断。对高职来说,学校是企业人才的摇篮,企业是学校价值的体现。学校和企业是人才市场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如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提出校企合作“六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结构双师”与教学要求对接,职业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标准对接,基地建设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等。这样随着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与深度融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管理思维、生产理念也自然渗透到高职院校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传播文化的方方面面。

校企文化的相通性和相融性,是高职文化建设重构的关键。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从而二者有很多的相同点。二者在对人的关注、人的素质的发展与组织既定目标的联系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从对人关注的方向来看,校企文化的精神均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两者在终极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一致性,为校企文化的互融互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高职文化的重构应该体现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种文化的融合,突出高等性和职业性、技术性与教育性的特征。

四、高职学校文化建设重构的策略探究及路径选择

(一)高职院校学校文化重构的策略

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角度来看,学校文化建设是对学校“场域”的一个重新建构。其内在推动力则来自于学校的文化资本再生产,“惯习”的改变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外在表征。而高职院校的场域则除了学校的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之外,理应还需要加上企业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这些因素由于在场域中所处位置的差异,存在着控制与抗争、冲突与共谋等一系列对应或不对应关系,而学校文化建设正是要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学校“场域”中的关系网络达到相对的协调和均衡,而这将使得学校文化得以重塑和再造。布迪厄认为“场域”具有空间性、关系性、竞争性、规则性和必然的逻辑性的特征。

基于此,高职院校学校文化重构的策略表现为:在学校、企业等共同场域下的理念文化资本建设—精神文化;在学校、企业等共同场域下的体制文化资本建设—制度文化;在学校、企业等共同场域下的动态的文化资本建设—行为文化;在学校、企业等共同场域下的客观形态的器物文化资本建设—物质文化。

(二)路径选择

1.构建融铸各种文化为一体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精神文化。高职多源合流的发展历程,一定意义上决定了高职文化的历史定位,具有高职文化外延的边缘性、内涵的兼容性以及呈现方式多样性的特征。高职文化应体现出大学精神、品牌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元交融的高职精神文化。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文化必然要体现大学文化的某些特征。书院精神应是高职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需要在大学语文、博雅教育上设立公共课或选修课,以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大学意识、大学精神。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精神”,品牌文化力是高职精神文化的外显。要求高职院校在类型上树特色,在层次上求风格,在文化上展个性,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建立一套独具特色的高职识别系统,在文化传承与创造中推广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此来增加品牌的特色文化含量,提升高职院校品牌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应是各种核心价值观融汇的文化载体。鉴于当前价值观缺失现象,社会主义“八荣八耻”、学校的以人为本、企业的团队合作等价值理念应该深深嵌入到高职精神文化教育当中,让这些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内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

2.吸收优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具有超前理念的高职制度文化体系。学校体系的“场域”,靠的是场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竞争、比较和转换,作为“场域”的基本构成因素,这些社会关系网络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的和可能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固定的和正在发生的各种因素的结合。这一切都以各个部门单位的制度共同作用于体系内的物体与人。文化资本所占份额决定于制度在里面所起的作用。由此,作为高职院校,理应当充分吸纳企业、社会、传统等先进制度文化,使其共同作用于高职学生。

以体制、机制、规则完善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以校企深度融合展现高职院校的文化特色。制度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枢纽。高职学校应不断创新制度文化,根据自己的理念,在引进和吸收优秀文化的同时,用优秀的制度来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企业文化元素引进校园,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和“订单式”培养模式列入管理制度,使校企合作的理念物化为学校制度文化。

3.厂校共建、校企共融,设立工学结合平台,打造校企一体化的行为文化。布迪厄认为,每一个“场域”中都存在着本“场域”所特有的规则和内在逻辑性。“场域”中的关系网络不可能是毫无边际的,它受“场域”规则和内在逻辑性的约束,从而使“场域”的特殊性得以体现。学校文化建设重构了学校各成员在“场域”中的位置,那么“场域”中的规则也必然要随之而改变。

高职可以引进企业技师、工程师、高层管理人员作为高职的导师,建立企业导师制,通过校内的“企业论坛”、专业授课、研讨会、座谈会、网络交流平台等各种方式,构建企业导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手拉手合作传授的师带徒方式,共同营造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气场。以企业导师的高层次场域,推动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使之在校企文化的交融中,打造高职生的行为文化。

4.导入企业识别系统,引进先进企业价值观,丰富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布迪厄描述“场域”特征之一是“场域”的空间物理性。把“场域”设想为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场域”的效果得以发挥,和其他学科的“场”概念类似,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存在。这才能作用于场域内的物质与人等。

根据此,可以导入企业识别系统彰显高职院校文化个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性要求高职需追求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文化内涵,还要注重挖掘和培育个体的文化特质。为此,根据自身需要,恰切的导入企业识别系统,将会对高职院校个性文化的培育起到一定的效果。

企业识别系统,英文为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为CIS,是企业用于市场竞争的,一切设计都采用一贯性的统一形象。企业识别系统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可见,企业识别系统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机理上有很大相通之处。它们都表现为理念、制度及行为、器物(视觉)等层面。所以,将企业识别系统导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之中,二者产生的叠加效应,必会大大加速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学校精神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序章,企业精神文化是高职学校精神文化的延伸。高职文化建设在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校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高职学校文化建设当务之急是要正视现实,增强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文化建设,遵循高职教育基本规律,通过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的系统推进,软硬结合、化无形为有形,实现知、信、行的统一。因此,对高职学校文化建设中各种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进行吸纳重构,借用古人一句话,“学而无文,行之不远”,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惟其如此,则高职之行,可以远矣!

参考文献:

[1]杨树雨,等.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83.

[2]孟银平.人文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缺失与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9,5(12):75-76.

[3]石芬芳,胡类明.基于高等教育层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07).

[4]张九洲.学校文化的选择与重构[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15-16.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重构高职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