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雪梅,韦继政
(1.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广东 江门529400;2.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 江门529031)
笔者用桑菊饮加减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共68例,均为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5.48±2.53)岁,病程(3.0±2.4)天。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5.2±2.0)岁,病程(2.6±2.0)天。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临床表现为多发生于春季、夏季,①主症为发热,微恶风寒,有汗或少汗,头痛身楚,②鼻塞,流黄浊涕,咳嗽,咽红干痛。次症为微汗,口干渴,咳嗽咯痰黄稠。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具备主症①或②及次症即可确诊。
纳入标准为急性支气管炎属外感风热表证。
排除标准为长期发热,有慢性病并发感染,其他原因如胆囊炎、尿路感染等引起发热,年龄小于1岁,不愿服中药,胃肠道症状反应明显者。
两组均予抗病毒、抗感染,多饮水、物理降温等处理。治疗组加用桑菊饮加减(杏仁6g,连翘4.5g,薄荷2.4g,桑叶7.5g,菊花3g,桔梗6g,甘草2.4g,苇根6g),依临床症状、体征、儿童体质量等剂量适当加减。用水400mL,煮取200mL,日1剂,分早晚2次服,共治疗2~4天。
中医证候积分: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的变化,主要包括热程缩短时间、咳嗽等症状。参照文献方法[1],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记为0、1、2、3分,治疗前后每例累计积分统计。
血检查指标:包括血WBC、C反应蛋白。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执行[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以上。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 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 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则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统计学方法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n 治疗前积分 治疗2天后积分 治疗4天后积分对照组 36 19.00±3.01 18.21±4.22 16.35±3.12观察组 32 17.85±2.89 16.98±3.48 14.87±4.10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2天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0880,P>0.05),治疗4天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3606,P<0.01);对照组治疗2天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9144,P>0.05),治疗4天后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6676,P<0.01)。两组比较治疗前积分无显著性差异(t=1.6022,P>0.05),治疗2天后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2920,P>0.05),治疗4天后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6858,P>0.05)。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指标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指标比较(±s)
组别 时间 n WBC(×109/L) C反应蛋白(㎎/L)对照组 治疗前 36 12.15±3.1 25.8±6.2 2天后 36 11.06±2.3 20.3±3.52观察组 治疗前 32 12.50±2.2 26.4±5.2 2天后 32 8.06±2.51 15.23±3.62
治疗前两组WBC、C反应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t=0.5307,P<0.05与t=0.4293,P<0.05)。观察组治疗2天后WBC、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t=7.5251,P<0.01与t=9.9728,P<0.01)。对照组治疗2天后WBC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下降(t=1.6943,P>0.05),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4.6286,P<0.05)。
桑菊饮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薄荷助桑、菊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肃肺以止咳,连翘清透膈上之热,苇根清热生津止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
观察证实,桑菊饮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能提高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药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