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哲学和环保使命

2013-08-30 08:04蔡毅
中华文化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

蔡毅

【摘要】从价值哲学的角度来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任何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好了可以保值、增值。破坏损伤了就减值、贬值,这是根本不能含糊的硬道理。解决生态环境危机问题,扬弃传统生态价值观,建构一种新型的生态价值观尤为重要。这种价值观既利己又利他(它),既能使人与人、人与社會相互协调,实现自我方面、价值观方面的革命,又能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天人_体、天人共欢的局面。倡导这种新价值新理念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与建设,帮助人们实现“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价值愿景,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价值哲学;生态危机;环保使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3)01-0009-10

一、价值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一)价值哲学的含义

价值哲学也称价值学,或价值论,它是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是研究各种关于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追求与目的的学问。自从20世纪初由法国哲学家拉皮埃在《意志的逻辑》中提出,后由E·哈尔曼在《哲学体系纲要》中作了系统说明,日渐受到重视,成为一种非常受人重视的理论学科。应该说价值哲学从创立到现在,时间虽不长,发展却很快,且影响很广泛。

价值从早期主要用于经济学到向一切学科和向许多领域渗透、扩张、蔓延,并不是由于某些人的重视炒作,而是因为这个概念的确很重要,它牵连着人类的一切活动、目的及其意义。所谓价值,其实就是客体对于主体的一种关系,任何价值都不能脱离主体。价值是以主体为尺度的,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更多在于主体,反映着主体的特点,依主体而不同。因此像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价值,研究价值之为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效用并探讨存在于一切价值中的普遍联系。

在价值哲学看来,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因而也是价值性的存在。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总是要过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活动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即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的活动,抛开本体论不讲,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人类的价值追求是人与人所在世界存在的最大变量。人类活动的根本特点,就是为了享用价值而创造价值。人在宇宙中虽微不足道,但它却能以自己的方式比宇宙更强大。人是一种具有目的、意义和具有价值的创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传输给世界一种更高的价值。自然万物受不可更改的自身法则束缚,盛衰荣枯自生自灭。惟独人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愿望摆脱束缚,去进行各种创造,无中生有,从非存在中产生出存在。

(二)价值概念的多重含义

关于价值概念的解释很多,本文不愿意陷入任何一种名词概念纷争的泥潭,只想从一种综合的角度、综合的视野来研究相关的价值和价值问题。在我看来,价值是一个远超哲学、经济学的范畴,而带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向度的广义概念,它包含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种具体形态,包含着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一切美好愿望与幸福生活,也包含着人类存在的目的性。正是由于价值具有现实趋向,所以它能引导人们前进;由于价值具有理想向度,所以它能赋予生活以意义,人生以意义,召唤人们不断走向更高更阔大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超越主体(人)的历史活动价值,不存在始终如一的绝对价值,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终极价值。因此人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处境与情况来判断善恶美丑、利害得失、喜爱或厌恶、反对与赞同,以确定自己的追求,选择自己价值的权力和责任。于是价值的多元、多样、多态,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价值标准的各取所需,各不相让,就是非常正常和自然的事。对多元价值的肯定,其实也是对人的平等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强调价值多元,其实就是为多种价值,包括目前尚未到来的新价值预留空间,争取合法权利。

然而,价值多种多样,价值观千变万化,价值标准各说不一,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价值、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就都是正确合理,不分高下对错,无须校正改变和统一的。事实上,世界上的事有分就有合,有多便有统一,不可能四分五裂乱七八糟,永远一盘散沙。尤其是面对公共利益、集体利益、统一社會和统一国家时,还得以公共集体利益为准,以统一社會规范和国家利益为高,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放任自流。因为在多种价值中总有一种或几种价值是相对能被大多数人所赞赏接纳的,在多元价值观中总有一种或几种是相对正确合理的,在多种价值标准中总有一种或几种是相对公平公正的,毕竟、向前、向上、向善,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方向。我们的责任,便是在提倡、追求或维护价值、价值观、价值标准多元多样的前提下,又要去求取各价值、价值观、价值标准之间的沟通、对话与宽容,在容留歧见、尊重差异的前提下选择好的正确有用的,淘汰坏的错误无用的,扬弃多元中的无意义的价值因素,还要致力于在它们之间形成一定的共识一一统一、规范和有法可依,不能胡乱禁锢,也不能放纵乱套。

(三)价值之演进轨迹

1、神本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价值追求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各个时期并不完全相同,而是依随着当时的社會发展需要,追随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以及人民群众的意愿而发生变化的。人类早期由于自身力量弱小,各种宗教、神学在社會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万物有灵、神仙鬼怪、上帝、天神、耶稣基督、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先知、默罕默德等各种人所创造的形形色色的虚幻对象统治、异化了人,成为人们普遍敬畏、膜拜和尊崇的神圣对象,敬神、娱神、媚神也随之成为当时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点也不敢马虎的活动。“神本位”表明人们将神灵置于最高位置,认为神至高无上,神权高于一切,因而任何人都得听命于神权。由于神成为主宰人们精神和灵魂的最高存在、最高价值,人们便将自己的命运和许多不可控制的事情全交由神灵,企盼着它能护佑自己,替自己纳福消灾,送财避难。于是,宗教的价值观成为对整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起支配和决定性影响的统治性力量。

2、官本位。官本位诞生于“神本位”之后。进入封建社會以后,随着皇权、官权的膨胀,皇权取代神权,世俗取代神圣,人性从神权之下获得一定的解放,官职、官位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东西。皇权、官权的核心是权力——一种高高在上操控一切,决定一切,最威严显赫的力量,甚至超越了“神灵”的力量。“官本位”是以获得公共权力(官职)为本位,一切以权力为重,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官阶、级别、地位的价值取向。在以“集权制”、“等级制”、“家长制”为灵魂的封建主义主义时代,宗法等级权力是核心,人人都必须听命于“官”,服从于“权”否则便會受到惩处。于是“权权权,命相连”、“官大一级压死人”、“一切听当官的”、“官大的表准”等各种异化现象应运而生,一直延续到当今,许多时候和许多方面,“官本位”现象在当今中国仍然长盛不衰,顽固存在。

3、钱本位。冲击和取代“官本位”的是“钱本位”。人类社會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盛行,金钱作为一种万能货币,能便利地换取任何一种商品,于是整个社會都转向和服从于对于金钱的赚取、占有和消费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逻辑泛化的时代,金钱更是风光无限,成为主宰世界的上帝。金钱大摇大摆凌驾于一切之上,它取代了过去宗教神权和政治官权的统治,成为高于或操纵一切的力量。它渗入一切事物关系之中,使人际关系尽受金钱支配;它颐指气使,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钱本位”的广泛流行,使金钱万能成为取代一切的现实。“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便成推磨鬼”、“有钱就是英雄”、“有奶便是娘”、“一切向钱看”等相应观念便风行蔓延,支配和渗透到社會的每一个领域。

4、人本位。从尊崇神灵到尊崇官权,从权力崇拜到金钱崇拜,人类走过的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建立在阶级分化、贫富不均、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基础之上,都是以牺牲扭曲大多数人的人性、利益和需要为代价,导致了人的异化。要恢复人的本来面目,建立一个公正、公平、合理的社會,就必须要抛弃“神本位”、“官本位”和“钱本位”,向着“以人为本”的目标进发。“人本位”倡导“人是目的”,人是最宝贵的存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它要求一切的政治运动、经济活动、制度设计和政策取向都必须以人的自由、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幸福生活为指向和目的。“人本位”这种现代人本理念要求,一切必须坚持从人出发,以具体的历史的活生生的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愿望,最大可能地实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最高和最终的努力奋斗目标。以人为本的“人本位”价值追求目标,为人类社會树立起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它必将鼓舞人类满怀信心和希望地奔向光明灿烂的明天。

(四)自然环境具有多方面的宝贵价值

价值问题不是一个纯理论的抽象问题,而是一个处处皆联系实际,直接关乎人类多种利益的现实问题。折回到本文主要研究的环境保护与建设使命,即生态文明来说,首先要说的是自然万物具有无比宝贵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对此一直是处于不懂、无知、知之不多甚至有意回避的状况。

大自然是包括山川河流、大地森林、动物植物、矿产资源、空气、海洋、水等一切有机物无机物在内的巨系统,这些东西本身具有经济价值、景观价值、环境价值、矿物价值、药用价值、资源价值等多种价值,每一项皆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宝贵财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和物质源泉,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们。仅以其中的水为例,水是生态之核,生命之源,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水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是社會发展的基础与杠杆,水和其他任何一种自然物之重要性和无上价值肯定是无论怎样估计都只會不足而不會过分的。自然万物具有一种天赋价值,这种价值是从它存在的那天起就拥有了,它不依赖人类而天然存在。当人类不能认识或理解其价值时,这种价值就以一种潜在的状态存在;当人类理解和认识到它的价值了,它便可以为人服务,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资源或财富。人类的任务只在于怎样去认识它,了解它,运用它和保护它,而不该无视它,蔑视它,欺凌它或损毁它。

其次要说的是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发展和生活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环境对人类发展的价值可以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方面。从内在价值的角度来说,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人拥有赏心悦目、舒适健康的生活条件与自然景观,这本身就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应有之意,它对于生活其间人们的身心健康发生着积极而不可忽视的有益影响。从外在价值来说,人能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攫取的资源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生活水平,如洁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设施、购物场所以及娱乐活动、教育、医疗和社交活动条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综合起来说,环境价值是自然价值与劳动价值、资源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叠加。环境好,就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和身心健康;环境差,条件丑,将會极大地妨碍人的生存与发展,并危及人的健康。再进一步说,良好的环境,能启发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塑造健康的心灵和文化,促进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恶劣的环境,则會给人们带来贫穷、疾病和过早死亡,孕育身心交瘁、人财两空的危害。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要价值估计严重不足,存在很大的误区。一是根本没有清晰而充分地认识到自然资源所具有的宝贵价值,常常漠视或轻忽它;二是总一厢情愿地认为:地球的自然环境包含着可供人类幸福和需求满足的充分资源,人们尽管去开发使用而毋须加以控制;三是忽视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中还有许多是稀有的、不可再生的,开发损耗了就再也没有后继者了。各种现象都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承载阈限,不可能无限地开发和利用。即使科学技术再怎么发达,自然物质的供应皆是有限的。它也许够人们有计划、按规律地控制使用,却根本不能满足人们贪婪和过度的欲求。由于存在此类认识的错误和误区,便放纵和培养了人类的狂妄自大,放纵无忌和为所欲为。

千百年来,由于水、森林和动植物等其它自然资源既不是商品,也不是专属某一组织、机构或个人的资产,因而它们的存在常常被人随心所欲地开采,或肆无忌惮地掠夺,人人都熟视无睹见惯不惊。比如长期以来,人类因“水性至柔”、“天下莫柔于水”,因此便以放肆贪婪、毫无节制的方式任意攫取、随便糟蹋,致使河流、湖泊、海洋遭受污染,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可悲情景。当人类破坏自然的非理性行为屡屡引发生态危机、环境灾害,大自然无情地报复人类,降灾严惩,祸患警示,人们不得已才开始反思和检讨自己的作为。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对环境价值的认知。认识残缺、偏颇和片面,必然带来对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成本的低估,带来肆无忌惮的破坏与掠夺。认识全面、深刻,才會有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环境资源的爱惜与保护。过去那种“征服自然”的方式,已经造成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和荒野萎缩,河流污浊,空气有毒,灾害不断。因此必须从认识整个自然资源皆具有最宝贵的价值的方面人手,学會尊重自然、敬畏和爱护自然。自然万物中有许多东西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使用一点就减少一点,破坏糟蹋更是万劫不复,因此我们必须像尊重人类一样去尊重自然,像保护人的生命一样去保护自然万物。只有首先充分认识自然无可替代的宝贵价值,才有可能真正地关心它、爱护它、珍惜它。

(五)价值的引领作用

人是受价值观念支配的。对人而言,价值是心灵的主宰,它从内心深处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好恶弃取与目标追求,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前进方向。价值观从而也决定与支配着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社會的何去何从,广泛影响着社會的生产、民众的生活,包括竞争与享受、时尚与愿景等习俗。

通常,人们爱说人是有思想、有目的追求的动物,这一点不错。但深究起来,人的思想和目的追求又是受价值观支配和主宰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會形成什么样的思想和目的追求,并采取相应的行为行动。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是有价值观、受价值追求支配的动物。价值才是人追求的真正目标,它在思想和行为背后引领、支配、统帅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从古到今,概莫能外。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的中心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这一类问题,这些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肤色国籍的人都要时时面对的问题。解决了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其余问题统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价值哲学要把人的存在意义和生活追求作为思考的中心,要思考“人应该怎样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过”,“生命怎样才有价值和意义”一类问题,就是要引导人们对真正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是去追虚逐幻,误入歧途。只要我们把价值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来看待,那就意味着它必须每时每刻都要被实践和履行,其目标是从整体上来改造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使之更合理,更有价值和更幸福。

前边提到的“神本位”、“官本位”、“钱本位”以及现今流行的“物本位”(物欲追求、物质至上)就看得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曾把神、官、权、钱、物等不同东西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反映了一个个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追求受当时人们所崇尚的价值观念的支配和影响,曾成为当时社會和绝大多数民众主宰性的力量,长久风靡,难以撼动。既引导着社會和民众奋力向前,也滋生出无穷的问题与罪恶,令人感叹嘘唏。

从环境保护与建设使命的角度来看,价值与价值取向更是决定与影响人们如何对待自然万物,如何看待生态环境,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求取幸福美好生活最重要的精神引导和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便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与行为。价值观在内心决定和主宰着这一切,谁也无法违背。尊重与热爱自然万物,才會考虑和保护自然万物;蔑视与不懂自然万物之价值,便會轻慢与虐待自然万物。懂得生态环境的重要,才會珍惜爱护生态环境;不认识生态环境的作用,便會漠视与毫不顾及它。因此,价值观与价值取向若不改变,一切的行为态度便很难改变。价值观与价值取向若发生改变,一切便會随之改观。

强调价值的重要引领指导作用,不仅只是为了更全面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自然万物,还要更理性更明智地对待世界与自然万物,从而更积极更理智地改造世界和利用自然万物。自觉的价值追求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生物圈的和谐关系,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崇高更广阔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说到底,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和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为了人类的生存需要与长远利益,因为人类任何有理智的主张和行为都不可能反对自身,不可能为了某一物种或某些动植物而牺牲自己。

二、价值观混乱扭曲导致的各种问题

(一)金钱财富成为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摧枯拉朽,解放生产力,使人从过去被极左政治全面控制的境况下解脱出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风潮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商业时代。人们拼命发展经济,时时盘算利益,事事考虑效益,“一切向钱看”,整个中国社會陷入自上而下地对财富的渴望近乎宗教般的狂热。当金钱无限膨胀放大,成为无处不在的价值,无往不胜的尺度,控制了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使得几乎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有一半儿像商人。为了钱,许多人可以无规则、无道德、无底线,许多人可以造假售假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可以买空卖空不讲诚信,可以牺牲友谊、爱情,见利忘义,认钱不认人的事天天可见,官商勾结贪污腐化、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以至于“前腐后继”愈演愈烈。当单一的价值观支配了人们积累财富的过程,许多人出卖良心、出卖人格,不惜干尽伤天害理之事。于是河流被污染、森林遭砍伐、资源遭劫掠、城市道路被挖了修,修了挖,建筑和民居被任意拆毁就根本不算回事,很大程度就是源于在许多领导和民众的眼里,金钱财富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东西,其余的什么环境、空气、水、绿色根本就不值一提。当人们信奉“金钱为大”、“经济发展高于一切”、“富即是最大道德”的价值观念时,当“以钱为本”取代“以人为本”成为一个时代的圣经时,物质文化丰富了,精神文化残破了;经济建设搞得热火朝天,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一类东西却备遭冷落,随便就被抛弃到一边去。

(二)资源与环境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忽视

如果说早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价值缺乏认识主要是受知识、眼界和观念限制,有幼稚、天真的成分在内,不便过于苛求。那么近些年来许多地方和许多部门明明知道“自然无价”、“环境宝贵”的道理了,但还敢于不顾一切地乱干,那就是明知故犯,不可饶恕了。如为了自己赚钱,随意侵占良田去修别墅,建高尔夫球场;为了集团利益,处处拦河造坝建水电站。许多地方悬挂着“环境是第一生产力”、“环境是城市第一名片”、“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权”的巨幅标语,私下却在毁林建厂、乱砍滥伐、乱拆乱建;有的企业人前高喊“宁可发展受损失,保护环境是天职”、“承担社會职责,创建绿色企业”的口号,背地却干着偷排污水,停开治污设施的勾当;有的领导大會小會“支持环保部门严格执法,行使一票否决权”,但转过身去又对执法的环保部门兴师问罪……时代变了,人心朝着物性化维度改变,人人都在谈钱论富,许多没有精神信仰的人沦为唯利是图的经济动物,变成利欲熏心的市侩之徒,沉溺于灯红酒绿的享受狂欢。曾经拍出过《三峡好人》的电影导演贾樟柯曾发出过“崇拜黄金的年代,谁来关心好人?”的感慨,我们也想发出“崇拜黄金的年代,谁来关心生态”的疑问。

中国作为追赶现代化的后发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急迫情绪与“赶超”体制,各级政府官员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急功近利,追求高效率、高速度。对于经济速度的安排、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社會治理,包括官员升迁的政绩考核,统统都在追求“快就是好”、“大就是好”、“新就是好”,此类思维方式在推动着中国各方面的发展确实迅速,成绩显著。然而,高速度通常是以高消耗、高破坏、高污染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用大肆开采与掠夺资源的方式换来了持续30年之久的GDP高速增长,却甩给神州大地无数的秃山黑水、满目疮痍。中国在发展主义的驱使下快马加鞭,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全国大多数人却生活在空气污染、水质低下、垃圾围城、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的恶劣环境中。快速的增长,几乎耗尽了中国有限的资源。据统计,从资源消耗看,我国淡水、部分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类主要资源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我国目前的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从污染排放看,目前我国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出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发达国家的9倍和8倍。仅此部分统计,就让人心虚气弱,用如此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来的GDP值得吗,可靠吗,能长久维持吗?

发生此类问题,既与人性恶、许多人见利忘义、自私自利、铤而走险有关,也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有关。没能正确认识自然生态的价值,已使人类走上一条自以为是的危险之路。尤其是当人类总在秉持“人类中心主义”时,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以为只有自身才具有价值,其余一切自然物及其生态系统都只能为人类的最大幸福做出牺牲时,这种状况便没法改观。

(三)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价值取向偏颇单一

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各种危机,与人类的贪婪、偏私、非理性活动一一拼命追逐经济和财富的不断发展,而几乎不考虑地球的承受能力直接相关,但若追究人类的动机和思想根源,最终还得到人们的价值观中去溯源。

检查起来,我们追求的“发展”过于偏狭、单一,方向和内容皆有问题。因为近年来的“发展”,通常主要指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它偏重的是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发展主义”只重视经济开发,却忽略了自然规律;只追求物质丰盛,却忘记了精神建设;只考虑生产发展,却忽略了生态破坏;只顾经济指标,却遗忘了环境代价;只重视部分人当下的福利实惠却忽视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形成一种偏颇的单兵独进,或片面的经济增长,却制造了大量难解的问题和严重的后遗症。

要纠正发展目标的偏、私、歪、邪,必须从校正我们的价值观人手,因为人们追求目标的设定是由人们内心崇奉的价值观引导和支配的。任何发展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都取决于内心的价值,奉行什么样的价值观,便會确立什么样的追求目标,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过去我们由于把价值理解褊狭了,不是将价值归结为“效用”,就是把价值等同于“利益”,大多是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角度考虑问题,是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考虑问题,既忽略了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也忽略了价值的广泛性与超人类性,致使这种“效用”和“利益”往往是片面的、近视的、短期的,而非全面的、长远的和长期的,因而常常误用价值,将价值功利化、工具化。因此我们要反对那种只會将价值归结为效用和利益的近视、片面的价值观,反对将价值导向物,导向名缰利锁一一金钱、财富、官衔、称号等异化现象,而遗忘了价值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取向,包括人的真才实学、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种种事例都在告诉人们,一切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病态的价值观。要扭转人类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各种病症怪象,改变人们暴殄天物、随意毁坏自然环境的愚蠢短视行为,必须从纠正和转变人们的价值观、财富观人手,帮助人们抛弃单一、狭隘、错误的价值观、财富观,建立全面、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我们才能走出困境,拥有广阔的未来,

首先是对财富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过去人们将财富基本只定位在金钱、经济等物质化的东西方面是非常狭隘偏颇,远远不够的。当人们把物质财富的拥有当成人生存的目的,追逐、积敛财富的疯狂活动便永难停息。现今,必须将劳动财富、文化财富、精神财富、人文财富、自然财富、生态环境都包括在人们追求和关注的范围内,因为财富是人们认为的有价值的任何东西。道理很简单,谁都懂得阳光空气、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森林清泉、蓝天白云、知识、文化、健康、安全、亲情、快乐、幸福统统都是人离不开的东西,是财富的重要元素和必备内容。因此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不能只依靠物质资本的积累,还必须包括文化资本、人文资本、精神资本和自然环境资本的积累,其创造和积累方式,必须是多元化、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才能真正能为人类提供全方位而多样化的服务。这只要稍微一想就能知道,倘若今天中国大地处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环境美好,而不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空气质量下降,那中国的竞争力和民众的幸福指数将大幅提高。然而这些都在我们急匆匆的片面追求中丧失了。失去了的东西才知道是最宝贵的,因此,现今的人们,一定要转变过去褊狭的财富观价值观,摆脱各种异化现象,倡导正确的物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更为全面、崭新、科学与合乎人性的财富理念,人才能从单纯的物质追求、商品奴役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自由自觉的主体,从单向度的人走向全面发展的人。转变价值观,就需要我们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的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将环境生态价值考虑放在重要地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事才做,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事坚决不做。因为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财富的一种体现和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它往往是金钱买不来,财宝换不来,比金钱更宝贵更难求的东西,值得我们永久追求,牢牢守护。

其次,必须清理—下崇快、崇高、崇大、崇新的价值观念。一般来说,快、高、大、新当然比慢、低、小、旧要好,但若是背离了“好”的追求,那么,无论什么快慢、高低、大小、新旧统统都没有价值,不值得追求。简单说,一切的追求必须都与好结合起来,否则都會是胡闹,是乱干。我们需要多想想“快、高、大、新”是为了什么?为了追求它们,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以此来避免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立竿见影等类浮躁心态,让所有的追求都扎根于科学、理性、稳重和有序的基础之上。

显而易见,不计代价的快往往酿出恶劣的后果,罔顾自然生态规律的“发展”就是自掘坟墓。崇尚“高速度”“快生活”,已使我国消耗了世界第一的资源,丧失了青山绿水,造成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对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不转变价值观念,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经济难以持续,人们疲于奔命却丧失了幸福感。当“高速”、“快”与急躁、盲目、稀里糊涂联系在一起时,它往往也就背离了理性和科学,如脱缰之野马,不知将驰向何方。

三、价值哲学的改造扩张

(一)从概念到内涵的修改与扩张

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各种生态危机并非偶然,其深层根源在于人类价值观的偏颇与病态。首先是价值这一概念长期以来范围和内容褊狭,需要修改与扩张。西方传统哲学的价值观从概念、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与强调的是人、主体的利益,而忽视了自然万物、客体的利益。过去几乎所有的价值理论都把价值看成是“为我而存在”,立足于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来考虑问题。他们都认为价值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和适用性,价值的最大特性就是主体性。因为有了主体的人,才有了万物相对于人的有用性和适用性的价值判断。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种价值观出于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其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并为人的利益报务。

其次是价值概念因为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因此它与“效用”、“利益”,尤其是经济学的“效用”和“利益”联系紧密,适用性、功利性太强,而包容性与丰富性远远不够。比如在当今社會,在现代哲学和文化语境中,价值这一概念早已远远超过经济学的范畴,而包容广泛,它与“善”、“好”、“美”、“有用”、“有益”接近或通用。无论是伦理学、政治学、美学、历史学、社會学、宗教学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个生活领域都在使用“价值”二字。此时之“价值”就不仅包括“效用”、“利益”的维度,而且也包含了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维度。正由于价值具有从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所以它能引导人们前进,赋予生活以意义,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

再次是由于过去的价值理论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基础之上,主体性和目的性成为价值概念的内涵,它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忽略自然和客体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容易否认自然和客体本身的固有价值,或者是直接导致主客对立的结局。主客两分加上偏于认为价值就是主体需要的满足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唯主体论的单极思维,其片面偏颇显而易见,根本不符合从世界本源出发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上述几种弊端合起来就會形成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其一是主体的需要不一定是健康的、合理的,它们自身往往就是矛盾冲突的,该怎么来判断、选择和取舍“价值”?其二,传统价值观念中价值的主体无论是个体的人或是总体的人类,如果不加约束限制,便會自以为是自我膨胀,而排斥他人或损害他人,漠视客体而侵害客体。其三,光强调主体需要满足的价值论必不可免會走上以自我为中心,或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歧途。以自我为中心通往极端个人主义,根本不考虑他人和自然万物的利益;以人类为中心通往反自然的人类沙文主义,根本不考虑自然万物的存在,由于忽视客体,不重视实践,两种结局都不妙。

极端个人主义先放下不说,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唯有人类自身具有价值,人是生物的君主,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一切价值的根源。为了人类目的的实现,它必然要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它想当然地以为所有动植物、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必须为人类最大幸福的获得做出牺牲。这一观念从古至今,深深扎根于人类的文化和头脑中,成为一种顽症,现今则到了我们必须自己来纠正与克服它了。

种种事例表明,过去的价值概念、价值观和人类既往的价值追求实践,由于忽视客体,不重视实践,缺少生态视野、生态理念,而导致百病丛生,问题不断,要改变现状,解决弊端,就要从价值的内涵、外延和思维方式_一个方面重新考虑问题,即要扩大价值的内涵,改写价值的定义,改变具体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比如现今我们需要从实践出发,依据实践结果去理解价值。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因此我们便不能不考虑客体的存在、客体利益的兼顾。只有从实践、实践的结果出发,从实效、效益、效果、实绩去理解价值,就是从主客体双方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才能全面把握价值的本质。又如过去的价值观容易导致人们在价值追求上急功近利,只重视眼前价值、局部价值,而忽视长远价值、整体价值和根本价值,导致生态恶化,资源浪费,经济社會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想改变此类恶劣现状,不让短视、短期、片面的价值去冲击长久、远大和整体的价值,不让个别人少数人的利益去损害集体多数人和全人类的利益,就得从改写价值概念,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改进人类的价值追求实践人手。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了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采取与自然对立和隔离的态度,任意去虐待、宰割自然而毫无道德负担,而应该充分关注他人和自然本身的目的,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使他人和自然的目的也得以实现。应该从促进事物发展,促进人类社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和谐社會的构建出发,从价值的一元和多元出发去理解价值,从实践和实践结果去评价价值,这些都是一个个极大也极重要的现实课题,需要我们花大气力去研究它,做好它。

(二)价值的互惠共赢原则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理论崇拜自发论,强调从主体需要的满足,从情感快乐、兴趣、欲望的满足角度去界定价值,已经给人类的文化、道德和精神生活造成很大的混乱,并造成对自然生态严重的破坏,使人类陷入现代性的困境。这就需要我们培育一种生成的价值视野~种不断交融、扩展着的共享的价值视域。即要以一种主客兼顾、多元并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理各种自然生态现象,不是只肯定和怀抱一种价值,就否定或排斥其它价值,而是兼收并容,以一种包容和渗透、变化和生长的态度,在竞争中选择,在发展中确立,实现对价值的扩展、再造和创造性转换。

美国生态思想家托马思·柏励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正在走向生态纪元。“在生态纪中,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广泛的生命共同体相互促进的关系中。”这一时代已不能光考虑人类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需要综合地考虑共性的地球生态自然的存在。要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必须要打开眼界,转变观念,树立一种生态文明的观念,一种兼容并包的新思路,建构一种互益、互惠、广义、系统的新生态价值观,实现价值观的根本转变。这种价值观既要考虑主体的利益,也得考虑客体的利益:既要考虑自我,也得考虑他人;既要考虑人类的利益,也要考虑生物的利益、自然的利益;既要考虑人类近期眼前的利益,也要考虑人类长远永久性的利益,致力搭建一个精神充盈的价值世界,力争双赢、多赢和共赢。毕竟,世间万物是相生相克,休戚与共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只管今天而不管明天,只管自己而不顾其他。

种种情况皆表明,当代人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包括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天”)、人的生存发展资源(“地”)和人的生存发展自身(“人”)在内的完整体系,其中任何环节的缺损与不匹配,都會影响发展进程,危害或阻止人类的发展速度。

发展有道,这道是健康全面的,是持续而长久的,是通向人类自由解放和幸福的康庄大道,而不是只重经济指标和物质利益,光图一时的痛快,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因此对于价值哲学的改造与重建,必须遵循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即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的活动。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发展收益,用共享的文化价值来引导生态文明、绿色文化建设,便是我们当今的重要使命。

这就需要我们要跳出狭隘的经济视角,从人类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来讨论环境对于人类发展具有的多种价值。人类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经济仅是其中之一,其余还有教育、文化、卫生、健康长寿、体面和尊严,有人的生活质量,人所享有的自由和机會、发展空间等等。要把价值定位于人,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在人们的观念世界中建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维护人的人格尊严的崇高,一方面用科学标准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规范与自我探求,一方面用批判性态度对各种“发展”、“效用”和“利益”进行审查,以超越自我,面对无限,放眼世界,蕴泽全球的心胸,去开拓真正日新日又新的美好境界。

(三)发展方向

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来看价值,我们过去的价值观念连同文化观念大多视野狭窄,太局限于人类自身,而遗忘了整个更大的地球生命系统,这就带来人类的狂妄无知、自吹自擂和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等顽症和弊病,很难克服。但一旦将目光视线投注到自然生态方面,我们就能超越小我,走向广大,跳出局限,联结无限,使价值研究和文化观念扩展到更深远广袤的范围。价值精奥,文化无疆,价值和文化的生命才能无限;价值、文化狭窄,价值、文化的生命也便短暂;一定要让价值和文化扩大包容和影响到自然生态,让自然生态充实并源源不断地向价值、文化输送养料生机,才能走向更加光明和阔大的前程。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解决方法有多种,核心是确立生态文明观念,完善环境价值理论。人与环境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的嬗变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连。因此,人类进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与环境之价值关系不断发展的历史。这便需要我们在无序中求取有序,在对立冲突中求取和谐平衡,解决好“价值整合”、“价值融合”,吸取各种价值的有益有用精华成分,将价值导向、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反思等观念和因素融人到对自然、社會和生活的认识过程之中。要追求一种张力——价值设定上的批判与探求之间的张力,既要追求理想的价值目标,也要追求现实的价值目标;既重视物质追求,也重视精神追求。要建构新的价值标准和理论,在多元文化竞争中逐渐创造一套相对完善的价值系统,建构一种有机、稳定、多元、包容、开放的价值体系,在价值系统内保持“平衡和谐”、“互利共生”、“动态循环”,通过平等、开放的对话和交流,去求取现实与理想的交融、物质与精神协调的双重享受,彻底告别顽固而陈旧的社會法则一一物质与精神恶化同步,进入社會更高级的良性运转一一经济富有与精神富有比翼齐飞,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为创建时代的文化辉煌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而言,价值哲学提示我们,一是以最小成本争取最大收益,这作为一个重要原则,需要贯彻在经济、社會和环保建设的全过程中。二是努力以正面价值抑制负面价值,我们过去吃的亏太多,往往就是顾头不顾尾,分不清主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定要认清主次,分出轻重缓急。三是以精神价值统帅物质价值;四以多向多维的价值代替垂直、单一的价值。应该说,环保使命对人们的要求很多很高,比如要求人们具有明确而自觉的环保意识,积极为创建生态文明的环境而努力。又如要力争尽早建立自然产权、环境产权、资源产权,确立和普及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确立人类对于自然万物行为的道德自律。再如为了追求生活幸福,人类并不需要日甚一日拼命地发展经济,只需要能适量生产物质财富并维护好生态安全就够了。必须以一种清醒、理性的态度来追求财富,建立科学的财富观,其中就包括要懂得知止、克制和放弃的意义,否则它们不光不能为人们带来幸福快乐,反而可能带来痛苦、纷争与灾祸。

(责任编辑 翟琨)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生态危机的成因述评
当代大学生德育生态危机及重构路径探究
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探究